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藍

泰藍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景泰藍”這個名字是一般俗稱的名字,學術上的正式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泰藍
  • 所屬年代:元
  • 又名:銅胎掐絲琺瑯
  • 原產地:西亞、中亞、波斯、阿拉伯
景泰藍,泰藍,淺說景泰藍古代工藝和現代工藝,景泰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景泰藍

泰藍
泰藍泰藍

泰藍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掏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
泰藍
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產地
這種工藝技術的原產地有很多說法,大致上應該是從西亞、中亞、波斯、阿拉伯這幾個地區,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然後在明朝景泰年間(西元1450年-1456年)大量發展並中國化。現在景泰藍的主要產地是台灣和中國大陸。
泰藍泰藍
命名
因為這項技術是在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瑯。
興盛原因
景泰藍傳入中國之後,在短期內能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已具備了鑄銅等冶金技術及玻璃、琉璃的製作知識,且懂得控制鍛燒的溫度,具有發展景泰藍的良好條件。且另一方面,琺瑯顯現出玉的溫潤、珠寶的光輝、瓷的細緻,滿足了中國人的多種愛好,所以帶動了景泰藍在中國的發展。
早期
雖然景泰藍在元朝就傳入中國,但是因為時代、技術尚未成熟、對新事物還不熟悉…等因素,因此元朝時期的景泰藍作品幾乎沒有留存下來。而到了快速發展的明朝時期,景泰藍造型端莊厚重,色釉宛如寶石般的晶瑩深沉、紋飾粗獷飽滿,色彩對比強烈、堅實、瑰麗,鍍金明亮金燦。而此時期的景泰藍製品多為仿古青銅器製品,例如鼎、盤這類的器具。這些成就與特點為以後的景泰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代
到了清代乾隆時期景泰藍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品種繁多,

泰藍而且也會製作具有西洋風味的西方仕女杯碟這類的作品。而且琺瑯釉料從六七種發展到十幾種,使景泰藍的色調更加豐富典雅,工藝技術更加細膩精湛。到了晚清時期景泰藍從單純的宮廷藝術逐漸走向了民間(日常生活用品的大量製作)和國際市場。在1904年的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獲得了一等獎,這就使景泰藍的聲譽日益增高、身價倍增。
泰藍泰藍
現代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
而在台灣,這種傳統的工藝品再度受到矚目與重視,許多人運用現代化的機器與工技,融合藝術家創作的心靈,製造出各種精美絕倫的景泰藍飾品(例如手機吊飾、首飾…等)、藝品(珠寶盒、花瓶…等)與器具(時鐘、文具組…)等。使得這種具有古雅之意的傳統工藝品,不但與現代生活結合、點綴並豐富了生活的內容,而且使得傳統的技藝薪火延續並發揚光大(轉貼)

淺說景泰藍古代工藝和現代工藝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工藝品。又稱“琺藍”,景泰藍乃是因為在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7),特別流行,無論是在器形、紋飾、色彩等方面都已達到極高的藝術水平,所以後代以景泰藍命名。
(圖)泰藍
泰藍泰藍
景泰藍工藝在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工匠藝人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他們用手工錘擊紫銅板製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鏟填充各種彩色釉料、用爐火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轉動並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眾多的工藝作房裡,制胎、掐絲、點藍、磨光,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景泰藍的燦爛歷史文化。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她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昔日的皇室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裡,還可以看到那時的留下來的景泰藍藝術珍品。
古代景泰藍器物和現今生產的景泰藍產品相比,用我們現在的質量標準來說,差別較為明顯,當今的景泰藍在絲工、藍工、磨工、外表、潤色、銅活、沙眼、工的粗細程度都比古代工藝有明顯的改善。因為現在的生產條件遠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許多倍。明亮寬敞的車間裡清潔的衛生環境使室內的灰塵大大減少,點蘭工序不被灰塵所困擾。
泰藍使沙眼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從而使產品質量大大提高。現今的景泰藍仍是手工製作,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以及鍍金等複雜工藝過程。
泰藍泰藍

