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回憶錄:事物的力量1

法國存在主義者、女權主義理論先驅、著名小說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其中以小說傑作《一代名流》、被奉為“女權主義聖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憶錄尤為光彩奪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無疑是20世紀法國一位偉大的回憶錄作家,其四部主要回憶錄的巨大規模與篇幅,至今無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憶錄》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歲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與《歸根到底》(1972)。這四部回憶錄所具有的聖西蒙式的歷史社會價值,只有像波伏瓦這樣既是文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介入者”的作家兼鬥士才能提供。此外,還有三部回憶錄或自傳性作品,與前四大部回憶錄構成一個編年史般的整體。 波伏瓦在回憶錄中則力圖提供一個反抗傳統、追求獨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記述了波伏瓦童年時代與少女時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為止。《歲月的力量》回顧她1929年至1945年的經歷,從開始就業自立並在文學創作道路上邁出最初的幾步,直到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難歲月。《事物的力量》是其自大戰結束後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記錄,即在以薩特與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風靡法國以致整個歐洲的那個階段里種種活動的實錄…… 剖析波伏瓦,從《事物的力量》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伏瓦回憶錄:事物的力量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世紀法國偉大的女作家回憶錄之鴻篇巨製——《波伏瓦回憶錄》

“我每天觀察自己,既不感到羞愧,也不感到自負,如同我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一樣。”——波伏瓦《事物的力量》(一)

西蒙娜·德·波伏瓦於在《端方淑女》中敘述了她的童年與少年時代;在《歲月的力量》中,講述了她在巴黎的生活、她作為作家的起始、她在戰爭和占領時期的經歷。她的第三部回憶錄《事物的力量》以解放後的巴黎為開端。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波伏瓦一生著作甚豐,其中以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名士風流》、被奉為女權主義聖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和鴻篇巨製的回憶錄《波伏瓦回憶錄 第一卷:端方淑女》《第二卷:歲月的力量》《第三卷:事物的力量》《第四卷:歸根到底》最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波伏瓦訪問中國,遂有《長征》(1957)問世。此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賓》《他人之血》《存在主義與民族智慧》等。

譯者
陳筱卿,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人事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翻譯出版法國名家名著多部,達八百多萬字,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紀德的《梵蒂岡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法布爾的《昆蟲記》和雅克·洛朗的《蠢事》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序言











