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安徽淮河兩岸地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泗州戲唱腔念白有北方戲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戲曲的溫柔舒緩;有難度極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間琴書的平實質樸。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泗州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 遺產編號:Ⅳ—62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題材類型,藝術特色,代表劇目,分布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在海州、鹽城一帶民間流行2種曲調,一種是反映農民豐收喜悅的太平調,一種是反映獵戶獵後喜悅的獵戶腔。當地民間音樂愛好者丘老、張老、葛老把2種曲調整理加工形成拉魂腔。三位老人,四處流浪賣唱。丘老到了淮北,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素材,廣招藝徒,到了清朝末年,基本上形成了泗州戲板腔體系拉魂腔。
泗州戲劇照泗州戲劇照
起初,只以單身藝人串門賣唱,清代末期,不但能演《雁門關》、《小金鎖》、《打幹棒》等小戲,還能演《皮秀英四告》等大戲,逐步從農村走進城市。
抗日戰爭期間,淮北行署多次組織泗州戲藝人集訓,先後排演了《勸夫從軍》、《送子參軍》等現代劇,陳毅、彭雪楓等新四軍領導在泗洪時都很愛看泗州戲。
新中國成立初期,泗洪縣境內有家庭班子30多個,名聲最響的有李家班、徐步俊班等。1955 年,李家班和丁家班合併,成立泗洪縣泗州劇團,排演現代劇《小女婿》,首場演出轟動泗洪縣。自此,泗州戲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結束了走村串戶的流浪遊擊演出。
泗州戲
50年代初,泗州戲首次赴京演出,郭沫若稱讚為“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花”。梅蘭芳稱讚泗州戲中的“壓花場”這一舞蹈動作, 在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中,還不曾看到過,說它是泗州戲的藝術結晶,值得學習。
1965年,泗洪縣地方劇團成立。1977年招收的一批新學員,如今多數都在劇團中挑起大梁。

文化特徵

題材類型

在泗州戲的初期階段一無劇本,二無曲譜, 全靠老藝人口授。形成班組後,演出劇目分三類:
泗州戲
一類是泗州戲劇種傳統大戲《大書觀》、《四告》、《樊梨花點兵》等,有固定唱詞和對白。
二類是吸收、移植其他劇種大戲,如《十二寡婦征西》《雙玉蟬》、《恩仇記》等,屬水詞之類(沒有固定唱詞)。
三類是沒有固定的唱詞和對白,只是根據老藝人說出的戲路子,分配角色,學員便登台演唱了。這是老藝人採用幕表制,用說戲的方法,編排的連本大戲。劇目有《呼延慶打擂》、《羅元下山》、《雷寶童投親》等。演員在台上的唱詞多半是傳統劇目中的“篇子”、“娃子”和“羊子”,更需要臨台編出唱詞,依靠演員經驗,觸景生情,望風采柳,即興發揮,可長可短。

藝術特色

聲腔
主要板式有慢板、行板、 數板、垛板、緊板、死板、連板等。主要唱調有泗州調、海州腔、主腔、射腔、衣呦調、雷得調、揚腔、基本腔、葉里藏花等。它隨意性很強,常常是唱中夾說,說中夾唱,故名怡心調。唱腔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後腔。道白基本用蘇北方言,道白、唱詞直白詼諧,口語化。生活小戲,白口用蘇北方言:袍帶戲,用方言韻白。唱腔一律用方言。
泗州戲
行當
分生(大生、小生、老生)。頭(老頭:即老旦,二頭:即青衣,小頭:即花旦)。醜(文丑、武丑、老醜、小丑、奶醜)。
演技
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戲曲程式規範的影響不大,帶有明快活潑、質樸爽朗、剛勁潑辣的特點,充滿濃郁的皖北鄉土氣息。演出時有許多獨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風式、剪子股、仙鶴走、百馬大戰、抽梁換柱、燕子撥泥、懷中抱月、鳳凰雙展翅等,演員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
泗州戲
樂器
以彈撥樂器為主,最初僅一隻土琵琶(如同縮小了的琵琶,由泗州戲藝人自己製作,柳木做身,泡桐木做面板,高粱稈做品,兩根絲弦,亦稱柳葉琴。只能演奏一個半八度音程,無半音品,音域少)和一隻梆子。70年代形成社團後改用四弦柳琴、二胡、三弦、揚琴、竹笛、笙等。伴奏技巧分捧、送、閃、托、襯等手法。打擊樂器有四大件:板鼓、大鑼、鑔、小鑼。

