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壽安山

洛寧壽安山

壽安山位於中原腹地,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洛寧,壽安山北靠我國九大名塞之一呈籮圈寶椅狀的丘陵旺凹的古崤塞南陵,南面是九大名川之一的洛水川,遙對九大名山奇觀之一熊耳山奇觀——中原南天門,周邊為東、西、南、北四條龍溝所圍繞,近臨河窪、海濠、花泉、老君洞,且與中華文明聖地“洛出書處”、“倉頡造字台”、“伶倫制管谷”等相鄰,壽安山上的海拔345.5米、相對高度10餘米、呈四稜台覆斗狀、占地400平方米、1987年被公布為洛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祖師墓,墓主有人說是道家先賢老子。現已有大量文獻可以證明老子葬於壽安山,包括眾多神秘文化書籍和從古墓中出土的石簡、竹簡、墓誌,以及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老城祖師廟裡的一些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寧壽安山
  • 位於:洛寧
  • 占地:400平方米
  • 簡介:周邊為東、西、南、北龍溝圍繞
河出圖 伏羲悟畫八卦
  蜂采蜜 黃帝始稱華夏
  
大道,道家道教也。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長期並存的國家,到了近代外來宗教傳入和中國本土道教並存,世界上只有道教是產生於中國本土的宗教。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柢(dǐ)全在道教。”
洛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道教在洛陽發軔,在洛陽傳播,在洛陽鼎盛輝煌,在洛陽一脈相承,湧現燦若群星的人物,攪動風起雲湧的事件。
河洛先民的崇拜有多種,如天體崇拜、土地崇拜、水火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等,後來,又有靈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等。這些崇拜無不帶有宗教色彩,是滋生道教的土壤。有人說,道教形成的土壤,即中國古代哲學、神仙信仰、原始宗教、方術和巫術。道家則說,道從無始而始,先天地生,孕育萬物,又隨萬物之中,亘古不變,運轉不息,不可名狀。
伏羲悟畫八卦讓人們真切看到了道教的蹤跡。《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 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
相傳伏羲之世,在今洛陽孟津的黃河邊,有一龍馬負一圖出於黃河。何謂龍馬?此馬似駱而有翅,身上長有龍鱗。圖,實為身上毛旋排列。一、六在後,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這就是河圖。
伏羲始觀河圖,上觀天象,下察地理,中究人事,悟畫出八卦。八卦以“—”表陽,“— —”表陰,湊成乾、坎、艮(gèn)、震、巽(xùn) 、離、坤、兌八個卦形,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使先民告別“結繩記事”,人稱“一畫開天”。後人據此作《周易》,繪陰陽魚圖又稱太極圖。這種圖成了道教的標誌,道觀、卦攤、道醫|中醫、武林,隨處可見,甚至見於新加坡空軍的機徽、韓國的國旗圖案。伏羲悟畫八卦,至今洛陽孟津尚存龍馬負圖寺。
如果說伏羲悟畫八卦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那么,黃帝便是中華文明大幕的揭幕人。《魏書》載:“黃帝都河南。”這裡的河南指黃河之南,即河洛地區。《山海經》載:“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維帝,即黃帝。青要山,位於今洛陽新安縣。黃帝歷經涿鹿之戰、阪泉之戰,打敗了蚩尤,平息了與炎帝的紛爭,被眾部族推舉為天子。此時,黃帝統治的疆土東達大海,北至大漠,西及流沙,南抵江南,空前遼闊,而統一了的大民族也空前團結強大。黃帝為自己的這一大民族取名華族,或曰華夏族。
什麼是“華”?《說文解字》道:“華,榮也。”古人解釋說:“冕服采章曰華。”這是說,河洛先民自炎、黃二帝以來,衣服已有采飾。這是其一。其二,“華”、“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以有(jiǎo)氏為母族,而有氏以蜜蜂為圖騰,蜜蜂採花而成蜜,自然因此延伸到對花的崇拜。這便是華族的來源。
什麼是“夏”?《說文解字》道:“夏,中國之人也。”這裡的“中國”指河洛地區。“夏”,又源於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尚書·禹貢》有“羽峽夏翟”之語,《正義》釋:“夏、翟共為雉名。”古人以山雞羽做舞具,稱為“舞夏”。山雞古稱夏,又稱鶇,這說明,洛水、洛陽的得名亦與山雞有關。因為古時河洛地區為山雞聚集地,那么,黃帝稱“夏”不足為怪,後來建都洛陽偃師二里頭的夏王朝以“夏”為號也是順理成章。
