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誕

波羅誕

南海神廟的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波羅誕,即南海神誕,是廣東省廣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宋代詩人劉克莊的《即事》詩中,就描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羅誕
  • 分類:民俗
  • 地區:廣東省
簡介,起源,由來,南海神廟,習俗,波羅雞,波羅粽,祭海活動,五子朝王,花朝盛會,

簡介

波羅廟會期間,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參觀遊覽人數達數十萬。廣州民間俗語有云“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可見廟會影響之大。
波羅誕
由於波羅誕廟會影響越來越大,近幾年來,當地政府啟動了南海神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波羅誕”、“波羅雞”等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2011年6月,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埔民間信俗波羅誕(民俗)榜上有名。廣州黃埔波羅誕廟會已有千年歷史。近幾年屢有創新,今 年的波羅誕廟會融入微博互動元素,吸引大批年輕冬粉。

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波羅廟會起源於何時,今已難考證,一說是明朝,但從宋代劉克莊《即事》詩中的記載:“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 當時廟會可能已經有了。在每年一度的“波羅誕”期,南海神廟周邊地區鄉民延續著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傳統民間傳統和習俗,祈求國泰民安,海不揚波,出入平安。波羅誕是一個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節日,而且富有廣州地方特色。

由來

相傳唐朝時,一位天竺印度)屬國波羅使者來華,因故誤了歸期,終老於廣州,後被封為“達奚司空”,建海神廟供奉。因其來自波羅國,帶來波羅樹,在南海神廟種植了波羅樹,神廟在傳統民間又被稱為“波羅廟”,設定的生日也被稱作“波羅誕”。因此南海神誕也就被稱作“波羅誕”。
2005年,廣州市將南海神廟管理使用權移交黃埔,並創辦了廣州民俗文化節,將民俗文化與傳統節日“波羅誕”結合起來,成為廣州市民文化生活的又一個亮點。
波羅誕
2007年3月27日,第三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活動開幕。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向東生潘勝燊及市文化局、黃埔區有關負責人出席開幕式。黃埔區委書記陳小鋼表示,今 年將依託黃埔軍校、南海神廟等品牌效應,加快發展革命軍事教育游、民俗文化古蹟游、鄉村農業生態游等旅遊項目。啟動“農家樂鄉村旅遊古民居的綜合開發,將南海神廟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啟動南海神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波羅誕”、“波羅雞”等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2008年,第四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分別榮獲中國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及“2008年中國十佳民俗節慶獎”、“改革開放30年·中國節慶傑出典範獎”。
波羅誕
2012年,廣東省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落戶“波羅誕”,與第八屆廣州民俗文化節結合舉辦,取得巨大成功,該節慶已逐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間民俗文化盛會,並已列入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品牌活動之一。
2013年3月20日至3月26日(農曆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五)第九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將於南海神廟盛大舉行,並開展仿古祭海儀式、章丘詩會、水神慶會、五子朝王、花朝盛典、梨園薈萃、美食共饗等精彩活動。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創建於隋開皇14年(公元594年),已有1410多年的歷史,為祭祀南海神祝融而建,是我國古代由歷朝官方拜祭的四大海神廟中規模最大最古老、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是南方古碑刻保存較多的廟宇之一,也是廣州古樹名木編號的起點。1962年7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神廟宏偉深廣,前堂後寢,1985年後經重修復原,重建了大殿、碑亭、頭門、儀門。廟前西側有一土埠名章丘,昔為觀望海上日出之地,築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潔,亭旁古木蓊鬱,高聳一株紅豆古樹。南海神廟及鄰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譽在宋、元、明、清均列為“羊城八景”之一。歷朝歷代都有拜祭,而且用的是王侯之禮,這裡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後揚帆出海,遠赴南洋、印度,直達西亞一帶。
波羅誕
波羅誕
南海神廟是南海絲路最早的出發地,是我國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南海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後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它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3世紀起,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來,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有多條航線,廣州市內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個,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華林寺、蓮花塔、沙面西式建築等,其中南海神廟是南海絲路最早的出發地。
南海神廟南海神廟

習俗

波羅雞

波羅誕買波羅雞,是廣州人的“保留項目”。這波羅雞並非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傳說舊時,波羅廟附近一條村,有個張姓老婦,無兒無女,只與一隻大公雞相依為命。村外有個有錢的員外,酷愛鬥雞,對張老婦的雄雞早有所聞,派人要那隻雄雞與他的較量,被老婦拒絕。員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雞去斗,結果被殺得一敗塗地。員外出高價想買老婦的雞,仍被拒絕。他惱羞成怒,一天,趁老婦下田之機,派家丁將雄雞偷了回來。誰知,這隻雞從此再不啼叫。員外一怒殺了它。傷心不已的老婦將雞毛一根根撿回家,洗淨曬乾,用黃泥作雞身,紙皮作雞皮,把雞毛一根根粘上去,說也奇怪,粘上去的雞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婦又聽到雄雞在啼叫。她高興至極,又做了不少這樣的雞,留下最心愛的一隻,其餘的都拿到波羅誕賣。波羅誕上買波羅雞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波羅粽

