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又稱靜波閘,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壩心鎮東新街村,建築面積約2465平方米,是清朝時期的古建築。

洄瀾橋閣處於異龍湖東出水口處。洄瀾橋閣始建於清代乾隆初年,長19米,寬6.2米,高19.05米,為三重檐三斗三拱,兩樓一底,為重檐攢尖頂與重檐歇山頂相組合式建築。第三層中間為為抬梁式八角亭,左右兩閣並立,共五開間。閣下邊為湖口河,上建單孔石拱橋一座。橋頭原有左獅右象,閣內有“洄瀾疊翠”“龍湖鎖匙”“南湖慈航”“梵宇長春”等匾額。洄瀾橋閣是滇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水利功能的古建築,作為仍延續原有功能的水利工程,是珠江西源—異龍湖流域重要的水利設施,異龍湖水由橋底流經。洄瀾橋閣青磚包砌牆體,花枋圖案雕刻精美,斗拱飾有雕刻,層次分明,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

2019年10月,洄瀾橋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洄瀾橋閣
  •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壩心鎮東新街村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448-3-25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乾隆初年,知州管學宣在異龍湖出水口建造洄瀾橋。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蔣振閱在橋上建亭,成為石屏的一大名勝—“洄瀾疊翠”。
清同治年間,洄瀾亭倒塌。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知州陳先沅重建洄瀾亭,改稱“洄瀾閣”。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邑人王鎮東捐資修建洄瀾閣,後改名洄瀾橋閣。
民國年間,於進水口添建石槽,閘門為木,以備河時截流。
1953年,修浚海口河時,河改道,原閘廢,另於其旁建新閘。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建築格局

洄瀾橋閣,又稱靜波閘,處於異龍湖東出水口處,距石屏縣城18千米。洄瀾橋閣是滇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水利功能的古建築,作為仍延續原有功能的水利工程,是珠江西源—異龍湖流域重要的水利設施。異龍湖水由橋底流經入南盤江。異龍湖,借洄瀾橋閣一線消泄,故洄瀾橋閣俗稱攔水壩。異龍湖的水從這經過由橋底流至建水灌溉良田,洄瀾橋閣是調節異龍湖湖水流引入建水壩的重要堤壩。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建築面積約2465平方米,長19米,寬6.2米,高19.05米。樓角下方都掛著一個鈴鐺,用來驚嚇鳥類。洄瀾橋閣的窗戶,用長型的磚塊堆疊成“十字”型,兩邊對稱。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為三重檐三斗三拱,兩樓一底,為重檐攢尖頂與重檐歇山頂相組合式建築。第三層中間為為抬梁式八角亭,左右兩閣並立,共五開間。朱紅的木門,色彩斑斕的裝飾,灰色的牆磚,檐角的風鈴,每一個建築細節都隱藏著古人的智慧與生活美學。
洄瀾橋閣下為單孔石拱橋。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文物遺存

洄瀾橋閣內有“洄瀾疊翠”“龍湖鎖匙”“南湖慈航”“梵宇長春”等匾額。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文物價值

洄瀾橋閣青磚包砌牆體,花枋圖案雕刻精美,斗拱飾有雕刻,層次分明,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
洄瀾橋閣
洄瀾橋閣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洄瀾橋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洄瀾橋閣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壩心鎮東新街村。
新街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洄瀾橋閣,路程約19.6千米,用時約2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