黃帝統一了華夏,在荊山鑄鼎,又命倉頡造字。倉頡造字台在今洛陽洛寧縣陽峪河東。傳說黃帝晚年因身體衰老而苦惱,後聽浮丘公說:“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尋仙以求長生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神仙廣成子,已活了1200多歲,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必須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黃帝大受啟發,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並為救百姓煉丹。在鼎鑄成時,黃龍天降,迎黃帝升天。
大禹之世,洪水泛濫。大禹治水到今洛陽洛寧縣洛河邊巡察,忽有巨龜從洛河裡浮出,背上有數字排列,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圖形,這就是洛書。
大禹觀洛書,悟出“九疇”,即九條治國方略。《漢書·五行志》中引用經學家劉歆的話說:“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這是說,大禹治水時,上天賜給大禹一部洛書,大禹對此作了闡釋,這就是《洪範》。《洪範》是國家大法,為《尚書》中的一篇。洛書的重大意義還在於它的圖即九宮。洛書的圖實際上就是三級幻方,為世界上最小的幻方,它開了幻方世界的先河,組合數學將其奉為鼻祖。
河出圖,洛出書,河圖洛書是河洛地區奉獻給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人們往往將這兩者並列起來,殊不知,河圖出於伏羲時,洛書出於大禹時,中間有著神農、黃帝、顓(zhuān)頊、帝嚳(kù)、堯、舜等時代的漫長歲月。
周易》並非《易經》,《易經》分為發展在商朝時期產生了《歸藏易》和在夏朝時期產生了《連山易》以及在周朝時期產生了《周易》。《連山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由於歷史原因,《歸藏易》和《連山易》已失傳,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於《易經》的,它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雖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道教思想)重要經典之一。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易經並非僅僅為占卜之書,乃是借占卜寫修身。每個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業亦必荒廢。與其說占卜人事,不如說是記錄人體內的各種病症。易經的存在,是互補了黃帝內經人體經絡病症。人體經絡運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災厄。
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易經》之五大規律也出自於“河圖”之啟示。
《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兩儀是對太極的細分;八卦是對陰陽的細分;六十四卦是對八卦的細分。每卦及卦爻的含義有單獨的章節進行釋義。
  
公元前571年2月15日,出了位大聖大德者。他天資聰慧,學識淵博,著《道德經》空前絕後,可謂“天不生此君,萬古長如夜”。此君便是老子。
老子名李耳,又叫老聃。他自幼才思敏捷,靜思好學,常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十三歲的老聃離家到了東周都城洛陽,入太學,無所不學,三年後,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為周朝典籍收藏之所,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龍游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鷹翔藍天,天高任鳥飛。三年後,老聃又升任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古時稱有大學問者為“子”,以示尊重。這時,人們開始稱老聃為“老子”。老子故宅在今洛陽市大通巷北頭,老子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博覽群書,潛心研究,醞釀提出“道”這個概念,最終完成驚天之作《老子》一書。《老子》分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因此又合稱《道德經》。
《道德經》思想深奧、語言精闢,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讀之振聾發聵
