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俱樂部

波希米亞俱樂部

美國知名權貴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Bohemian Club)堪稱全球最隱秘的男士俱樂部,目前有會員2700名,當中非權則貴,包括大多數來自共和黨陣營的美國前任總統、少數民主黨陣營前總統、政要、企業家、金融家、科學家和藝術家。波希米亞俱樂部每年7月都要舉辦兩周夏令營。波西米亞俱樂部每年7月中旬都會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歐一個名為波西米亞樹林(Bohemian Grove)的野營地舉辦夏令營。擁有2700名成員的俱樂部,每年向每位會員收取一萬美元年費,嚴禁成員對外談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部波希米亞
  • 英文名稱:Bohemian Club
  • 創立時間:1879年
  • 創始人:Bohemian
  • 所屬公司:美國知名權貴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 所屬行業:俱樂部
基本簡介,成立時間,會員名單,經營模式,重要規定,125個小陣營,舉辦夏令營,慷慨談論國事,藏在陰影下的腐爛,媒體報導,

基本簡介

 在美國舊金山的北面森林裡,建有一個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波希米亞俱樂部”。 自1879年開始,每年七月,社團成員都要在這裡聚會兩星期。他們分成若干小組,都給自己的小組起些神秘而且瘋狂的名字如“洞穴人”或“迷失天使”等。
波希米亞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這個社團里的一些成員也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有美國前總統里根艾森豪和中國人最熟知的尼克森,以及前總統福特,前國務卿鮑威爾,美國副總統切尼,這隻提到的是政界,商界裡很多CEO也包括福布斯等人,也都是這裡社團里的成員。
在聚會期間,大家吃吃喝喝,據有些人爆料說,這裡面有人甚至直接往樹上撒尿,從中可以看到瘋狂的程度。聚會時,也給大家安排發表言論時間,這么多人在一起,對很多問題的觀點難免不一致,不過,無所謂了,大家完全可以暢所欲言。什麼同性戀問題啦,賣淫問題啦等都是熱點討論話題。其實,所謂聚會,無怪乎就是讓一些社會精英從來此地的其他精英眼中得到“精英式的認可”,大家繼續保持在社會上當著精英的感覺罷了。

成立時間

波西米亞俱樂部每年7月中旬都會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歐一個名為波西米亞樹林(Bohemian Grove)的野營地舉辦夏令營。擁有2700名成員的俱樂部,每年向每位會員收取一萬美元年費,嚴禁成員對外談論活動。
成立於1872年的波西米亞俱樂部只收男性,成員皆為各界菁英,包括尼克森總統、老布希總統、福特總統、基辛格、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國務卿鮑威爾等政要,以及演員兼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60年代迷幻搖滾樂團死之華創辦人巴布威爾等。
被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譽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男士派對”的波希米亞俱樂部,成立於1872年,成立初衷為了給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提供一個避風港。隨著歲月的流逝,叢林逐漸以成為另一類波希米亞會員——地位顯赫的政客和企業主管——的私人憩所而著名。

會員名單

俱樂部的會籍,只對男士開放,估計大約有2700個,俱樂部混合了頂級政治家和極度富有的人,包括很多財富500強大企業及跨國機構的總裁。
它的會員名單包括包括自凱文·柯立芝(1923年至1929年出任美國總統)以來的所有共和黨總統,同時包括少數民主黨總統、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國務卿鮑威爾;大衛·洛克菲勒、IBM的小湯瑪士華生,杜邦的洛夫貝利,世界銀行的克勞森、柏克德(Bechtel)建築家族的後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新聞主播克朗凱特,保守的國家評論雜誌的總編輯巴克萊;左傾小說家傑克·倫敦、擅長描寫魔域的傳奇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史努比的漫畫家查爾斯·舒茲等等。