景泰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特殊的、高級的琺瑯器工藝品。又習稱“景泰藍”,乃是因為在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7),無論是在器形、紋飾、色彩等方面都已達到極高的藝術水平,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淡白微綠的天藍,如琉璃般凝重的鈷藍,以及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均無一例外地用來做底色,形成民族特有的藝術風格。色彩清新雅麗,給人以高貴華美的藝術享受,故而被人稱之為“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
泰藍
“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檔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琺瑯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今年琺瑯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瑯瓶花不好。欽此。”這一記載,把仿景泰藍時期的琺瑯製品稱作“景泰藍琺瑯”。景泰藍是我國琺瑯工藝的一部分。在我國流行的琺瑯工藝,可以按照釉料的裝飾工藝方法不同而分為三種。一種叫做“銅胎嵌絲琺瑯“,即習稱的“景泰藍“,是在銅胎上焊上細銅絲盤曲而成各種紋樣,再填嵌各色釉料,經燒制、磨光而成;第二種叫做”銅胎鏨花彩釉繪琺瑯,即在銅胎上鏨出花紋,再點彩釉燒制而成;第三種叫做“銅胎彩釉繪琺瑯”,即在銅胎上直接用釉料繪製而成。而景泰藍經過我國歷代藝人的努力鑽研,融合了我國瓷器、銅器、漆器等傳統技法和表現形式,成為琺瑯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泰藍泰藍
對景泰藍的發展起源,由於現有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工藝並非始於明朝景泰年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遠的年代。持中國本源的學者認為:歷史文物可以提供一些證明,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柄上就嵌有琺瑯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也用琺瑯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銀胎金掐絲琺瑯鏡,鏡背花紋就塗飾有各色琺瑯;這些反映了在中國金屬工藝運用琺瑯的歷史是悠久的,但從嚴格意義來說,並不能完全證明景泰藍獨特的工藝性及景泰藍工藝出於中國。
有學者認為琺瑯器作為一種在金屬(主要是銅,其次是金銀)器形上用彩釉(俗稱為藍料)進行裝飾的工藝技術,是自外國傳入我國的。據《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大食窯》記載:“大食窯出大食國。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子、盞子之類,但在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稱曰鬼國嵌,內府作者,細潤可愛。”“大食”是中國史籍對西亞阿拉伯國家的稱謂,為波斯文的音譯。“佛郎”即“佛林”,是中國史籍對東羅馬帝國的稱謂。“佛郎嵌”即是指東羅馬帝國的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最早源於古代羅馬,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琺瑯為公元前13世紀的邁錫尼時期的指環。公元6世紀以後,東羅馬帝國的琺瑯工藝非常發達。至12世紀時,琺瑯工藝傳入西亞阿拉伯國家。有關專家根據史料分析,大約在13世紀末,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運回後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此時,在阿拉伯地區流行的金屬琺瑯製作技術與主要原料就傳入中國。傳入之初,就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華民國北平市政秘書處編輯的《舊都文物略》在談到景泰藍起源時,援引《陶說》寫道:琺瑯,在過去叫“佛郎”,又叫“發郎”、“發藍”,產於“佛林”。

泰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這種以金屬為胎填敷琺瑯釉料燒制而成的工業品是舶來品,但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土壤上,很快地融會了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風格,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耀眼的明珠。
泰藍泰藍
北京是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麗工整、金光燦爛、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產生於掐金;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具備了我國傳統工藝中造型、色彩、裝飾為一體的一種特種工業品。
景泰藍的初盛時期是在元末明初。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瀋陽故宮博物院、西藏布達拉宮等都保存了不少明清時期的景泰藍。在這些製品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多的要數宣德年間(1426~1435)的。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技藝精湛,風格渾厚古雅,絲工紋樣有力。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還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制胎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釉色多為天藍、寶石藍、淺綠、深綠、紅色、白色和黃色。北京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艷、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到了景泰年間(1450~1457),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極大發展。無論從藝術手法、製作技術、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規模遠遠超過前代,宮廷內的御用監(皇家廠坊)並設有專門製作景泰藍的作坊(《日下舊聞考》)。制胎方面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除宣德年間胎型外,還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燈、蠟台、樽、壺等器形,使景泰藍在宮廷生活中大放異彩;題材、紋飾增多,有雲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蓮紋也更加豐滿,枝蔓形狀活潑有層次;釉色出現了葡萄紫、翠藍和紫紅等新色,而且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般的光輝,尤其是藍料的水平,以致人們用藍色來稱謂“掐絲琺瑯”。而且在裝飾手法上,非常注重金工的處理,在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有鏨活裝飾。朱家縉先生這樣評價這一時期的製品:“‘掐絲’整齊,‘磨光’細潤,‘鍍金’勻實”,是在宣德時代基礎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泰藍
泰藍泰藍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正是在有明一代,景泰藍工藝走向了成熟,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
清代是景泰藍工藝發展的又一高峰期。尤其是乾隆年間(1736~1796),景泰藍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比比皆是,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築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多採用的物質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絲,中等者銀胎銀絲,下等者銅胎銅絲”;掐絲技術有了大的提高,各種錦紋絲地捲曲自如,而且開始使用手搖壓絲機,達到了空前的勻稱精美;花鳥草蟲圖案更加生動多姿,龍鳳圖案越顯剛柔相濟,整體趨向精美細秀,而且出現利用文人名畫掐絲的作品;釉料品種豐富,粉碎技術也有很大提高,研磨更加精細,對點潤技術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現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製品的砂眼也大大減少。風格上不僅繼承發展了明代景泰藍豪華、古典、雅致的民族風格,而且也開始轉變為纖巧綺麗,鍍金技術遠勝明代,鍍金厚重,越顯“圓潤結實,金光燦爛”。乾隆時期可謂清代掐絲琺瑯的鼎盛時期。
嘉慶初期,景泰藍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時期的風貌,但已經開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間(1821~1850),遺存的作品數量很少。但同時,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銅胎掐絲琺瑯製品受到西方人的青睞,開始作為重要商品出口外銷,這也使得琺瑯工藝稍有恢復和發展,“鹹豐年間,有德興成、全興成、天瑞堂等數家,精心研究琺瑯一業,始有漸盛”(《北平琺瑯工業研究》,《經濟半月刊》1928年7月),在鹹豐、光緒時期,景泰藍在國際市場上已是頗有名氣。在這種對外貿易經濟的刺激下,除了官營琺瑯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商號和店堂,諸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志遠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產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後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榮獲一等獎)。自此,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紛紛前往爭購,出現一派繁榮景象。但清朝晚期的這一繁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又進入了不景氣的困境之中。
從總體來看,清朝對景泰藍工藝的發展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清初景泰藍工藝缺乏獨創性,無論造型、色彩和裝飾大都沿襲明代的風格;清中後期,由於宮廷皇室的奢華,對景泰藍工藝影響很大,這時期的製品造型豐富,表現內容題材廣泛,色彩也較明代豐富,可以說是景泰藍工藝發展的一個新的紀元。但也由於景泰藍在清中期以前大都為宮廷所供奉,所以就其造型、裝飾、色彩及做工而言,總體感覺上過於繁瑣、過於奢華。