老子主張無為清淨,又以身踐行。洛陽邙山有翠雲峰,老子在此修身養性,樂此不疲。傍晚,炊煙裊裊,如霧如雨;夜間,萬家燈火,如繁星點點,盡收眼底。他養一頭青牛,青牛在山坡吃草,悠然自得。後來,人們在老子修身之處先後修建老子祠、老子廟、上清宮,在老子拴青牛之處修建下清宮,今勝跡尚存。
洛陽老城東關大街東頭,矗立一通石碑,高五米餘,上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個大字。此碑見證了孔子入周問禮這段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話。 據載,居魯國的聖賢孔子對老子十分仰慕。他對南宮敬叔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源,以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一行千里迢迢來到東周都城洛陽。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說:“君子生逢其時才能施展抱負,乾出事業;不逢其時則只能碌碌無為。我聽說,出色的商人都深藏不露,有盛德的君子,容貌卻像普通人。去掉您的傲氣和各種欲望,不要裝腔作勢和好高騖遠,這些都不利於您的身體,我要告訴您的,就是這些了。” 孔子在洛陽“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得到老子許多指點。在周公、成王紀念場所,孔子徘徊望之,謂從者曰:“吾今乃知周公之聖與周所以王也。” 孔子向老子辭別時,老子對他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錢財,仁德的人送人言語。我得不到富貴,卻占有了仁人的名義,只好送您幾句話:聰明、觀察細緻而又將死的人,是愛好議論別人的人;淵博善辯而又危害自身的人,是揭發別人罪惡的人。作為人子,不要張揚自己;作為人臣,不要張揚自己。”老子的這番話其實是在講道,孔子聽了卻大受震撼。他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wǎng ,漁獵用的網),游者可以為綸(lún,釣魚用的線),飛者可以為矰(zēng,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足見其對老子的尊崇。孔子在周期間,還曾向萇弘學樂。萇弘是“以方術事周王”的賢士,擅長觀測天象、推演曆法、占卜凶吉,對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禮、戰事等事先預測。他的墓在今偃師市山化鎮。
洛陽邙山今下清宮有一處地方叫青牛峪。據說,老子在這裡騎上青牛,頭也不回往西而去,那青牛倒扭頭大吼三聲,似有戀戀不捨之意,後人便把此處稱為青牛峪。
洛陽往西有重要關隘函谷關。此關北接黃河,南抵崤山,地勢險要,關樓巍峨。守關的關令叫尹喜。這尹喜本是周朝內官,卻又是個得道之人,識天象、會占卜,早就預測到函谷關將有聖人至,便早就奏表天子到此守關。這天,尹喜如平常一樣在關樓眺望,忽見東方紫氣升騰,雲蒸霞蔚,他知此乃祥瑞之兆,迎出關外,果然迎來老子。尹喜恭恭敬敬向老子行以師禮,懇切地對老子說:“您老將歸隱了,請為我留下一些教誨吧!”老子一看尹喜面相便知其不同凡俗,欣然應允。住下之後,老子便把他用盡畢生心血寫成的《道德經》再次修改整理,抄寫與尹喜。此《道德經》共五千言。
洛陽以西有函谷關兩處。 一處在今靈寶境內,建於秦代以前,稱秦函谷關。此關有“雞鳴”、“望氣”二台。雞鳴台說的是齊國孟嘗君逃離秦國時,他手下的門客裝雞叫騙開關門之事;望氣台說的就是尹喜望到紫氣東來,迎到老子之事。望氣台旁,唐時曾修建一“瞻紫樓”,取紫氣東來之意。 一處在今新安境內,稱漢函谷關,此關亦有雞鳴、望氣二台。
杜甫為函谷關寫下“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的名句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禮壞樂崩,學術思想卻異常活躍,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出生於洛陽黛眉山的墨子創墨家學派。鬼谷子講學於洛陽,為縱橫家和兵家代表人物。而列子、莊子則秉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
列子,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清靜無為、獨立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著《列子》一書,唐玄宗封其為“沖虛真人”,宋徽宗封其為“致虛觀妙真君”《列子》遂更名為《沖虛真經》為道教經典之一。《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其著成。沖虛真人的道場有多處,比較出名的是王屋山和太行山。。。
