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黃化

洋地黃化,心功能不全患者用強心甙治療時,常先在短期內給予足夠量的洋地黃,使其發揮足夠效應,此稱為洋地黃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地黃化
  • 類型:藥物
  • 學科:醫科
  • 對象:病人
  • 類別:西藥
洋地黃類藥毒性較強,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極相近,安全範圍極窄。傳統認為不給足洋地黃化量,就不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也不可能控制心力衰竭。因此,基於“全或無”的概念提出了除非給足劑量,否則很難產生心肌正性收縮能效應的理論。故在用藥時均採用先在數日(1~3日)內給負荷量以快速達到較高血藥濃度,然後再給維持量以維持療效,此即所謂洋地黃化。
洋地黃化是傳統的說法,具體即為將總量的1/2、1/4、1/4每間隔4~6小時1次給藥;在完成洋地黃化量後12小時,可開始給予口服地高辛維持量。以前認為,強心苷的療效必須達到洋地黃化量後才能顯效,故用藥時均採用先在數日(1~3日)內給負荷量以達到洋地黃化,然後再給維持量以維持療效,但此法計算麻煩,且易引起中毒(發生率為15%~20%)。近年來研究證明,少量強心苷即可使心肌收縮力加強,隨著劑量的積累,收縮力也相應地增強。因而提出了“每日維持量療法”的給藥方案,即每天給予相當於維持量或稍大於維持量的劑量,如地高辛(半衰期平均為36小時),每日口服0.25mg,經5個半衰期(約6~8天),即可達到穩定而有效的血藥濃度,如達不到治療效果,可適當增加劑量。此法既方便,又不易發生中毒反應。但如果病情較急而藥物半衰期較長(如洋地黃毒苷),為較快達到有效濃度,仍須按洋地黃化給藥,但劑量需因人而異。目前主要提倡個體洋地黃化:“在使用洋地黃過程中,心功能好轉或未惡化而又無洋地黃過量的EKC證據的劑量為該者最合適劑量”,即房顫之室率或竇率在安靜狀態下70-80次/min,活動時<90次/min的劑量。一般而言,地高辛0.25mg/d或更小,最大劑量<0.5mg/d。對70歲以上或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宜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