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伯

波伯

波伯由管身和簧哨兩部分組成,全長20厘米~24厘米。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 生長的青 竹製作,管體上下去節中空,管長15厘米~19厘米,管尾外徑1.2厘米、內徑0.8厘米,管身正面開有六或七個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不設背孔,竹管上端置一簧哨。簧哨是用蘆葦修 薄壓扁後製成的雙簧哨片,長約6厘米,上端哨口寬0.9厘米,下端插入管身上口1厘米。此外,還有管身銅製的波伯,上開六孔,但因製作較難,使用者較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伯
  • 外文名:哺布
  • 別名:蘆管
  • 類型:樂器
樂器概述,歷史記載,演奏方法,傳統樂曲,現存狀況,

樂器概述

波伯,納西族雙簧氣鳴樂器。納西語又稱哺布,還有蘆管、篳篥之稱。流行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其鄰近地區。

歷史記載

波伯即古代篳篥。相傳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雲南大理時,波伯是由隨軍的蒙古族 樂隊帶到麗江一帶的,並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這種樂器在宋代稱為頭管,是教坊大樂和鼓吹樂中主要的吹奏樂器。《元史·禮樂志》有:“燕樂之器,頭管制,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七竅。”今日納西族的波伯,其形制與元史所載的頭管大體相符。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波伯,左手在上,食指、中指按第七、第六孔,右手在下,食 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第五、第四、第三孔,第一孔為氣孔,第二孔發筒音。口含管首簧 哨,用平緩氣流吹奏,演技較高者可用循環換氣法,使樂聲連綿不斷。口含簧哨的深淺,可 調節音高,多含發音偏高,少含則相反。音列為:g?1、a?1、b?1、c?2、d?2、e?2、 f?2,音域只有七度。發音粗獷渾厚,音色悲涼婉轉,稍帶鼻音,音量較大,銅製波伯音色 與竹製波伯相近。傳統演奏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等。常用於器樂合奏,是演奏 納西族古典音樂《白沙細樂》和民間樂曲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也用於節日、喜慶、迎賓等 歡快熱烈場合,擅長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憂惋的樂曲,可細膩準確地表現出人物悲哀傷感的 複雜心情。

傳統樂曲

傳統樂曲有《銅鍋滴水》、《美麗的白雲》、《萬年歡》、《代五》和《浪淘沙》等。

現存狀況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波伯得到不斷改革。雲南省麗江地區歌舞團楊曾烈,拜著名納西族民間老藝人、《白沙細樂》主要傳譜者和錫典為師,學習和掌握了波伯的製作技術、演奏技巧 和演奏風格,他同李新民合作,首先將波伯的按音孔改為八孔(前七後一),使音域擴展為e ?1—g?2,達到十度。1980年,楊曾烈用八孔波伯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演奏了《 白沙細樂》和彝族民間器樂曲《探親路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1981年,楊曾烈又在八孔 波伯的基礎上,在管身正面增開了一個音孔,製成九孔(前八後一)波伯,使音域擴展為十一度,通過唇齒控制簧片和氣息,可奏出F調a—e?2十二度音域,並且製成?bB、C、D、?bA 等調的不同波伯,在演奏上又運用了單吐和顫音等技巧,顯著地豐富了波伯的表現力,可用 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同年,曾用於麗江地區歌舞團創編的納西族歌劇《玉龍第三國》音樂 中,突出了納西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創作的獨奏曲有《山寨夜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