莊子,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張天人合一、清靜無為,著《莊子》一書,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庖丁解牛》等。他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後唐玄宗封其為“南華真人”,宋徽宗封其為“微妙元通真君”。《莊子》遂更名為“南華真經”,為道教經典之一。他一生嚮往像蝴蝶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南華真人的道場就在蝴蝶山(今洛陽伊川境內)。
文子,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張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著《文子》一書。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文子》遂更名《通玄真經》。通玄真人的道場比較,較為出名的有崤山和全寶山。
亢倉子,為道教尊崇的四大真人之一。主張“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於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著《亢倉子》一書。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亢倉子》遂更名為《洞靈真經》。洞靈真人的道場比較,較為出名的有華陰山和熊耳山,壽安山等。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初,黃老之學在洛陽盛極一時。黃老道在宮廷傳播,成為統治者信奉的黃老神仙道。黃老道流傳至民間分為兩支,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一支是張陵的天師道。
太平道之名源於于吉所著《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當時,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各地農民的情緒如同乾柴,只要遇到火星,就可能燃起熊熊大火。張角得到《太平經》後細細研究,便自稱大賢良師,奉黃老道,持九節杖,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用符水咒語來給人治病,頗受百姓的信賴和推崇。於是,張角派遣八個弟子,代表他分赴各地,以善道教化天下。十餘年間,弟子達十萬人。他又用嚴密的組織機構把弟子們組織起來,設定了三十六方,每一方多則萬餘人,少則六七千人,由主帥統領,稱“太平道”。
天師道,又叫五斗米道、正一道。影響大,代代傳承,連綿不絕,張陵被後人尊為中國道教的開山祖師。張陵在洛陽太學當學生,在洛陽邙山翠雲峰修道十餘年。可以說,他得道於洛陽,教義淵源於洛陽。
張道陵,人稱張天師、祖天師,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張陵七歲時就讀通《道德經》,數年後,由於學業卓著,成了全國最高學府——洛陽太學的一名太學生。太學畢業,他回鄉開館授徒,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又因“賢良”被朝廷任為江州(今重慶)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到地方豪強橫行霸道,為官者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想到單憑自己一個小小州令難改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於是,他辭官北上,隱居洛陽邙山翠雲峰老子修道之地,潛心參悟。
張陵在邙山悉心研讀《道德經》、《河圖》、《洛書》和“河洛讖緯之學”,他還得到民間流傳的一百七十卷《太平經》。他讀書觸類旁通,務求甚解,道行精進。傳說,三年後的一天,有一隻白虎口裡銜著一個寫著符文的竹筒來到他修煉的地方。那白虎臥下來瞪著眼看了他一陣子,便放下竹筒走了。張陵突然間感到這是神的啟示,倒出符文一看,大徹大悟,道行更趨完善。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皇帝聽說張陵有道行,下詔封他為太傅,授三品印綬、駟馬車,張陵不為心動。不久,皇帝又封其為冀縣侯。皇帝的詔書下了三次,張陵都堅辭不受。最後一次,張陵對頒詔書的朝官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即逝。父母隆恩,妻子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張陵自此決心離開洛陽邙山,雲遊名山大川。
東漢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於正月十五降臨,親手授他《洞極經》一書、陽平治都功印一枚、三五斬邪雌雄神劍兩把、雙儀交泰冠一頂、驅邪披風一襲、通天至簡一封,要他創立“正一盟威之道”,事成,要向老君回報。弟子們一聽,慌忙頂禮膜拜,“正一道”便告成立。訊息傳開,要求入道的人絡繹不絕。張陵規定,凡入道者需交五斗米,因此,正一道又稱“五斗米道”。後來,張陵又到青城山降伏“六大魔王”、“八部鬼帥”,人稱“張天師”,正一道又稱“天師道”。