泰藍民國至解放前,由於整個國家和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時期,在這個戰亂的年代,景泰藍工藝及行業也基本上處於徘徊、低落的狀態。這個時期的景泰藍就風格而言沒有什麼自身的特點,沿襲的是清代的風格,而就其表現的內容而言,由於外國人的購買,所以出現了一些洋人宗教用品和百姓的日常用品。原料物質成本的提高、購買力的削弱、從業人員的急劇銳減等,都使得景泰藍行業奄奄一息。
泰藍泰藍
解放之後,國家對整個傳統工藝採取了搶救、保護和扶持的政策,也使得景泰藍工藝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種工藝品公司。1951年特藝公司主持召開了特種工藝品專業會議,就景泰藍行業的發展和產品的銷售等問題進行了研討。為了儘快恢復景泰藍行業的生產,並規範了景泰藍的生產製作,成立了研究製作景泰藍的國營特藝試驗廠,同時,清華大學營建系在梁思成、林徽音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一個美術小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1952年,北京市第一琺瑯生產合作社成立。1954年,為回響政府提出的“羅致藝人,保存技藝,培養藝徒,從根本上保護和發展首都特種工藝”的號召,又成立了北京市第二琺瑯生產合作社。1956年,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高潮中,由42個琺瑯作坊合併組成了公私合營北京琺瑯廠和第三琺瑯生產合作社。1958年6月,3個琺瑯生產合作社合併,成立了北京景泰藍廠。同年10月,國營景泰藍試驗廠併入公私合營北京琺瑯廠,成立了國營北京市琺瑯廠。1958年7月,成立了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並設有金屬工藝專業,專門培養景泰藍設計人員。可以說,在特種工藝美術中,景泰藍是最早配備專業創作設計人員的行業。這一時期的景泰藍行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景泰藍無論在造型和裝飾紋樣上,還是在色彩及藝術水平上都有了加大的發展和進步,產品質量穩定。不僅仿製了大量的歷史傳統產品,還創造了風格各異的新產品,如瓶、盤、罐、洗子等造型樣式,花紋多以梅、菊、牡丹、月季、山茶、大地兒花鳥、大地松鶴、勾子蓮等圖案為主,還有多彩多姿的人物、自然風景等。釉料顏色也增加到60餘種。
90年代初期,市場放開,擴大了出口權,增加了通商口岸,國內景泰藍市場的發展曾一度出現過熱過火的勢頭,導致產品質量和藝術水平有所下降。作為全國生產經營景泰藍的最大專業廠家——北京市琺瑯廠,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加大創新產品的力度,並以“緊跟時代、貼近生活”為主導思想,陸續開發了一大批包括華夏、歐美、伊斯蘭三個文化系列的精尖和高附加值產品。這些產品現代感強,風格獨特,個性鮮明,把地域文化與人文情趣有機結合,製作上也更加講究、嚴格,實行了大師監製。可以說,90年代的景泰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形成了新一代景泰藍。其產品特點,造型圓潤、飽滿、簡潔,流線型、色彩紋樣根據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市場需求千變萬化,但講究變中求統一,有追求安逸、舒適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