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樹皮

泡桐樹皮

泡桐樹皮,中藥名。為玄參科泡桐屬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或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的樹皮。泡桐,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陝西、山東、江南等地引種栽培;毛泡桐,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消腫解毒之功效。主治風濕熱痹,淋病,丹毒,痔瘡腫毒,腸風下血,外傷腫痛,骨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泡桐樹皮
  • 別稱:桐皮,白桐皮,水桐樹皮,桐木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玄參科
  • :泡桐屬
  • :泡桐
  • 採收時間:全年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祛風除濕,消腫解毒。

主治

風濕熱痹,淋病,丹毒,痔瘡腫毒,腸風下血,外傷腫痛,骨折。

相關配伍

1、治神經性肩痛,老泡桐樹皮500g。煎水去渣,趁熱拌入麥麩皮500g,熱敷患處,涼了再換。(《中華本草》)
2、治癰瘡,疽,痔瘺,惡瘡,用桐皮水煎敷之。(《普濟方》)
3、治跌扑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瀕湖集簡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汁塗。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泡桐,別名白桐(陸璣《詩疏》),椅桐(陶弘景),黃桐《本草圖經》,白花桐(陳䎝《桐譜》),花桐《品匯精要》,白花泡桐《中國植物志》,泡樹《安徽中草藥》,大果泡桐(河南)。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几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為狹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於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紫花桐(陳䎝《桐譜》),岡桐《綱目》,銹毛泡桐《全國中草藥彙編》,日本泡桐《中藥大辭典》。其形態主要特徵為: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1、泡桐,生於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野生或栽培。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陝西、山東、河南等地引種栽培。
2、毛泡桐,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常栽培。

鑑別

藥材性狀:表面灰褐色,有不規則縱裂;小枝有明顯的皮孔,常具粘質短腺毛。味淡、微甜。

藥理作用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3、催眠作用和抗驚厥作用。
4、增強殺昆蟲劑作用。
5、明顯止血作用。

相關論述

1、《別錄》:“生桐柏山谷。”
2、《三農紀》:“植藝:春初掘根,埋潤土中,現頭頻澆,即生樹。伐後遍地生苗。可移植。諺云:家有一千桐,一生不受窮。言其伐而易長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