張陵尊奉老子為道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又著《老子想爾注》、《天官張本》、《靈寶》、《道書》、《黃書》等著作,微言奧義,以為教眾的行動綱領。為推廣道教,他在全國設二十四傳教點,稱“二十四治”,洛陽為“北邙山治”。以紀念他在洛陽邙山隱居修道成功。後來,洛陽邙山被道教列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中嶽嵩山被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
說到北邙山被道教列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實,北邙山豈止是“之一”,當為第一福地。僅在東漢時期,除張陵外,這裡又走出萬古丹經王魏翱、帛家道開山祖師帛和,他們皆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天地宮府圖二十四治》載:“北邙山治,魏真人治之。”魏真人即魏翱。魏翱,字伯陽,東漢河南尹(治所洛陽)密(今新密市)人。他出身大家士族,但不願為官,整日或閒居修真養性,或遍訪名山高人。他擅長文辭,精通周易、黃老、讖緯之學,攻讀內丹經典。他在長白山遇高人傳授《古文龍虎經》,又在京城洛陽獲《三十六水法》、《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魏翱遍覽經書眼界大開,便到北邙山翠雲峰隱居,潛心著述。他用易經卦象的變化模式、鍛鍊金丹的爐鼎方法、黃老自然的法天形態,把自己修煉體會的全過程,用詩歌的語言形式一一描述下來,著成《周易參同契》。這是繼老子《道德經》之後的第一部道教金丹大法,是空前絕後的道教經典,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東漢讖緯之學盛行,著書行文有意用隱晦曲折的語言,類似文字遊戲,專門讓人看不懂,以顯示高深莫測。後人稱此為“廋(sōu )詞”。魏翱的《周易參同契》即是用廋詞而寫。他想說啥偏不直說,到處設謎讓人猜。如他說他的籍貫,稱自己為“鄶(kuài)國鄙夫”。鄶國,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早被鄭國所滅,漢時稱密縣,他說他是密縣人再清楚不過。如他說他的姓名:“委時去害,依託丘山,循游寥廓,與鬼為鄰。(魏)化形而仙,淪寂無聲,百世一下,遨遊人間。(伯)陳敷羽翮(hé),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陽)”今人看,這真是故弄玄虛,但當時,這叫時尚。
西晉酈道元《水經注》載:“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題雲‘真人帛君之表’。”這裡的瀍水是洛陽瀍河,帛君為帛和。帛和,字仲理,巴郡人。他學習道法,先到地肺山(終南山)從師董奉,又到西城山從師王遠。王遠,曾任朝中郎中、中散大夫,後棄官入山修道。漢桓帝聽說他的名氣後,召他回朝當官,但王遠誓不出山。桓帝又派人硬逼他坐上官車,拉回洛陽。王遠一直低頭不語,不肯回答皇帝的詢問,而提筆在宮門上一下寫了四百餘字,皆是未來之事,不知所云。桓帝看得一頭霧水,十分討厭,讓人颳去字,誰知,外表的字颳去了,裡面的字又冒出來。眾人皆驚,以為神鬼之工。桓帝無奈,放他重回山林。
帛和在西城山隨王遠學道,日復一日。一天,王遠說:“我要暫時離開此地到瀛洲去。你應當經常看看這座山石洞北面的石壁,如果你看到石壁上有文字出現,那就是你得道了。”說罷,王遠又告訴他大道口訣,飄然而去。
帛和看石壁看了三年,終於看到了文字。那都是古人所刻,有《太清中經》、《神丹方》等,更彌足珍貴的是,被道眾尊為聖典的《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赫然顯現。
《三皇內文》是古人根據中國歷史神話撰寫的治國之書,從盤古開天地寫到“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因為《三皇內文》是用古代的象形文字寫的,後來道士們把這些文字變成了畫符的符號,十分神秘。
《五嶽真形圖》是古人所繪五嶽個體圖形。此圖把五嶽的形態,賦予形象化、誇張化、濃縮化。它盤曲蜿蜒,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勻稱,像書法的筆跡,鋒芒暢達。它如天然的嶺壑,虛實相間,濃淡相宜,又如秋雲繞林間,色彩玄黃。它意境高遠,莊重大氣,給人以震撼之感。據傳,此圖繪自天宮,由西王母傳給漢武帝,以後,每四十年傳授一次,非大賢大德之人不可得到。
帛和見到石壁上的文圖,激動萬分,慌忙沐浴更衣,齋食七日後,設壇祭拜發誓,遂以長絹將文圖一一抄下,遇到不懂之處,細心揣摩,仍不解悟,便待師父回來指點。數年後,王遠歸來,帛和與其心有靈犀一點通,道法大成。
