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王家坊迎神賽會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泰和王家坊迎神賽會
  • 主題詞:民俗,迎神賽會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元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王家坊祭祀活動起源於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為紀念元朝將領張甫德先烈以及部下,張甫德犧牲後,百姓們悲痛萬分,為紀念將領張甫德一行為民所想、與民同樂而舉行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動。,百姓雕刻了他們的塑像立於廟中。塑像起名叫“都大靈王”和“南面王”等,寺廟起名為“音觀廟”,並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祭祀活動,習俗便從那時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淵源

王家坊地處泰和縣螺溪鎮西北部,是古時吉安縣天河、永陽一帶經商水運出贛江的必經之地,來往人口頻繁,也是時常有強盜、小偷出沒的地方,用當時流傳的俗語講:“上有72周(周姓村莊),下有36蔣(蔣姓村莊),中有強盜來王家坊攔河劫搶。”可見當時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宋末元初,朝庭派來將領張甫德一行,駐所在王家坊一帶維護治安。自張甫德等來後,他們安撫百姓,體恤民情,帶領民眾攔河治水,擴充糧田,每年端午他們都要親自到田間查看禾苗長勢,指導如何防治蟲害和瘟疫。為加強村里治安,他們夜巡從未間斷。日久天長,張甫德將軍及部下與百姓相處得非常融洽,深受百姓們的愛戴和敬重。
原來王家坊村莊河邊的一片種植洲地是靠渡排過去的。可一來不方便,二來漲大水時時有淹死人的事情發生。看到這種情況後,張甫德帶領部下和百姓一起到對面山上砍松樹攔河截水,直接把水引入禾水河,這樣,堤壩變成上洲的路,堤壩下就擴充成了糧田。百姓們豐收了,人身安全了,六畜興旺了,到七月半農事少了,全村百姓就歡聚在一起,宴請張甫德和他的部下一起慶賀豐收。王家坊七月十五祭祀中的宴請習俗便由此而來。張甫德與他的部下戰死沙場後,全村百姓悲痛不已,將其及兩位部下雕成塑像並建廟供奉起來,每年七月十五朝拜一次,從未間斷。

基本內容

祭祀活動程式隆重而嚴謹,在農曆七月十日左右,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到王家坊準備豐厚的祭祀用品。農曆七月十三日上午,村民將“都大靈王”等眾神從廟宇中請出來,為他們洗臉換衣,抬著他們回到當初練兵的地方操練,晚上各家各戶都出來慶祝,歌舞齊奏,仿佛張將軍還在和大家同樂。連續三日,到七月十五日,王家村村民們都穿戴整齊,燃放鞭炮,舉著彩旗,抬著“都大靈王”等眾神在王家坊各坊都巡一遍,各坊的村民紛紛拿出“三牲”朝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

主要價值

村民的祭拜活動,旨在紀念當時保一方平安、熱心服務百姓的好官,以祈求全村村民家家平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瀕危狀況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運動潮難擋,幾百年雕像和血書全給燒毀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