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大米

注水大米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浙江代表團的小組討論會上,去年兩會帶來300多種“毒食品”的朱張金代表帶來了“注水大米”。1塊9一斤比成本價還便宜。加工者用河水泡米,除了口感稍差,吃不出區別,但對人體健康不利。注水大米屬於被創造的辭彙,大米無法注水,只是提高大米濕度增加重量而特意被創造的辭彙。大米濕度提高后無法長期儲存,一般只有短期會被食用的大米招標項目才會有個別惡意商家提高濕度增加重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注水大米
  • 外文名:Rice water injection 
  • 過程:注水
  • 對象:大米
含水比例,監管建議,評論,

含水比例

一般注水比例是十噸水稻一噸水,正常大米含水量為14.5%—15.5%,注水大米’的含水量要高出5%。自來水價格貴,一些不良商家就直接用河水浸泡。
注水大米容易壞,就摻雜了好的大米一起燒,了口感稍微有差異,也吃不出區別,但長此以往,對身體的影響是肯定的。----以上引自新聞。
含水比例在大米儲存中被稱為濕度,一旦濕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在長期儲存過程中就容易發熱致霉。早些年有糧食局以及糧管所,會儲存收繳的糧食(以前種田需要上交部分所得)。現在穀物一般由企業收購,經去砂剝殼磨皮加工生產成包裝可以銷售的大米,如果滯銷就會產生積壓出現陳谷陳米,而在長期儲存中可能會出現濕度升高現象,經曬乾或者烘乾後再加工形成的大米外觀上與新米區別不大,但是往往口感不佳。
已經加工好的大米在批量長期儲存中也會出現濕度升高現象,從而出現被命名“注水大米”的說法。

監管建議

現在大米加工廠有70%是小作坊,應該提高國內大米加工企業的水平和標準,由政府牽頭,關掉一批作坊式的小企業,提升加工門檻;並成立大米銷售專業合作社,內行監管內行,真正杜絕“注水大米”。

評論

大米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到各地區,再到超市店鋪等銷售點等待銷售,再到消費者手中,這個周期一般是1-6個月,在如此長時間堆積儲存的過程中一旦出現濕度較高的情況都會導致過熱發霉。所以就算出現“注水大米”情況也只是會出現在短期就會被食用的招標項目中,一般不可能出現在消費者的餐桌。
兩會中“農民代表”提到的取締小廠,統一銷售,是壟斷手段,一旦實施將會導致大米漲價,穀物賣不起價的現象。受傷的往往是消費者和廣大農民,大家在看新聞的時候請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從被誤導。
連大米都注水,真是奸詐至極。這年頭,這樣那樣的問題食品,尤其是有毒食品,不斷打擊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有形與無形之中損害了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越發令公眾憂心忡忡。就拿“毒大米”來說吧,對老百姓的危害可想而知。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本以為有了“毒大米”的深刻教訓,不會再有問題大米了。現實的悲哀還在於,“毒大米”並非沒有徹底銷聲匿跡,注水大米之類的問題大米又橫空出世,簡直讓人防不勝防。
這裡那裡的食品安全事故,教訓極為深刻;這樣那樣的官員口口聲聲宣稱,要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這邊那邊的監管,一再強調“切實加強管理”。凡此種種,要么信誓旦旦,要么言辭鑿鑿,絲毫看不出虛假水分。按理,不會再有問題食品了。再說,即便偶爾疏忽大意,也不應該發生在同一食品上。但仍然未能倖免,只能說官場上“好演員”太多了,以至於說一套做一套都成為屢試不爽的官方版“真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狀況牽動億萬人心,事關每個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也是每個公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問題,包括食品安全監管人員也不例外,也就是說,管不好食品安全,每個人都將是受害者。令人納悶的是,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為何寧可被危害,也不好好監管,難不成是他們不吃東西或有專門的安全食品享用?不吃東西不可能,享用安全食品與否就不得而知,但監管乏力有目共睹,說到底,“注水大米”橫行於世根在監管“注水”。換而言之,有“注水的監管”才有“注水的大米”。實質上,正因如此,才導致食品越來越不安全。
追逐最大化利潤是商人的本能,而無商不奸也告訴公眾—商人信不過。如果監管繼續乏力,食品安全狀況只可能越來越糟糕,甚至可能搞得一地雞毛,食品淪為“殺人”工具也並非不可能。
“注水大米”走進兩會,讓公眾見識了大規模的集體焦慮。這種近乎“不約而同”的共識,不能不說是一道沉重的民生考題,而每個人的關注都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和一次敲警鐘,一一累加起來,那可是個“天文數據”。說一千道一萬,政府部門也好,直接的監管部門也罷,不能不關注,也不能再乏力,必須從食品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高度出發,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確保餐桌安全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