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紅蚧

洋紅蚧

胭脂蟲(cochineal)是指雌蟲能生產胭脂紅色素的一類介殼蟲,屬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總科(Pseudococcoidea),洋紅蚧科(Dactylopiidae),洋紅蚧屬(Dactylopius),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寄主為仙人掌類植物。目前胭脂蟲的分類以De Lotto(1974)的分類為準,按該趨勢性的分類成果,洋紅蚧科(Dactylopiidae)僅包括洋紅蚧屬(Dactylopius)1個屬,該屬含9個種。該屬與其他科屬蚧蟲的差別在於:其體液含紅色素,並且只寄生在仙人掌科植物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紅蚧
  • 外文名:Dactylopius
  • 例子:胭脂蟲
  • 寄生:仙人掌類植物
  • 產地:墨西哥和中美洲
  • 特性:體液含紅色素
胭脂蟲,胭脂蟲的形態體形,胭脂蟲的分類,洋紅蚧的生物學特性,生活周期,生物學特性(以D.coccus為例),

胭脂蟲

胭脂蟲(cochineal)是指雌蟲能生產胭脂紅色素的一類介殼蟲,屬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總科(Pseudococcoidea),洋紅蚧科(Dactylopiidae),洋紅蚧屬(Dactylopius),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為仙人掌類植物。利用胭脂蟲乾體提取的胭脂紅色素,廣泛用於食品、化妝品、藥品等多種行業。世界胭脂蟲的主產國是秘魯,其胭脂蟲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其次為加那利群島。南非、墨西哥、智利也在大力發展胭脂蟲產業。
我國無胭脂蟲自然分布,鑒於其巨大的經濟價值,2000年從國外進行了引種,現已在雲南的部分地區繁殖。全世界共有9種胭脂蟲,生產中飼養用以製取胭脂紅的主要為DactilopiuscoccusCosta。

胭脂蟲的形態體形

雌成蟲卵形或球形,體被白色蠟粉(如D.coccus)或長的白色蠟絲(如其他胭脂蟲種類),去蠟後,蟲體呈紫紅色。雄成蟲體暗紅色,比雌成蟲小,具一對前翅,後翅退化為平衡棒。分節:頭部和胸部癒合,無明顯的節,腹部分10節,陰門開口於第8節與第9節腹面中央。肛環位於第10節背面。背面:雌成蟲有很多腺孔,不同類型腺孔的結構和分布是洋紅蚧科分類的基礎,所有的腺孔均為5分室類型,形狀為五角形,具5個小室。腺孔分為2類:窄邊孔和寬邊孔。剛毛形狀和長度不一,有具禿頂或圓頂的圓柱形,也有具尖頂的頭髮狀剛毛,剛毛形狀和分布是分類的一個重要特徵。腹面:複眼位於腹面上,錐形,大,突出。無單眼。觸角常較短,6或7節,有的種3,4節分節不明顯,第2,3節間有1感應孔。口器常有一三角形基部,支撐上顎及上頜骨,下唇3節,呈三角形。足在若蟲期發達,成蟲期退化。

胭脂蟲的分類

林奈(1758)將商業用的胭脂蟲種命名為Coccuscacti。Costa(1835)將它放入Dactylopius屬中。Green(1912)將該科的所有種都歸到Coccus屬中。Ferris(1955)在北美鑑定了4個種,繪圖並作了簡要描述。Mann(1969)鑑定了7個種,並對每個種的分布及寄主種類進行了描述,但沒有作圖,有些種被後來的學者認為是同1個種。DeLotto(1974)將洋紅蚧科歸結為1個屬,9個種,其中5個種是以前已經描述過的,另外4個種是他命名的新種,他對這4個種都繪了圖並作了詳盡的描述。Karny(1974)對9種胭脂蟲的形態、命名、寄主、產地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Moran(1981)對洋紅蚧屬的9個種進行了形態描述。Macgregor等(1983)對洋紅蚧科進行了編目,並描述了5種胭脂蟲。Guerra(1992)對洋紅蚧屬的9個種的雌成蟲重新進行了描述,並繪了圖,同時就形態上的親緣關係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洋紅蚧屬的系統發育圖譜。大多數刊物以DeLotto(1974)的分類為準,按該趨勢性的分類成果,洋紅蚧科(Dactylopiidae)僅包括洋紅蚧屬(Dactylopius)1個屬,該屬含9個種。該屬與其他科屬蚧蟲的差別在於:其體液含紅色素,並且只寄生在仙人掌科植物上。我國內蒙古、新疆、寧夏一帶發現的“胭脂蟲”實際上並非國外飼養利用的胭脂蟲,其屬於胭珠蚧屬(Porphy-rophora),寄主為豆科、薔薇科及禾本科植物。