在波羅誕期間包粽子,是廟頭社區一帶(即傳統的廟頭十五鄉)沿襲多年的風俗。“波羅粽”作為“波羅誕”的傳統食品,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濃而不油膩,在珠三角地區有不小的名氣,波羅粽延續了800多年歷史。每逢“波羅誕”到來,南海神廟附近社區的居民就會組織起來,齊聚祠堂共包粽子,用來祝賀節日贈親送友,鄰里和諧,歡聲笑語,融融一堂,為傳統節日營造了熱鬧喜慶的氣氛。
波羅誕
波羅粽與珠三角地區民間粽子用料大同小異,甜的是梘水粽,鹹的是糯米包豆夾鹹肉,其獨特性體現在粽葉和蒸煮上。波羅粽粽葉不用冬青、不用竹葉,也不用荷葉而用芭蕉葉。每年8月以後,村民就開始採集蕉葉回家,先用開水泡煮,殺青、祛除蕉葉的苦味。然後晾乾曬乾,保留了蕉葉特有的植物芬芳。波羅粽要包得實,普通端午粽切開就散,波羅粽可以切片吃。以往還有風俗,買了波羅粽,要掛在小孩脖子上一個,寓意豐衣足食。傳說粽子的形狀可以辟邪,吃的粽子越大,越可以保平安。

祭海活動

祭海活動是南海神廟傳統的活動。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場所,古時有拜四岳、四海、四瀆的傳統,隋文帝在南海神廟開創了皇帝在海邊祭祀海神的先河,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南海神廟也是民間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在每年一度的“波羅誕”正誕之日,周邊地區鄉民延續著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間傳統和習俗。仿古祭海儀式表演在2006年迎接瑞典國王一行及歡送“哥德堡”號活動中首次推出,以獨具中國嶺南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受到廣大媒體和專家的一致首肯。仿古祭海儀式表演以南海神廟周邊地區鄉民代表為祭祀主體,再現民間朝拜南海神盛況,傳達虔誠祈福之音,營造天地和諧之境,彰顯了廣州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2009年對大型仿古祭海儀式表演形式進了調整,演員陣容更大,民俗風格更突出。
波羅誕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歷來是“波羅誕”廟會的一項盛大民俗文化活動。據清·嘉慶年間崔弼撰編的《波羅外記》記載,南海神廟誕期(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稱“波羅誕”,內容有“萬眾同歡”、“海上狂歡”、“四鄉會景”、“商鋪市集”等項活動。其中“四鄉會景”就是“五子朝王”。傳說南海神有5個兒子,大兒子“大案”,二兒子“源案”,三兒子“始案”,四兒子“長案”,五兒子“祖案”。其中三兒子外號“硬頸三”(“硬頸”是廣州話,意為“脾氣倔強”),因為脾氣壞,不孝順,每年都是反方向被抬進廟中。五子神像分別由南海神廟附近的鄉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鄉村號稱波羅廟十五鄉。從明代開始,“五案”在“波羅誕”正誕之日,都由十五鄉鄉民抬到南海神廟中庭,向南海神祝壽,稱“五子朝王”,也稱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
波羅誕
“五子朝王”時,各案由鄉民抬起巡遊,標旗引路,羅傘蓋頂,十八般武器護衛,鼓樂齊鳴,盛裝巡遊的隊伍,浩浩蕩蕩從各鄉會集南海神廟進行祭祀活動。祭祀完畢,各案由各鄉抬回。神像返回三鄉,各鄉自設祭壇,大人小孩雲集迎接神像,有的鄉村還舞龍舞獅助興。“五子朝王”活動反映了鄉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願望,體現了鄉民對民富物豐的追求。2007年舉辦“波羅誕”千年廟會時恢復了這項活動,參與的鄉民更多,更增添了活動熱烈、祥和的氛圍。

花朝盛會

“花朝盛會”系列民俗活動是極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給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花朝節,簡稱花朝,又稱“挑菜節”,俗稱“花神節”,是女兒們拜花祈福、愛花、賞春、比美的日子。據載,昔日的南海神廟在“波羅誕”正誕之後便舉行“花朝節”(農曆二月十四、十五兩天)活動,女兒們在這天相約來到南海神廟,行拜花之禮。其時,四鄉民眾白天祭神營商、詩文會友、款待親朋,晚上聽戲娛樂、漁歌唱晚。2008年以來,廟會恢復了中斷近百年的花朝節活動,通過舉辦拜花祈福(拜花)、賞花詠春(賞花)、百花爭艷(比美)、中國古代服飾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花朝節”文化內涵,在民俗傳承中賦予其時代的積極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