經營模式

重要規定

只招男士會員
波希米亞俱樂部只對男士開放,混合了頂級政治家和極度富有的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老布希福特,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國務卿鮑威爾等政要,以及演員兼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60年代迷幻搖滾樂團“死之華”創辦人巴布威爾等。
它的會員名單甚至囊括了自卡爾文·柯立芝(1923年至1929年出任美國總統)以來的所有共和黨總統,大衛·洛克菲勒、IBM的小托馬斯·沃森、杜邦的洛夫貝利、世界銀行的克勞森、柏克德(Bechtel)建築家族的後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新聞主播克朗凱特;左傾小說家傑克·倫敦、擅長描寫魔域的傳奇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史努比的漫畫家查爾斯·舒茲等等。
這個非權則貴的神秘俱樂部吸引了許多人。如果想加入俱樂部,必須要有兩名會員的推薦,雖然每年會費高得驚人,但不少人仍趨之若鶩,甚至願意排隊等15至20年。
美國森諾瑪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彼得·菲利普斯的博士論文內容就是探討波希米亞俱樂部。論文題目是《相對優勢:舊金山波希米亞俱樂部的社會學》,菲利普斯在論文裡大致介紹了俱樂部的歷史、傳統和爭議。
在論文裡,他認為,很多在這個俱樂部會籍之內的利益集團都會得到利潤豐厚的政府契約作補助,包括軍事的、石油的、銀行的、公用事業(2503.463,13.87,0.56%)的及傳播媒介的,這很普遍。“波希米亞俱樂部的會員網路尤其強大,而且成員之間互相介紹也看中社會地位,俱樂部只吸納他們認識或者信任的人。”

125個小陣營

2004年,《舊金山紀事報》刊登文章,介紹波希米亞俱樂部里又劃分為125個小陣營,有些陣營的名字很有意思,譬如“狗屋”、“網之子”、“小人國”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前局長肖恩·奧基夫就是波希米亞俱樂部“路邊木”陣營的一員。
奧基夫第一次接觸波希米亞俱樂部是在1993年,他接受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大衛·雪利的邀請,參加了俱樂部的活動,從而成為會員。雪利是著名核物理學家,是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倫·西博格的弟子。
奧基夫慶幸自己的申請非常順利,沒有等太久。奧基夫也推薦了不少人,有兩個人至今還未能入會,一個是化學家西博格,直到他去世,俱樂部也沒批准他的申請。另一個是凱文·斯塔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退休議員,現在也還未成功。
2004年“路邊木”陣營的會員包括,曾經擔任FBI(美國聯邦調查局)和CIA(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斯·韋伯斯特(Williams Webster),歌手吉米·巴菲特(Jimmy Buffett)和獲得過普利茲獎的作家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
奧基夫說:“這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透露,每次聚會,會員們會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包括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這樣的新聞,而知識分子和政治家更願意討論國家國際大事。
奧基夫稱每年的聚會都令人非常愉悅,不進行集體活動的時候,他會在營地里的小河游泳,或者在紅樹林里慢跑。“在鄉村,自由自在的感覺非常好。而且,能夠親耳聽到基辛格的演講可不容易,他的演講有一種魔力。”
吉姆·塔拉尼克是經奧基夫介紹加入波希米亞俱樂部的,他曾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總部的職員,現在是美國內華達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塔拉尼克說:“我們在俱樂部分享了許多思想。”
塔拉尼克介紹他們的“路邊木”陣營成員大多是律師、銀行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
“路邊木”陣營在午餐過後經常進行詩朗誦,晚上還開音樂會,吉米·巴菲特給他們唱歌。而奧基夫特別喜歡加入不同陣營的音樂會,他經常拉著塔拉尼克在各陣營營地串門子,音樂會、演講甚至是魔術表演也不錯過。“奧基夫對什麼都有興趣,不到凌晨三四點鐘,他不願意上床睡覺。”塔拉尼克說。

舉辦夏令營

慷慨談論國事

波希米亞俱樂部每年都會舉辦夏令營。夏令營有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做“湖畔會議(Lakeside Talks)”,於每天中午12點半舉行。會員們在會上發表演講,討論國事。
1997年,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克里斯托夫·德穆斯(Christopher DeMuth)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安東寧(Antonin Scalia)分別主講了“富裕的市場和政治的勝利”和“教會,國家,憲法”兩場演講。1998年,老布希旗下的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James M Baker)和柯林頓旗下的前國防部秘書培利(William Perry)分別主講了“美國的領導任務”及“二十一世紀的預防性防衛及美國安全策略”。
1999年,波希米亞俱樂部周年夏令營的參與者據說還有老布希,現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及其弟弟——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希,前國務卿基辛格、鮑威爾、老布希及現副總統切尼更被目擊一同返回。
俱樂部的座右銘是“Weaving spiders, come not here(蜘蛛們,離開這裡)”,選自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第二章。菲利普斯教授對座右銘的理解是,俱樂部希望世間庸人不要隨便來打擾精英會員們。
會員馬里·摩爾非常不贊同俱樂部的極度保密制度。從1980年起,他就一直想建立網站,讓外界對俱樂部略有所了解,但一直沒有如願。特別讓摩爾覺得可惜的是,在每年夏令營的“湖畔會議”上,政治家或者總統都會發表演講,摩爾認為這些演講稿應該傳播出去讓民眾也知曉。