洋紅蚧的生物學特性

生活周期

洋紅蚧屬的所有種具相似的生活周期,雌蟲有4個發育階段:卵,1齡若蟲(爬蟲),2齡若蟲,成蟲。雄蟲有6個發育階段:卵,1齡若蟲,2齡若蟲,前蛹,蛹,成蟲。

生物學特性(以D.coccus為例)

(1)產卵
雌蟲在交配後,體形變大,不久即開始產卵,卵主要產於晚上,產卵開始時,僅有少數卵產下並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達到一產卵高峰,此時產下的卵呈鏈狀,一個接一個,到產卵後期,雌蟲開始微縮直至死亡。雌蟲離開寄主後,能繼續產卵,體型大的雌蟲有較長的產卵時期,卵期能持續30~50d。每一雌蟲的平均產卵量為430頭,多的可達600頭。胭脂蟲卵淺紅色,卵形,表面光滑。卵產下後30min內即孵化,由於孵化很快,有人誤認為胎生,事實上沒有一個雌成蟲是直接產若蟲的。
(2)孵化
卵孵化不久可透過卵黃觀察到若蟲,卵從頭部沿背腹縱線開始破裂,一直到卵的中部,若蟲從卵黃中出來需4~20min,最初足、觸角和口器粘在身體上,1、2min後開始展開。擴散 剛孵化的若蟲即1齡若蟲也叫“爬蟲”,卵形,長約1mm,寬0.5mm,亮紅色,足發達,觸角分節明顯。孵化後“爬蟲”先在母蟲的保護蠟下呆幾分鐘,然後開始轉移到其他地方,通常是爬到寄主的頂端,找尋新的莖片。
(3)固定
初孵若蟲1~2d內尋求地方固定,該蟲具有趨觸習性,喜歡固定在刺基部或不平整的地方,同時該蟲具有負趨光性,對光線較為敏感,它們通常選擇莖的背陰面固定,一旦固定就不再移動。雄蟲常固定在母蟲附近,而雌蟲則要遠一些。
(4)泌蠟
若蟲孵化1h後即開始泌蠟,泌蠟時,先在腹部背面出現一些白色小點,然後是胸部,幾小時後,若蟲即布滿了白色的蠟粉及一些短的蠟絲,這些蠟絲是從大的背部剛毛基部的腺體產生的,蠟絲直立生長,長度不斷加長,這些蠟絲易碎,並有助於1齡若蟲的擴散。
(5)發育
胭脂蟲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發育速率差異很大,下面就D.coccus在兩種環境下的發育作一概述。雌蟲:1齡若蟲在24℃,65%的相對濕度下,35~38d後蛻皮,在26℃,60%的相對濕度下,25~27d後蛻皮。蛻皮後,需重新固定,常常是固定在原來的地方,但有時會移動,並且不能成功固定。在24℃,65%的相對濕度下,第2次蛻皮出現於第1次蛻皮後的20~23d,在26℃,60%的相對濕度下,出現於11~15d。第2次蛻皮後,雌蟲即成為成蟲。在24℃,65%的相對濕度下,成蟲35~37d後開始產卵,而在26℃,60%的相對濕度下,僅需要32~35d。雄蟲:1齡雄蟲與1齡雌蟲相似,不同的是雄蟲離母體不遠,並且其分泌的蠟絲要比雌蟲短而少。第1次蛻皮後,雄蟲即進入2齡,比2齡雌蟲要稍微大一些,蛻皮後4d,雄蟲就開始用蠟絲形成一白色柱形繭,這個繭開口於後端,長約2.5mm,寬1.4mm,1d後,繭即完成,雄蟲在前蛹及蛹階段一直呆在繭內,不取食,直到成蟲出現。在24℃,65%的相對濕度下,從卵的孵化到成蟲出現需67d,而在26℃,60%的相對濕度下,需43d。性比:據實驗室觀察,D.coccus的性比約為雌∶雄=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