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金銀器

法門寺金銀器

法門寺金銀器(Gold and Silver Wares from the Famen Temple)1987年在中國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中發現,共121件。其中唐懿宗供奉60多件,唐僖宗供奉10多件。全身以珍珠瓔珞為裝飾的捧真身菩薩,是為祈求懿宗“聖壽萬春”而鑄造的。過去國內發現的金銀器物主身份不明或偏低,而地宮中物賬臚列清晰,二帝所賜器物均可勘對分明,確屬皇帝所有的唐代金銀器。現主要珍藏在法門寺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門寺金銀器
  • 出土地點:陝西扶風法門寺塔
  • 館藏地點:法門寺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歷史意義,發現,主要價值,歷史追溯,達標精品,

歷史意義

這些器物是太帶金銀器精品,都是皇帝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別徵調工匠專為供養真身而打造。二、這些器物因為是唐朝統治者用來供養真身的,帝王享用的在這裡應有盡有,反映唐代社會生活和金銀器工藝的真實全貌。三、這批金銀器具有物主明確、斷代準確和產地明了特點,為研究懿宗迎佛提供了確鑿的依據,對唐代金銀器的考古研究產生一系列的突破。

發現

1987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陝西西安的一座唐代古塔因不堪暴風雨的驟然襲擊而倒塌。在清理塔基廢墟時,人們發現並打開了唐鹹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閉的地宮。地宮內的情景令人震驚,在前、中、後3個小室中,放滿了唐王朝幾代皇帝供奉給佛的珍寶器用共約400件,其中最大宗的就是金銀器皿,共121件(組)。總計發現文物2000餘件,因皆與佛舍利的供奉有關係,故而件件都是同類中的佼佼者,堪稱極品。因此,法門寺地宮的發現被視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最重要發現”,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九奇蹟”的美譽。
鎏金大銀盤鎏金大銀盤

主要價值

這些金銀器的形制和裝飾極盡精巧華美,如唐懿宗供奉的一套用於保存佛骨舍利的寶函,內外總計八重,全部以金銀材質製成或以金銀裝飾。八重容器,層層環套,最內層的金塔更以純金製成,玲瓏剔透,金光熠熠,神奇的佛骨舍利就藏於塔內。
捧真身菩薩捧真身菩薩
地宮數量眾多的法器與禮佛供養道具,是出土中重要的一部分。禮佛的方式包括灌頂、供香、供食、供花、燃燈等等。地宮內發現的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閼伽瓶、素麵香案、仰蓮瓣水碗、羹子、素麵高圈足銀燈等即屬此類。法器中以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最為重要。錫杖通體塗金刻花,杖首有垂直相交的以銀絲盤曲而成的兩個桃形外輪,輪頂的仰蓮流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 1枚。杖頂又有忍冬花、流雲紋、仰蓮瓣組成的三重佛座,其上承托佛的三昧耶形體現物──五鈷金剛杵。杖身中空,鏨刻有手持法鈴、身披袈裟立於蓮台上的緣覺僧十三體,襯以纏枝蔓草魚子地紋,雍容華貴,製作精絕。錫杖全長1.96米,堪稱國家重寶。
法門寺發現的許多金銀器是皇帝為迎送真身特別頒布令製造的,因此,鏨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如臥龜蓮花紋朵帶環五足銀熏爐底,刻有“鹹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共重三百八十兩。匠臣陳景夫、判官高品吳弘、使臣能順”。這對研究唐代宮廷內金銀作坊組織、職官設定、唐代晚期度量衡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迎真身金缽盂迎真身金缽盂
許多前所未見的新器形的出現,豐富了唐代金銀器的內容。僖宗所供奉的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鹽台、金銀絲結條籠子、飛鴻路紋銀籠子、 龜盒、 鎏金鴻雁紋茶槽子、鎏金團花銀軸、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伎樂紋調達子等等,使我們了解到唐代宗室貴族飲茶時所用的調味器、貯茶器、碾茶器、點茶器等眾多門類,反映了唐代貴族的生活風貌,是難得的珍品。