藏在陰影下的腐爛

夏令營的另一部分,似乎遠沒有“湖畔會議”來得冠冕堂皇,不時被爆出同性戀、召妓、神秘儀式等頗具爭議性的傳聞。在波希米亞俱樂部成員西裝革履的背後,似乎還藏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89年,《間諜雜誌》記者菲利普·韋斯報導說,他親眼看見會員們舉行神秘儀式的場面。會員們會脫掉西裝,換上一套紅色長袍,頭上還罩著長兜帽,手持火把繞著俱樂部那巨大的貓頭鷹圖騰開始轉圈,並模仿古代的敬拜儀式向摩洛獻活嬰兒火祭及喝生人血。(註:摩洛神,是古代腓尼基人所崇拜的神之一,信徒常常要將兒童活活燒死,以向其祭祀。因此,摩洛神也被視為極為可怕的異教神,也被引申為極為可怕、恐怖的事物。)據說,這種神秘篝火儀式至今已有125年的歷史。
 在開幕儀式上,會員們會被告知男人是由兩個矛盾體組成,一個是自己的真實,一個是自己的幻想。他們需要逃離現實世界,與其他人聯繫。
波希米亞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奧基夫承認,在營地的湖邊確有一塊很像貓頭鷹的大石頭,貓頭鷹是俱樂部的會徽,象徵著智慧和友好。但是他否認會員們身穿長袍進行什麼祭祀活動。
有許多報導稱,在俱樂部中同性戀行為蔚然成風,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在公開場合反對同性戀的人物。此外,在這個市郊的偏僻小樹林裡,妓女們更是隨時待命,以滿足會員們放縱行樂的需要。
因為野營會場嚴禁女性進入的規定,許多妓女(包括男妓)都只能聚集在中心會議區的外圍。因為俱樂部極端保密的政策,會員們在這裡恣意放縱時感到很安全,可以說想說的任何話,做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必擔心現實中的家庭、朋友以及公眾形象。

媒體報導

這個神秘的俱樂部已經延續了150多年的歷史。由於俱樂部嚴密的安全保衛,很少有記者能夠近距離了解它。
《舊金山紀事報》的一篇文章提到,俱樂部營地外高掛著“不準入內”和“只對會員和客人開放”的招牌,而且保全還用望遠鏡和紅外線感測器監視通往營地的道路。
俱樂部曾經對媒體友好開放,但在經歷過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後轉變了態度。這可能也與經濟大蕭條後,舊金山階級劃分明顯、階級之間壓力增加有關。俱樂部認為最好不要再跟媒體進行接觸,不要再對外透露太多,因此定下規矩,如果成員對外透露俱樂部情況,將會被開除。 此外,就算有人想方設法了解到些許內幕,但也不被允許報導。包括時代華納管理層、 《人物》雜誌老闆等媒體大亨,都親自出面禁止記者抖出俱樂部的秘密。
波希米亞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1991年7月,《人物》雜誌舊金山分部主管德克·馬斯森在一名波希米亞俱樂部行動網路積極分子的幫助下,三次成功滲入俱樂部內部,意圖揭開神秘的冰山一角。但沒過多久身份就暴露了。
混入俱樂部後,馬斯森想辦法參加了一場名為《明智武器》的演講,主講人的來頭可不簡單,是美國前海軍部長約翰·利曼。利曼在演講中透露,海灣戰爭期間,五角大樓估計被美國及其盟友殺死的伊拉克人達到20萬人。
7月20日,馬斯森在參加慶祝晚宴時,迎面撞上兩位來賓:一個是時代華納的執行董事,一個是《人物》的出版商。這兩位媒體大亨當然立刻認出馬斯森的身份。很顯然,他們兩人對傳媒界的忠誠度遠比不上對俱樂部的,馬斯森很快被掃地出門。
不過,多日的“臥底”工作已讓馬斯森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回去後,他很快寫出一篇揭秘波希米亞俱樂部的文章,並交給他的編輯。 按照計畫,這篇文章應該在1991年8月5日出版的《人物》上刊發。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即將發表的文章突然被禁止刊發。雖然《人物》總編輯蘭頓·瓊斯對此的解釋為“馬斯森並沒有足夠長的時間去全面了解波希米亞俱樂部”。但馬斯森表示,他不認為這是文章被斃掉的真正原因,但也許永遠也沒人能找到真正原因。不過,這一事件可以證明波希米亞俱樂部成員與媒體高層的密切關係。
波希米亞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裡,這句詩的後半句也許應該改為“只緣不在此山中”了。波希米亞俱樂部,因為其神秘的行事方式、神秘的規章制度,給外界留下了一個永遠神秘的背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