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山東省泰安、萊蕪、新泰、泗水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領導下,在山東省泰安縣東南徂徠山地區為開展抗日武裝鬥爭而發動的武裝起義。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是山東省委直接發動領導的一次起義,發揮了山東抗戰的源頭作用、山東抗日隊伍的種子作用,在山東首次打出了八路軍的旗號,打響了山東省委獨立領導山東抗戰的第一槍,揭開了山東省黨組織獨立自主領導抗戰的序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
  • 時間:1938年1月1日
革命歷史,星星之火,準備階段,揭竿而起,發展壯大,革命優勢,自然優勢,戰略地位,組織基礎,民眾基礎,歷史意義,

革命歷史

星星之火

1925年8月,受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委派,馬守愚回到泰安,在成立鐵路工會後,於1956年建立了泰安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泰安支部;後與王撝青(今泰安岱嶽區大汶口鎮衛家莊村人)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大汶口特支,並隨之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不久,徂徠山下良莊鎮的山陽村、茅茨村、薛莊村、石樓村,徂徠鎮的北望村,房村鎮東南望村相繼建立了8個黨小組。遍撒了革命的火種,使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泰安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準備階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中共北方局發出了“每一名優秀共產黨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抗日烽火燃遍華夏大地。在全國抗戰形勢的影響下,泰安黨組織積極投入抗戰洪流,帶領泰安人民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從延安返回泰安。黎玉傳達了黨的有關精神,研究了山東的抗戰形勢。為了指導全省的抗日鬥爭,山東省委決定在泰安徂徠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魯寶琪回泰安建立臨時縣委,進行起義準備工作。
1937年10月,泰安臨時縣委在篦子店召開會議,決定以津浦鐵路為界,分東西兩區發動抗日武裝鬥爭。12月省委在篦子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日軍侵占泰城時,舉行抗日武裝起義。

揭竿而起

1938年1月1日,在山東省委直接領導下,共產黨員,紅軍幹部、民生隊員、平津流亡學生、泰安武裝人員以及新爭取過來的5名攜槍國民黨散兵共130餘人在徂徠山大寺舉行抗日武裝起義誓師大會,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宣傳部長林浩、紅軍幹部洪濤、趙傑,在徂徠山大寺舉行起義,宣布成立"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洪濤為司令號,黎玉為政治委員,趙傑為副司令員。編有二個中隊及一個宣傳隊。
1月4日,部隊移駐徂徠山東麓光華寺。

發展壯大

1938年1月8日,萊蕪縣委發動,劉居英、程緒潤、秦雲川等帶領在萊蕪縣蓮花山起義的部隊60餘人也集結於光華寺,編為第三中隊。新泰縣委發動,由孫漢卿、董琰、單昭洪等率領的新泰縣起義部隊50餘人也陸續分批前來會合,並與原韓復榘部隊的40餘名流散官兵編成第四中隊,部隊迅速發展為400餘人。
經短期整訓後,開赴良莊茅茨等地開展抗日宣傳,擴大政治影響。
起義部隊整訓二周后,隨即開始對日偽軍作戰。部隊分為兩路;一路向東南新泰、蒙陰、黃縣、泗水地區發展;一路向東北萊蕪、淄川、博山地區發展。
1月下旬,部隊主動出擊,26日在寺嶺伏擊日軍,斃傷4人,首戰告捷,寧陽、泗水等地抗日武裝相繼加入四支隊,不到一個月起義部隊即發展到5箇中隊。
2月18日,四槐樹戰鬥又獲勝利,在四槐樹村用地雷炸毀日軍汽車2輛,斃傷其40餘人,從此軍威大振,其後歷經整編,轉戰魯中各地。
4月中旬,到博山一帶的部隊,與從清河區南下的第5軍一部會合,協同淄博地方起義部隊,襲入淄川、博山。隨後,淄博、十字路(今莒南縣城)、沂水等地的起義武裝亦編入第4支隊。截至4月,部隊發展到4000餘人,成為魯中地區的一支主要抗戰力量。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四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
1939年3月,四支隊取消團級機構,一、二、四3個團縮編為三個基幹營;
1940年5月,四支隊3個基幹營恢復為四支隊一團,又相繼發展成立了四支隊二團、三團;1940年9月,四支隊主力一團編為山東縱隊一旅二團,二團編為一旅三團,四支隊後方司令部改稱四支隊併兼泰山軍分區;
1941年8月,四支隊兼泰山軍分區主力編建為山縱第四旅,四支隊番號撤銷。

革命優勢

選擇在徂徠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具有四個方面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自然優勢

一是天然的屏障優勢。山東境內的山脈主要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徂徠山位於魯中山區泰安市的岱嶽區境內,距離泰城20公里,海拔1027米,方圓250公里。北依泰山,南連蒙山山區,相望濟南,東接蓮花山、沂山,四周群山環繞。境內寺觀眾多,西有大寺(即徂徠山起義地四禪寺),東南有光華寺,山上(太平頂)有隱仙觀,天然的屏障優勢明顯。

