洞口文昌塔

洞口文昌塔

洞口縣文昌塔,位於今洞口縣城糧食局內,始建於清同治元年,現是湖南省級文化保護單位,文昌塔以青磚構成,七級八面,高四十二點六六米,圍長三十七點三三米,腳深六米。造型雄偉壯麗,結構複雜嚴謹,內設螺旋式梯級行人走道,穹廬式圈頂,檐面和中心內壁均有彩畫裝飾。頂部蓋似鐵頂,飛檐翹角,四周八個斗角懸八隻銅鈴,清風徐起,鈴聲悅耳。塔頂有常青樹數株,如冠似蓋,把塔點綴得十分壯觀。進門石柱上刻有一聯:“碧水環流地疑蓬島;青雲直上人在瓊霄。”內壁有增生、顯慶、松川等人的題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昌塔
  • 建成時間:清同治元年(1862年)
  • 文化屬性: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地點:湖南省,洞口縣,
  • 形狀:八面七層,八角攢尖頂。
  • 製作材料:青磚
文昌塔簡介,文昌塔現狀描述,文昌塔建築特點,建築形式,結構特點,

文昌塔簡介

洞口文昌塔,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洞口縣城今糧食局院內,地處資江上游的平溪江北岸,與回龍洲森林公園隔水相望,是該地最有影響,最有文化內涵的地標性建築物。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當地居民蕭姓為主倡建,同治六年竣工,光緒四年(1878 年)刊碑紀事,因該處原有文昌閣,塔即建於文昌閣舊址,故名文昌塔,建塔的目的在於“上應斗筐六星以厚扶輿之積,啟來秀而蔚人文也”。

文昌塔現狀描述

文昌塔,以特製青磚構築,八面七層,八角攢尖頂,中心塔剎置葫蘆式鐵鑄寶瓶,通高42.66米。塔基以條形青石砌築,邊長4.67米,圍約37米,高1.7米。西南向築踏步七級,與第一層大門連線,塔身七層,每層皆有門、窗和塔檐,塔檐為疊澀式,檐邊以石灰抹面,飾工筆彩繪壁畫,圖案以山水人物為主。第一至六層檐面蓋小青瓦,塔頂蓋鐵瓦;檐角起翹,角上系銅鈴,風吹鈴響,清音遠聞。第一層外壁底邊長4米,圍32米,高5.5米;大門朝西偏南,門上方築重檐牌科牆門,門額嵌漢白玉石匾,題“依日月光”四字,每字40厘米見方,楷書陰刻,筆力遒勁。再上方為“文昌六星”(據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祿)塑像,兩耳側立面為“南斗六星”( 殉星、妖星、義星、仁星、將星、魔星塑像。《星經》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爵祿之位。”後民間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說法,道教吸收後將南斗六星神格化,成為司命主壽的六位星君)。大門以長條形青石經人工精心打磨構築,並書刻門聯:“碧水環流地疑蓬島;青雲直上人在瓊霄”,將文昌塔的雄偉氣勢和地理環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塔內有閣室(又稱塔心室)七層,閣室平面為八邊形,直徑2.2米至2.6米不等,疊澀式穹窿頂,高3.3米至4.6米不等,每層閣室內壁正面離地1.5米處皆設有神龕,每級立神以鎮之(現神像無存)。在塔外壁與內壁之間,有壁內折上式甬道通往塔頂,甬道與閣室之間,有甬巷相聯,甬巷一般長約3.5米,寬約0.7米,高約3米,甬巷頂部為疊澀式結構。每層閣室還有一個門巷,穿過塔的內外牆壁,可供遊客登高眺望。在第二層和第六層塔心室的背後,各有一個與甬道相連的小閣室,亦為八面疊澀式穹窿頂。
塔內裝飾,第一層塔心室的地面鋪石板,以上各層地面皆鋪青磚;第二層塔心室地面中央陰刻雙鯉圖;從第三層開始,窿頂和甬巷、門巷頂部,皆有彩繪壁畫,間或題有詩詞,壁畫內容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構圖簡練豪放,栩栩如生,體現出清代民間工筆彩畫的特色與韻味;第四層窿頂俯面繪四幅雙魚太極圖;第五層窿頂繪雙魚八卦太極圖,第七層窿頂俯面題“月”字。塔內保存彩繪壁畫,總計達三百餘幅,題詩題詞上百幅。
文昌塔內還保存碑刻9方,內容為修塔碑記和題詩詞碑。其中《文昌塔記》碑刻2方,清光緒四年立,漢白玉質,碑面寬各68厘米,高54厘米,嵌第一層塔心室神龕兩側的牆壁上,碑文楷書陰刻,記述了建塔因由,肇、竣年月,首事人以及用銀數量、塔高、圍、基深尺寸等情況,題詩、題詞碑七方,字型有楷、隸、行、草,陰刻,內容多為讚美文昌塔氣勢雄偉,景象幽美之作,將文昌塔視為重要的人文景觀,充分體現其人文精神。

文昌塔建築特點

建築形式

文昌塔依山傍水而建,系樓閣穿壁式磚塔,七層八面,通高42.66米。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其外在形式層次分明,形體高大,氣勢雄偉。塔內有閣室七層,閣室兩側有門巷與甬道相通,甬道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上,通達頂層,每層的外牆皆開設門窗,作為通風和室內採光口,並可供遊客眺望。塔身逐層向上內收,平面直徑底層僅大於頂層40厘米,異於其它磚塔建築形式,堪稱古塔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

結構特點

文昌塔歷經滄桑,遭受過無數次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在從未加固維修的情況下,主體結構仍堅固穩定,主要受益於磚塔在設計和施工上的匠心獨具。文昌塔地平面以下腳深達5.4米,地平面以上塔基用條形青石砌築,高1.7米,四周露明寬0.78米,基礎的堅固進一步增加了塔身重心的穩定性。塔身採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牆體,而平面自外及里分為外牆、甬道、內牆和塔心室四部分,形成內外兩環,內環為塔心室和內壁,外環為甬道和外壁,甬道夾於外壁與內壁之間,甬道底部為壁內折式上旋踏步,頂部與塔心室頂部同為疊澀式搭連結構,而外牆最厚達1.55米,內牆最厚達1.46米。塔內上下層的連線採用了疊壓、搭連、咬合相結合的方法,使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牆體與塔內空間完美組合,構成了一個剛柔相劑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成為文昌塔的堅固之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