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漢字)

波(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波,讀音bō,從水,皮聲,本義是“水涌流也”,水面振盪起伏的運動,引申為震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

1. 水面振盪起伏的運動:~浪。~濤。~瀾。~光。~紋。~盪。推~助瀾。~及(影響到,牽涉到)。

2.物理學上指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能量遞進的一種形式:電~。光~。超聲~。~長。~段。~速。~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
  • 外文名:wave
  • 結構:左右
  • 性質定義:中國漢字
  • 拼音:bo
  • 部首:氵
基本字義,漢英互譯,廣東方言集匯,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音韻集匯,上古音系,廣韻,蒙古字韻,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牋,分韻撮要,

基本字義

● 波
bō ㄅㄛˉ
1. 水面振盪起伏的運動:~浪。~濤。~瀾。~光。~紋。~盪。推~助瀾。~及(影響到,牽涉到)。
2. 物理學上指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能量遞進的一種形式:電~。光~。超聲~。~長。~段。~速。~譜。

漢英互譯

◎ 波
wave

廣東方言集匯

◎ 客家話:
梅州腔] bo1 bo5 [寶安腔] bo1 [東莞腔] bo1 [台灣四縣腔] bo1 [客語拼音字彙] bo1 [海陸豐腔] bo1 [客英字典] bo1 [沙頭角腔] bo1 [陸豐腔] bi1 bo1
◎ 潮州話:bo1
◎ 寧晉土話:po1
粵語:bo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禾切,𠀤音皤。《說文》水涌流也。《爾雅·釋水》大波為瀾,小波為淪,直波為徑。
又水名。《水經注》波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
又澤名。《書·禹貢》滎波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注》波讀為播。
又洛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洛出為波。
又潤也。《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曰: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
又搖動也。《莊子·外物篇》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波。
又目光曰波。《曹植·洛神賦》托微波以通辭。
又金波,月光也。《前漢·郊祀歌》月𥠇𥠇以金波。
又沸波,鳥名。《禽經》王睢,魚鷹也。詩謂之睢鳩,淮南子謂之沸波。
又偃波,書名。《歐陽詢·書法》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
又流波,山名。在東海中。見《山海經》。
又長年之稱。《范成大·吳船錄》蜀中稱尊者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
又《李翊·俗呼小錄》跑謂之波,立謂之站。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內有波縣。
又郡名。《廣輿記》寧波府,屬浙江。本越甬東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寧波府。
又《集韻》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羆。與陂同。阪也。一曰澤障也。《前漢·江都易王傳》後游雷波天大風。《注》波讀為陂。
又《集韻》《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循行水也。《前漢·西域傳》傍南山,北波河。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波
水涌流也。從水皮聲。博禾切

說文解字注

(波)水涌流也。左傳。其波及晉國者。荘子。夫孰能不波。皆引伸之義也。又假借為陂字。見漢書。從水。皮聲。博禾切。十七部。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paːl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博禾
戈一合
平聲
一等
合口
下平八戈
puɑ
puɑ
puɑ
puɑ
puɑ
puɑ
pwa
bo1
pua
pua
波浪博禾切六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ꡎꡧꡡ
bwo
pwɔ
平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歌戈開
歌戈
陰平
開口呼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逋眉
二支
平聲
補禾
十四歌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二十三科火貨
陰平
波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