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教育

洋務教育是19世紀60年代至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中國洋務派推行的旨在拯救清朝封建統治的洋務運動的重要方面。主要活動分兩部分。一是興辦新式學堂,自同治元年(1862)京師同文館起,先後辦學 22所,分3類:(1)同文館或廣方言館(外國語學校);(2)武備、水師學堂(軍事學校);(3) 船政、機械、電訊學堂(技術學校)。培養一些買辦、翻譯和陸海軍軍官、士兵,也訓練工業技術人員。

二是辦理留學教育,派遣學生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十一年,曾國藩、李鴻章接受容閎倡議, 聯名奏請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此後即由容閎帶領幼童赴美,此即中國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光緒二、三年(1876、1877),又繼續派遣學生到德、英、法等國學習陸軍、海軍和造船等。洋務派舉辦的學堂,無統一的學制,未形成學校系統。教學內容除“四書”、“五經”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藝”,比舊學堂講求實用,並開始將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學科作為課程,有些學堂還學習萬國公法、外國史地等人文科目。建立一套有別於封建主義的學校管理制度,對招生、考試、學習的年限、經費來源以及學生畢業後的任用等都有詳細規定。提出“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傳統中體中用的思想框架,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肇始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