帛和辭別西城山,到林慮山、無終山,最後在洛陽北邙山翠雲峰創建帛家道。帛和傳道,十分輕鬆。因為早有人知他身上帶有道家寶貝,即《五嶽真形圖》。據傳,人若佩帶此圖,消災彌難,逢凶化吉,延年益壽。家有此圖,能避兵凶侵犯,人要害你,反受其害。此話傳開,要求加入帛家道的人蜂擁而至。其道流傳世間之長、地域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西晉惠帝年間,帛和去世,他的門徒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邙山翠雲峰上。
東漢時,黃老道盛行於洛陽,道家道教的眾多典籍著於洛陽,太平道舉事、戰鬥的中心在洛陽,天師道的孕育在洛陽,帛家道的創立在洛陽。許多養生家和方(道)士都紛紛來到洛陽,其中,華佗、郗(xī)儉、甘始、左慈、郝孟節、東郭延年等甚有名氣。甘始善導引行氣,左慈明房中術,郗儉長辟穀服食。中國道學養生術的三大流派——導引、房中、服食已形成傳世,可以說,東漢末年,道教在洛陽已成熟。
人們都知道,華佗為一代名醫,曾為關羽刮骨療傷,為曹操治頭痛,可惜被多疑的曹操所殺。醫生與道有何乾?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自與道有緣。帛家道的開創人帛和從道的第一位名師、隱居在地肺山的董奉就是位醫生,他與華佗、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

北魏時,洛陽嵩山道士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稱“新天師道”,其後發展為北魏的國教,是中國道教史上的里程碑。寇謙之早年愛好仙道、術學,有絕俗之心,長年修習天師道、服食餌藥,。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八月,太上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來到嵩山,傳授寇謙之《籙圖真經》六十卷,此經專門講述壇位、禮拜及衣冠儀式,教他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理治人鬼之政”。
寇謙之把《新科之誡》、《籙圖真經》獻給太武帝,太武帝如獲至寶。寇謙之又奏請建靜輪宮,計畫此宮高可接天,居上可不聞雞犬之聲,靜輪宮隨之開工。北魏太延七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寇謙之又告太武帝道:“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宮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第二年正月,太武帝備法駕,親赴道壇受符籙。道壇遍插旗幟,一色青色,獵獵飄舞。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授太武帝為“太平真君”號,皇帝篤信不疑,即改元為太平真君。寇謙之被太武帝封為國師。
此後,北魏每位皇帝即位,都要受符籙。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在南郊設立道壇,方二百步,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號“崇虛寺”,每年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行祭祠之禮。此制一直延續到東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才罷。

李淵在當了皇帝後,崇信王遠知的“符命說”,確信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後,令人聯宗續譜,奉老子為始祖,同時,授王遠知為散朝大夫,賜金縷冠子、紫絲霞帔。李世民繼位,又加封王遠知銀青光祿大夫,並派大臣護送王遠知回茅山,特建道觀,恩寵有加。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又下詔:“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這道詔書奠定了道教在李氏王朝的尊崇地位。 唐太宗起家在洛陽,對洛陽懷有深厚感情。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繼位後舉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即在洛陽進行。他改洛陽為洛陽宮,派將作大臣修葺,頻頻駕幸,僅唐貞觀十一年就三次駐蹕,當年十一月,初幸武媚娘,即後來的女皇帝武則天。 洛陽之西有寶真觀,供奉老子。李世民攻打洛陽時,在此觀養過馬,因此人稱“養馬觀”。李世民繼位後重修寶真觀,香火旺盛,官紳至此必須下馬。洛陽之南有峴山,傳為真武祖師修道之地。據說,真武修煉成仙共修了八世,修到第七世時,他到一員外家投胎,名叫陳國祥,娶妻陸氏。陳國祥修道心切,賣妻修廟,圓寂廟中,又到淨樂國皇宮投胎,成為一位太子,取名玄武。玄武太子英俊勇猛,但不願繼承王位,又到峴山修道。9年之後,觀音菩薩現身,告訴他:“你的腸肚吃過五葷,恐難成仙。”玄武一聽,當即舉劍剖腹,掏出腸肚往長江拋去,那二物一下水,成了龜和蛇,以後龜和蛇便成了玄武形象。33年後的九月初九,玄武終於成道。這天,玉帝敕封他為真武,為北方之神。玄武成仙之後,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之神。因他鎮北方,因此古代都城的北門多以玄武命名。