代表劇目

泗州戲代表劇目:大戲有《鮮花記》《空棺記》《大書觀》《釣金龜》《破洪州》《羅鞋記》等50多出;小戲有《打麵缸》《擋馬》《雙下山》《喝面葉》《英台勸架》《拾棉花》等60多出;加工整理劇目:《恩仇記》《雙玉蟬》《十二寡婦征西》《十五貫》《合家歡》等30多出;創作劇目有《風展紅旗》《稻花香》《半條意見》《戰鬥在洪澤湖畔》《青陽紅霞》等。
泗州戲

分布地區

流布區域以淮河流域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擴展。東路至:泗陽、淮安、洪澤、漣水、阜寧、灌南、灌雲、鹽城、東海、連雲港。西路至:安徽省泗縣、靈璧、固鎮、懷遠、宿州、淮北、渦陽、蒙城、亳州及河南省永城、夏邑、商丘。南路至:盱眙、六合、南京、如皋、海安、東台、大豐、興化、建湖及安徽省來安、天長、滁州、嘉山、五河、鳳陽、蚌埠。北路至:宿遷、新沂、邳州、徐州、豐縣、沛縣及安微省簫縣、碭山及山東郯城、臨沂、棗莊等。
泗州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泗州戲深深植根於淮北平原的情感沃土,且緊傍著生動、火熱、溫馨、恬適的農村生活景觀,它不僅是泗州戲風采魅力的生命源泉,更是地方戲活力四射的審美根源。
1957年泗州戲晉京匯演1957年泗州戲晉京匯演
發掘、搶救、保護、傳承泗州戲,對豐富皖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傳承現狀

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徵。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躍發展,觀眾逐步減少,演出虧損,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泗州戲的生存出現了危機,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扶持。

傳承人物

陳若梅,女,漢族,1964年生,安徽雎溪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宿遷市申報。申報項目:巴陵戲。
李寶琴,女,漢族,1933年生,江蘇泗洪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報。申報項目:巴陵戲。
鹿士彬,男,漢族,1938年生,江蘇徐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報。申報項目:巴陵戲。

保護措施

1952年,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整頓和加強全國劇團工作的指示》,安徽省文化局便指定三個較有基礎的泗州戲民間職業劇團,作為進行重點整頓和輔導的劇團。同時配備一批業務幹部,進行具體輔導工作:對優秀傳統劇目進行整理,改編;對音樂、唱腔進行記錄整理;廢除了幕表制的說戲方法,建立了新的導演制;這對繼承與發揚優秀戲曲藝術傳統,澄清醜惡的舞台藝術形象,提高演員的表演藝術水平,都起到積極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泗州戲
1955年,宿縣專區曾先後在宿縣與懷遠舉辦了泗州戲學員培訓班。1967 年,安徽省藝術學校也開設了泗州戲班。上述培訓班和學校先後培訓了一批青年演員,為各泗州戲劇團輸送了新鮮血液。
從1956年至1958年間,在安徽省文化局的倡議下,蚌埠市和蚌埠專區文化局,組織一批專業人員,成立“泗州戲傳統劇目挖掘小組”,進行挖掘、記錄等搶救遺產工作。經過兩年多時間,記錄了大戲六十七出折戲及小戲八十齣,“小篇子”二百多個。傳統大戲,由安徽省文化局劇目工作研究室編入《安徽傳統劇目彙編》。同時創作、整理、改編了一批傳統劇目和現代戲,這些劇目有的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有的編入《安徽戲曲選集》和《泗州戲優秀傳統劇目選集》以及《優秀小戲叢書》出版;還有的拍成電影,如《拾棉花》。
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泗州戲,2010年11月16日,泗縣人民政府與宿州學院簽訂共建“泗州戲學院"框架協定。“泗州戲學院”計畫開設泗州戲本科班,培養表演專業(泗州戲方向)人才,2011年掛牌,2012年開始招生。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54年,安徽省代表團選拔了泗州戲《拾棉花》、《打幹棒》、《攔馬》和《結婚之前》四個劇目,參加上海舉行首屆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1954年秋,以蚌埠市淮光泗州戲劇團為首,先後深入農村、工礦、部隊進行演出。
1954年秋,又參加了以邵力子為團長的全國人民慰問團,分赴全省各軍分區,向堅守在戰鬥崗位上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慰問。
1956年7月,泗州戲組織了代表團,以現代戲《女杜長》(蚌埠專區)、《亂頭火柴》()蚌埠市)和改編的傳統劇目《打孟良》、《井台會》、《鬧菜園》等劇目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1957年“五一”節前夕,泗州戲與安徽省廬劇團組織戲曲藝術代表團,進京匯報演出。5月6日晚,在懷仁堂,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以及張治中,觀看了泗州戲演出。

榮譽表彰

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演員李寶琴、霍桂霞、周鳳雲、何蘭英、魏勝雲、陳明春、陳金鳳、王寶蓮等分別獲表演獎。
2016年9月14日,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現代泗州戲《綠皮火車》,獲得劇目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