戰略地位

《八路軍山東縱隊史》(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這樣寫道,“徂徠山處於(山東)全省腹地。它北依泰山,南靠蒙山,東臨蓮花山,西近津浦鐵路;內有群山可屏,攻守兼宜;附近一帶各縣共產黨的力量較強,民眾基礎好,有利於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因此,山東省委在1937年10月研究部署全省抗日武裝起義的計畫時就已確定,省委直接領導泰安、萊蕪、新泰、寧陽、泗水等縣的黨組織,以徂徠山為集結點,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抗日烽火遍齊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書也稱,“占據徂徠山,可以控制北面的泰(安)新(泰)、泰(安)萊(蕪),南面的新(泰)汶(上),西面的泰(安)汶(上)幾條公路和津浦鐵路等交通命脈,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二是便於和全省其他地區聯繫方便;三是這一地區黨的工作基礎較好。”
戰略地位優勢。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近當代看,徂徠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歷史上看,早在春秋時期,吳王伐齊時的中軍就駐紮在此山,也就是現在的中軍帳。從近當代來看,徂徠山處在一個南北交匯、能進可退的優勢地理位置上。沿津浦鐵路,泰(安)新(泰)、泰(安)萊(蕪)、新(泰)汶(口)等公路可及時控制,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徂徠山與新(泰)蒙(陰)、淄(山)博(山)、章(丘)(蕪)等山脈相連,成為天然的戰略要塞,迴旋自如,餘地較大,是兵家可退可守的理想之地。尤為重要的是徂徠山地處魯中山區,起義一旦爆發,與其他戰略游擊區便於保持及時聯絡,相互支援。

組織基礎

黨組織發展較快的優勢。泰安是建黨比較快的地區。1926年3月第一個中共泰安黨支部建立後,很快又建立起中共大汶口特支、中共萃英中學支部、中共省立三中支部等,直至1937年8月建立泰安臨時縣委。就這樣,泰安黨組織逐漸呈現出勃勃生機,走上了發展的道路,成為徂徠山起義的組織基礎。

民眾基礎

民眾基礎好的優勢。按照省委的要求,出獄後的程朝軒和紅軍幹部趙傑成立了泰安六區區委。
程照軒(1908~1966),原名程金鑒,1908年出生於泰安縣山陽村。他在省立曲阜第二師範就讀期間,就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怒潮,後被捕入獄。出獄後回家鄉繼續開展抗日活動,擔任“泰安人民抗敵自衛團”主席。
趙傑(1913—1996),原名趙正貴,又名趙東斌,出生於河南省商城縣上石橋鎮的一個貧農家庭。1928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趙傑於1937年秋由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被派往山東,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六區區委成立後,山陽、樓德、東良莊、西良莊、茅茨、白塔等村的黨員發展迅速,組織活躍,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成立抗日救國會,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熱情高漲。

歷史意義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影響較大的一次起義,創建了兩支革命黨隊伍,隨後,還召開了南上莊會議,為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無論是在中共黨史還是軍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是為山東人民抗日戰爭積累了豐富經驗。
抗戰爆發後,山東省委為指導全省的抗日鬥爭,從戰爭中摸索出一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路子,便直接領導了這次武裝起義,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影響較大的一次起義。他既揭開了山東黨組織自主領導抗戰的序幕,也為今後陸續發動的魯東南地區抗日武裝起義、魯南區抗日武裝起義和湖(微山湖)西地區抗日武裝起義等影響較大的起義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是為創建山東根據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泰西起義,不但建立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兩支革命隊伍,成為山東抗戰的重要軍事力量,還為堅持當時及此後泰安地區以至魯中、魯中南、魯西廣大地區的抗日戰爭,創造了重要條件;為建立魯中抗日根據地以及魯南、濱海抗日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南上莊會議開創了山東抗日根據地。
通過南上莊會議制定的《發展和堅持山東遊擊戰爭的戰略計畫》,得到了在延安中央的肯定,毛澤東、劉少奇還批示回覆:戰略計畫尚妥,照此去做。這無疑肯定了南上莊會議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以此計畫確立的創建山東各根據地的計畫,那就是創立以魯中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根據地;向北以淄博山區為依託,開創清河地區平原游擊根據地;向南開創抱犢崮抗日根據地;向北發展開創沿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在津浦鐵路以西,創立以梁山泊和微山湖兩塊抗日根據地;在膠東創立以大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四是促進了泰安黨組織的發展壯大。
泰安地區這一階段的抗日鬥爭,是在中共山東省委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省委在領導抗日鬥爭的過程中,依靠了泰安黨的工作基礎和較好的民眾關係,因為當時泰安黨組織不但發展早,跟其他地區比力量還相對較強,這是成功的重要條件。這兩個條件有機結合,使泰安地區的抗戰形勢迅猛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