歷史追溯

法門寺塔唐代地宮轟動性的考古新發現,集中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製作工藝的高度發達。除了注重造型輪廓以外,唐代金銀器更配以精緻的裝飾紋樣,同時還利用貴金屬本身的光澤,在銀器上將紋飾鎏金,製成精美的金花銀器。特別是大型金花銀盤,通常在盤心設計主要紋飾,多為芝鹿、獅子、鳳鳥或摩羯(魚龍),然後在菱花或葵花形盤緣,飾布局勻稱的花卉圖案,早期的花卉紋疏落有致,到中唐以後花卉圖像變得豐滿且分布密集;還有的在盤心的主紋周圍再加飾一周花卉圖案,由內外兩重增至三重紋飾,更顯富麗堂皇。
鎏金銅熏爐鎏金銅熏爐
唐朝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金銀器成為當時重要的工藝製品之一。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銀器窖藏的發現,就說明了金銀製品在唐代士紳商賈中的大量流行。唐亡後,唐代金銀器的影響一直延續,尤其在明清的皇室和貴族墓葬中,金銀器的出土數量依然眾多,僅北京地區著名的大宗出土就有明董四墓、萬貴墓、萬通墓以及聞名世界的明定陵地宮等。
銀風爐銀風爐
金銀器是我國古代文物中的珍品,因其質地貴重極為稀少。地宮共出土唐代鹹通年間(860—874年)的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為皇室所有,等級高,品類多,成組配套,且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反映了唐代皇室的生活風貌和高超的金銀製作技術水平。同時也為研究晚唐歷史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就生產地看,多出自文思院和潤州 (今江蘇鎮江)。其中,文思院為皇家金銀器製作中心,成立於唐大中八年 (854年)。鹹通年間,迎佛的所需刀具均由文思院承制。就製作工藝而言,當時主要有兩種,一是模鑄法,就是將熔化的金、銀注入刻有花紋的模具中,冷卻後取掉模套,最後施以刻花或鎦金。另一個方法就是鈑金法,這種方法是將碾展的金箔或銀箔覆於特製的模具之上,用鋼錘敲擊成型。

達標精品

鎦金捧真身菩薩像,是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的代表作品。該作品通高38厘米,通體掛滿珍珠。菩薩的雙手捧有一長方形的雕花金匾。據史載,這尊捧真身菩薩像是唐懿宗過生日時,僧人澄依用自己的金銀請文思院的工匠們打造出來的一件精品。後來法門寺佛舍利被迎入皇宮供奉,就置於這尊菩薩像的金匾托盤之上。
法門寺出土的鎦金四股十二環錫杖,通長1.96米,是文思院工匠們打造的又一件頂級精品。該錫杖計用金62兩,銀58兩。在錫杖頂部有象徵密教五佛五智的寶頂寶塔形三重佛座造型,趙朴初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來評價這件精品。錫杖僅高度就比號稱“世界錫杖之冠”的日本正倉院銅頭錫杖高出近0.21米,因此,它才是真正的“世界錫杖之王”。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錫杖不同於禪杖,禪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時睡覺所用,一般多用軟頭來敲打信徒。錫杖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動時,音似錫聲,故名錫杖。持錫杖者多為高僧,是顯示修行和功德的標誌。四股十二環,表示四諦十二因緣,這是佛門的基本教義和理念。持之可除煩惱,斷慾念。
錫杖之王錫杖之王
五足臥龜熏爐系唐懿宗御賜供佛之物,《物帳》碑載,熏爐一幅台朵帶共重380兩合今天的15.378公斤,器外度鏨問曰:“鹹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熏爐一具並盤及朵環子共重三百八十匠官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熏爐放置於台上,居地宮後室正中,是唐代考古中僅見的爐、台配套放置之實例,出土時其鏤孔插放金錫仗,銀熏匙,內留香料灰渣和石榴花紋琉璃盤。其工藝採用了鏨刻、鈑金鎏金、鉚釘等方法,由爐蓋、爐身組成。在其圓隆的蓋面凸出部分鏨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臥一龜,龜首皮側後顧,口銜瑞草,怡然自得,蓮花以枝蔓相連。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因而唐人造物多飾以龜或龜背紋以及龜形器,大約受密教五方佛藝術造像影響,熏爐及爐台均五足綬帶盤結而成的朵帶以梢釘連線足間。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爐台呈現盤狀,平底上折斜沿,盤心為一對長尾鳳,相向昂首而立,羽毛細碎,似輕柔可觸。
薰香器是唐代同類金銀器中最宏大的一個。
一方面要供養佛骨,一方面又要用於法會過程,因而地宮出土供養均為金銀器,實現唐帝王永為供養的宏願。出土的鎏金銀水碗與銀粉盒(帶香脂)、銀芙渠”銀香爐、手爐、波羅子及缽盂等為六大供養品表六度。
從出土兩枚茶道用具的一結條籠子看,唐代已出現金銀絲編制技術,且精湛絕倫。而鏤空籠子則採用了模沖技術。鏤空籠壁毬路紋方心和圓邊整形極為規整、光滑,器物上無多見的齒痕。更另人叫絕的是籠蓋籠壁還有幾十個兩兩對飛的鴻雁。這種工藝今天尚難以達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