我曾經說過,我為什麼在《端方淑女》之後,決定繼續寫我的自傳。當我寫到巴黎解放時,我已經筋疲力盡,擱筆不寫了。我需要弄清楚,我的這項工作是否有意義。好像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我重新拿起筆來之前,我卻又猶豫起來了。一些朋友、一些讀者都在激勵我繼續寫下去,他們說:“後來呢?後來怎么樣了?您現在寫到哪兒了?您得寫完它,我們等著往下看哪……”但是,外界,包括我自己,對此並不以為然:“寫這個為時尚早:您現在閱歷不夠,還沒到寫自傳的時候……”還有人說:“還是等到能和盤托出的時候再寫不遲:有一些東西現在又說不清,避而不談又會造成誤解。”還有人說:“像缺乏退一步看問題的能力。”甚至有人還說:“在您的小說中,您已經將自己表現得夠充分的了。”凡此種種,均皆有理,但我別無選擇。無論是心態平和還是思緒紛繁,由於老之將至所造成的麻木使得我難以掌控住主題,同為青春不再,已近垂暮。我想讓自己的血液在這一敘述之中流動起來,我想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這中間去,而且要在所有的問題消弭之前,充分地剖析自己。也許確實是為時過早,但明天肯定是為時過晚了。
有人還對我說:“您的故事嘛,盡人皆知了,因為自1944年起,它已經被廣而告之了。”但是,這些廣為人知的東西只不過是我個人生活的一個側面,既然我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消除一些誤解,那么我便覺得有必要如實地敘述一下我的人生。由於我以前更多地捲入到政治事件之中,所以我將更多地談到這些事件。但是,我的自傳並不會因此而過多地受到個人情感的左右;如果說政治是“預見現實”的藝術的話,那么,作為一個非政治家,我將分析的正是這個不可預見的現實。我每天所經歷的歷史,其方式猶如我自身的主體發展一般,是一種獨特的冒險。
在我要談的這段時期,所涉及的是實現自我,而非修身養性。雖然我接觸過一些人,看過一些書籍、電影,也有過一些邂逅,總體而言,對我都是有所助益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們並非全都是對我不可或缺的。當我回憶起這些往事時,往往是我的記憶的隨意性在主導著我的選擇,而我的選擇並不必然涉及一種價值判斷。另外,我不再贅述我在其他地方已經描述過的一些經歷(比如我的美國之行和中國之行),而是更加詳細地敘述我的巴西之旅。當然,這樣處理必然會讓該書失去平衡,可是,只好如此了。不管怎么說,對該書同對前一部分作品一樣,我並不要求它成為一部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就像一幢別墅的花園裡的一個雕塑,枯燥乏味。“藝術作品”系收藏家的術語,系欣賞者的術語,而非創作者的術語。我將永遠不會想到說拉伯雷、蒙田、聖西蒙或盧梭完成了一些藝術作品。如果大家拒絕給我的自傳貼上這一標籤的話,我並不在意。不,我的自傳並不是一部藝術作品,而是我激情、失望、激盪的生活。我並不想附庸風雅,我是在敘述自己的生活。
這一次,我也將儘量少地去刪節。我往往會感到很驚訝的是,人們總在譴責傳記作家寫東西很拖沓冗長,但是,如果他的作品讓我感興趣的話,我仍舊會手不釋卷;如果他的東西讓我覺得厭煩了,我甚至連十頁都看不下去。我從來就不會因自我欣賞而去描繪天空的顏色和水果的滋味。在敘述他人的生活時,我將會濃墨重彩地敘述他的所謂的瑣碎之事,如果我知道的話。這些瑣碎的細節不僅能讓我們了解一個時期和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且,通過這些沒什麼意義的瑣碎細節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經歷的真相。它們顯示的正是它們自身,把它們寫到自傳中去的唯一原因就是,它們確實存在,這就足夠了。
儘管我的矜持也適用於這後一部自傳(當然,想要毫無遺漏地敘述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些評論家已經在指責我的輕率了。第一個開始這么有所保留地寫的人並不是我:我寧願自己剖析自己的過去,而不願把這個任務留給別人。
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我先前的作品還是下了工夫的:這是一種真誠,它並非源自於自負,也不是源自於自己糟踐自己。我希望我能保持這一優點。三十多年來,在我與薩特的交往中,我一貫是如此行事的。我每天觀察自己,既不感到羞愧,也不感到自負,如同我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一樣。這對於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並非是裝腔作勢,而是由我認識他人、包括認識我自己的方式方法使然。我相信我們的自由、我們的責任,但是,不管它們有多么重要,我們所存在於其中的這個範疇卻是難以描述的,能夠描述的只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在我看來,我覺得我是一個客體,我是一種結果,而與這種評價的功過是非的見解無關。如果回首往事,如果一種行為看起來或多或少地值得讚揚,或導致遺憾的話,那么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我所關心的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評判。我寧可剖析自己,而不願忘乎所以,因為我忠實於事實遠勝於對自己的形象的關切:這種對事實的執著可以從我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答案,但我對此並不感到得意揚揚。總而言之,由於對自己並無任何的評判,我也就對坦率地談論自己的生活和我本人不會有什麼牴觸,至少當我把自己置於我自己的世界之中時就是如此。也許當我的形象投射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中——比如心理分析專家的世界中時——可能會讓我感到窘迫或尷尬。但是,只要我在為自己畫像的話,那我可是毫不畏懼的。
當然,諸位讀者必須理解我們所說的“客觀公正”。一個共產黨人、一個戴高樂派,對於這些年的描繪會大不相同;同樣,一個小工、一個農民、一個上校、一個音樂家,其各自的看法也是大相逕庭的。但是,我的觀點、信念、憧憬、趣味、介入,是公開聲明了的,它們構成了我的真實面貌,我也正是根據它們來描述自己的。當然,我在敘述我的過去時,總是儘量地做到客觀公正。
同前一本書一樣,這本書也要求諸位讀者的合作。我依照先後次序在描述我的發展的每一時刻,讀者們一定得耐心地讀完它,不要半途而廢,否則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有一位評論家就說,薩特喜歡格維多·雷尼,理由是他十九歲時就喜歡上後者了。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而這一錯誤的產生緣於心懷叵測,可我卻並不想小心翼翼地去提防這種險惡用心。相反,我的這本書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會激發這種醜惡心靈的內容,所以它必然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否則我就會頗覺沮喪了。同樣,如果這本書沒能讓人感到興趣的話,我也會感到失望。因此,我要聲明,本書的真實性並不在於書中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存在於它的總體敘述之中。
有的讀者已經指出,我的《歲月的力量》中存在著許多小的錯誤,而且有兩三處還挺嚴重的。我已經很細心了,但是,百密一疏,我肯定在很多地方給弄錯了,不過,我再次聲明,我絕沒有故意歪曲事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