巍巍峴山,群峰卓立,道家仙境,引人入勝。唐太宗到此,親題“危峰獨見”,至今尚留筆跡。
峴山之南,有景室山。景室山為伏牛山主峰,取八百里伏牛美景於一室之意。據傳,老子騎青牛西去,後歸隱於此。景室山在東周時期屬楚地,老子為楚國人,當求葉落歸根。明嘉靖《南陽府志》載:“世傳老子修道於此,藥灶、丹爐遺蹟俱存。”清《盧氏縣誌》載:“北魏時,為作紀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廟。到唐太宗時重修廟宇,由大臣尉遲敬德監修。”據載,唐太宗不僅重修老君廟,還將山名由景室山改成“老君山”。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崩,唐高宗李治繼位。武則天當皇后不久,即力勸高宗到洛陽。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關中饑饉,高宗令百官一律遷往洛陽,改洛陽為東都。高宗目睹先父尊崇老子、尊崇道教的所作所為,子承父業,上演一幕幕崇道大劇。
唐高宗是自古以來為老子上尊號的第一人。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帶武后親臨亳州老君廟行祭,並給老子上尊號“太上玄元皇帝”,其妻為“先天太后”。接著,他下詔令東西兩京各建太微宮一座,洛陽上清宮就是其一。高宗還下詔令全國各州再增建一座道觀。晚年,他又命天下各州置道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度道士七人,以“奉先尊祖,復朴還淳”。
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全真道“七真”之一譚長真來到洛陽,居住在洛水之南的朝元宮修煉傳道。 譚長真本來就是洛陽人,生於金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王重陽仙逝後,譚長真與師兄弟一起為師父守墓三年,爾後行走天下傳道,他首先選擇了故鄉洛陽。
洛陽朝元宮乃道教名觀,殿堂巍峨草木深,譚長真到此便喜歡上這裡。他寫詩道:“宮門寂寂鎖祥煙,古蹟靈蹤尚儼然。雲罩連枝烹藥鼎,霞先靈井溉丹泉。日魂煉就華胥國,月魂收將不夜天。紫詔師真歸去後,未知孰繼大羅仙。”
朝元宮出過不少道教名人,宋朝朗然子在此修煉內丹功法,名聲大振。譚長真對“河圖洛書”頗有心得,深諳陰陽相配之道,加之得師父王重陽真傳,受前人朗然子啟迪,琢磨出一套獨特的修煉方式,形成自己的道派南無派,有了自己的拳法南無拳。南無,意思是“致敬”、“歸命”,而“歸命”一詞,正是老子《道德經》“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縮寫。
譚長真的南無拳分剛、柔兩部分。剛的拳法練成是銅頭、鐵臂、鐵手、鐵腳、鐵襠,手劈斷磚,拳砸透牆,強漢踢襠,紋絲不動;柔的拳法練成是春風擺柳,氣貫筋骨,疾去痛消,步履輕盈。數年後,譚長真自以為修煉圓滿,功法大成,寫《西江月》一首以示紀念:“學道休於外覓,靈苗出自心田。鐵牛耕透見根元,全在殷勤鍛鍊。認證元初面目,端身勿使邪偏,六鈞弓硬拽來圓,箭箭紅心有驗。”
譚長真除在朝元宮修煉外,還遊覽洛陽勝跡。他在福昌縣東的古韓國故城(今韓城鎮)遺址處,選擇了一處環境清幽之地結庵隱居修煉,並收徒傳道。其弟子王志明居庵達數十年之久,直到80多歲,仍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可見是得到了譚長真的真傳。
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四月初一,譚長真羽化於朝元宮,其住室留有異香,數日不散。其弟子將他葬在朝元宮附近。後來,譚長真被元世祖封為“長真雲水蘊德真人”,被元武宗封為“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
譚長真在洛陽創立全真南無派,現仍有百字譜系傳世。。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
立在雲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靜,宏演德惟良,
悟元(源)光性體(本),一志(忠)復圓融,
沖壽通旅泰,瞭然衍注興,
中和宗正巧,智慧化全家,
新友聖書詔,煉就寶金丹,
裕謙常禮義,慈行滿乾坤,
龍虎廣修理,模照永遐齡,
山川千古秀,盛希守忠賢。
劉長生同譚長真一樣,也是在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來到洛陽的。剛到洛陽,他居住在洛陽土地廟。
三年後,劉長生功成,便遷往洛陽城北瀍水之濱的雲溪觀居住。雲溪觀為宋初修建的道教宮觀,與三井洞相鄰。宋代理學家邵雍初徙洛陽,曾在此暫住,因此,史書上有邵雍“夏居雲溪”之說。
