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西御道

泰山西御道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是中國的標誌與象徵性景觀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 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泰山西御道
  • 地理位置:歷史古鎮夏張境內
  • 歷代之稱:九省御道
  • 所屬山系:泰山
西御道位於歷史古鎮夏張境內,始於秦朝,地處要塞,歷代有“九省御道”之稱。
夏張古稱“嶅陽里”(“嶅”為山前平地),因處嶅山(鳳凰山古名)之陽而名,宋朝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奉符縣在此擴建了二郎廟後,遷來姓夏和姓張的兩戶人家在此定居。後因夏、張兩姓逐漸繁榮,清宣統二年( 1910 年)更名夏張。
古夏張,地處要塞,歷代有“九省御道”之稱。據泰山區檔案局所存《夏張公社志資料》、夏張《西白塔子碑》記載 :九省御道建於秦 , 歷代整修,在宋朝時還是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到北京的必經之路。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宋朝在此建立夏張驛站。配驛丞、驛役、儀仗隊、鼓樂隊、鳴炮兵等。儀仗設備是按過往官員的品級鳴炮奏樂、排儀仗迎接。宋真宗當年封禪泰山時也是從肥城方向經此道至泰山。因此,夏張從宋代就是古御道,是 泰山的“西御道” 。舊時,夏張北閣和夏張南閣之間是古老的夏張驛:北閣曰“玉皇閣”明萬曆年間修建,上下兩層,上層三間內有天皇、地皇、人皇塑像。下層用長寬厚等同的青石發券成拱洞;南閣曰“三官閣”,有天官、地官、人官塑像,建於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舊時南北二閣,是夏張村南北兩座門戶,行人穿行於此。北閣於 1996 年拆毀,南閣尚存,但上部已部分坍塌。南閣拱門下延伸至北閣方向,成西南東北方向,有舊驛道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路面,約寬丈余,由於年代久遠,路面已被行人磨成很深的凹陷,連同舊時車轍壓出的痕跡,均清晰可見。歷史的滄桑感一覽無餘。
夏張驛一直到明清兩代,都很昌盛。而今境內的“雞鳴返”村,就是相傳明代的永樂皇帝南巡返回時至此,正值雞鳴,因而有該村之名。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清朝在原夏張驛建立馬號,馬號也是驛傳制度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的通訊機關。馬號配有執事官、哨兵數人和良駒九匹。來往國家公文,都交馬號派員騎馬急馳傳遞。當時夏張的驛站和馬號管轄範圍為 40 華里,它東與泰安縣城驛站相接、西與肥城驛站相接、南與東向驛站相接、北與大辛莊驛站相接。清朝末年的宣統二年( 1910 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後,夏張驛站、馬號的作用減弱。當年,撤消夏張驛,改名為夏張鎮。
據泰山區檔案局所存《夏張公社志資料》、夏張《西白塔子碑》記載:九省御道建於秦,歷代整修,在宋朝時還是通往京都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到北京的必經之路。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在此建立夏張驛站。配驛丞、驛役、儀仗隊、鼓樂隊、鳴炮兵等。儀仗設備是按過往官員的品級鳴炮奏樂、排儀仗迎接。宋真宗當年封禪泰山時也是從肥城方向經此道至泰山。因此,夏張從宋代就是古御道,是泰山的“西御道”。其間“玉皇閣”、“三官閣”、“夏張驛”由北向南分布,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驛道,約寬丈余,由於年代久遠,路面已被行人磨成很深的凹陷,連同舊時車轍壓出的痕跡,均清晰可見。歷史的滄桑感一覽無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