劉長生居雲溪觀傳道,訊息傳開,信眾紛至沓來,門庭若市。他又收了許多弟子,雲溪觀就顯得狹小了。怎么辦?弟子們提出再鑿洞室,以便居住。相傳,在觀鄰近處,弟子們鑿穿崖垠,卻忽然挖開了一口古井,井泉寒冷,眾人見此,驚駭不已。劉長生卻笑著說:“不遠數尺,還有二井,乃我前世修煉時所挖。”眾弟子聽後,便繼續開鑿,果然又接連鑿出二井。此後,人們又將洞室喚作“三井洞”。雲溪觀右面有一馮氏園,劉長生指園道:“此吾身後之緣。四十年後園之松柏死,炁(qì)水西流其地,當不售而得之。”劉長生磨一碑埋於馮氏園中,後果應驗。
劉長生在雲溪觀修煉多年,法術高超,深不可測。相傳,他能夠在肚子上烤餅,能夠使大腿上面的冷水沸騰。
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二月六日,劉長生羽化。他修煉時住過的雲溪觀、三井洞曾改名為“長生萬壽宮”,他本人被元世祖封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元武宗時加封其為“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劉長生生前著有《仙樂集》、《盤陽集》、《同塵集》、《修真集》、《道德注》、《陰符演》等修道之作,其功法體會盡集其中。他所創道派被後人稱為全真隨山派,有百字譜系傳世。
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復常 景高和禮義 嗣信守忠良裕謙賢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誠樸 玄元世永昌金木萬古續 智慧保寧光 聖體通三界 廣大演自清志虛空教化 月盈妙中黃 用功悟仙號 丹書現榮陽行滿乾坤秀 圓融衍相逢 蓮開龍虎詔 超升崇利享
孫不二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來到洛陽修煉傳道她到達洛陽,住在城東北瀍水西岸的風仙姑洞。風仙姑洞原住有一位風仙姑,俗稱小二娘。這位風仙姑隨口之言多含玄機。孫不二從風仙姑處受益匪淺。她們相處一段時間後,風仙姑辭別遠遊,孫不二就獨自居此洞修煉。孫不二和風仙姑一樣,潛心修煉,漸漸地,洛陽城中的善男信女開始信服其道行,雲集洞中,聽孫不二宣道說經。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十二月,孫不二於洛陽風仙洞羽化。後元世祖追封孫不二為“清靜淵貞順德真人”,元武宗時,其又被加封為“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孫不二的修煉居所風仙洞,在明嘉靖年間曾由洛陽伊王府捐資修葺。孫不二將自己的練功體會寫成《孫不二坤道功夫次第》、《女功內丹》等書,她開創的道派被後人稱為全真清靜派,有百字譜系傳世
全真通玄理 大道德無為 性合灰屍解 只此百功夫虛靜明常應 宏仁守至誠 嗣教宗元化 悟本自遐齡保命登華會 妙中演洞清 超升廣智慧 三界永康寧長存修萬古 行滿法光明 勤用生利益 金木續乾坤丹書祥速現 普照瑞龍麟 高上神霄太 煉成運相逢
全真七子中的譚長真、劉長生、孫不二在洛陽傳道,史籍上記載得很明確。其實,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亦在洛陽傳道,他的修煉之地在嵩山。在洛陽為都城時,嵩山是京畿之地,洛陽不為都城時,它仍是洛陽轄區,直到近些年,才為登封所轄。丘處機傳道,開創了全真道龍門派。雲溪觀是劉長生修煉傳道之處,譚長真在此題詩一首:“雲溪高隱臥煙霞,默飲陽晶與月華。霧斂丹台生瑞草,雲收靈腑結瓊葩。青龍吐火烹金茗,白虎跑泉溉玉芽。龍虎媾交功九轉,刀圭一粒捧丹砂。”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丘處機在雲溪觀也寫了一首詩《贊長生先生》:“法眷我昏耳,仙儔誰福乎。東萊高士傑,西洛大名殊。後獲宗乘教,先開道德模。深知童子力,乃感聖賢扶。”丘處機在洛陽傳道,一度在嵩山崇福宮修煉。據《大元嵩山崇福宮創建三清殿記》載:“全真一派,教風風靡,海內仰之,猶景星祥鳳,爭先睹之為快。其高弟若長春全德明應丘真君、棲雲虛靜妙淵喬真人,際會昌塵,恢弘玄道,飲奉璽書,相續而宗主是宮。”文中的“丘真君”即丘處機,“喬真人”是他的弟子喬志高。從碑文可以看出,兩人在崇福宮修煉傳道,並先後主事,可謂繼往開來,一脈相承。《大元中嶽崇福宮宗主棲雲虛靜真人壽宮記》、《嵩陽崇福宮碑》對此亦有記載。
公元1644年,清入關。清朝崇佛,道教沒什麼發展,

民國,1927年馮玉祥駐守洛陽,洛陽城內的府城隍廟、縣城隍廟、三清行宮、延福宮、祖師廟、大王廟等十幾座廟觀的神像被毀;1944年日寇進攻洛陽,上清宮多座大殿毀於炮火轟炸中,余則傷痕累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對宗教界人士十分尊重,1987年12月,河南省道教協會成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道家道教曾閃耀奪目的光輝。道教教義云:“天人合一,清靜寡慾,返璞歸真,柔弱不爭……”大道無形,大美不言,歷史就是這樣走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