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斗鄉

法斗鄉

法斗鄉位於西疇縣東南方,距縣城19公里,國土面積221平方公里,縣內與柏林鄉、興街鎮、蚌谷鄉、西灑鎮、雞街鄉和董馬鄉相接,縣外與麻栗坡縣的六河鄉、八布鄉相接,境內有文山國家級自然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小橋溝片區和州級自然保護區董棕槽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瀕臨滅絕的珍稀植物——華蓋木,喀斯特面積占85%,屬典型的山區農業鄉。2005年鄉鎮機構改革,由原來的法斗鄉和坪寨鄉撤併組建新的法斗鄉,轄法斗、新箐、董有、三元井、脫皮樹、坪寨、小灣、石硪、老寨9個村委會,234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斗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
  • 電話區號:0876
  • 面積:112.5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雲H
農村經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特色產業,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農村經濟

該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2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113萬元,占總收入的 47.8%;畜牧業收入1924萬元,占總收入的 44.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125頭,肉牛2645頭,肉羊1176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 0.068%;林業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0.45 %;第二、三產業收入365萬元,占總收入的 8.25 %;。農民人均純收入95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收入等為主,外出務工收入1461萬元。
花椒花椒

文化教育

截止2009年8月,全鄉有學校50所,其中國小48所(完小17所,初小19所,一師校點12個),中學1所,幼稚園1所;有在校學生4832人,其中小學生3778人,國中生1006人,幼兒48人;有教學班231個,其中國小204個,國中24個,幼兒班3個。全鄉在編教職工323人,代課教師9人,臨時工7人。7至12周歲人口3972人,隔年招生126人,已入學383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74%。13-15周歲人口1606人,國中在校學生1487人,其中:普初在校學生1537人,在外就讀學生118人,外籍學生11人,國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為99.3%。
沼氣池建設沼氣池建設
鄉文化廣播電視站有辦公樓1棟,在職職工3人。有村級文化活動室8間。深入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和民眾性文化活動,雲南藝術學院文藝隊、縣文工團先後深入雞街開展禁毒防艾、防假幣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為廣大民眾送來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鄉文化站結合國家財政部開展的送書下鄉活動,共免費送書近1000冊。同時,加大對文化市場整治力度,充分利用雞街老年協會和近20支鄉村文藝隊的優勢,在“七一”、國慶等重大節日開展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把農村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編排成健康向上的節目,開展各種文藝演出活動,演出場次達20餘場,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培育鄉風文明中的積極作用,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鄉村文化大融合和農村民族大團結。
水源水源

基礎設施

公路建設:截止2009年8月,累計投入資金12萬元,加大鄉村公路網路建設及維護,新開挖鄉村公路3條(段)3.2公里,維修41條(段)215.5公里。
學校遠景學校遠景
水利建設:截止2009年8月,投入資金77.6萬元,建成水利工程292件,其中,人畜飲水池146件、旱澆池145件、灌溉溝渠1條,解決了760人192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新增灌溉面積554畝,改善灌溉面積150畝,恢復灌溉面積1000畝,水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同時,總投資200萬元的長征大溝續修工程已建設。
電力建設:截止2009年8月,累計投入資金15萬元,為上海、里魚等9個村寨重新安裝了變壓器,改造了部分用電線路,解決了63個村民小組251戶1123人的用電問題。
通訊建設:截止2009年8月,引進資金180萬元,新建成了太坪、大寨和海子3座移動通訊基站,安裝“致富通”固定電話580部,全鄉通訊覆蓋率由32%提高到74%,通信條件明顯改善。
小集鎮建設:截止2009年8月,在加強小集鎮新老街道管理的基礎上,引入老闆投入資金25萬元,建成了集牲畜交易、生豬中轉、生豬屠宰、停車場於一體的大水灣牲畜交易市場;引入文山交通集團投資興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雞街客運站,小集鎮的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
學校建設:爭取資金108萬元,重建了新寨、石筍、牛廠壩及上海4所學校校舍,新寨、石筍兩所國小校舍已竣工投入使用,牛廠壩和上海國小校舍正在抓緊施工。投入資金20萬元,在鄉中心學校建成微機室及多媒體教室各1個,並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教育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截止2009年8月,已完成了王家塘、牛廠壩、那馬和海子4個村級活動場所的重建及維修工程,配備了辦公桌椅、電視櫃、書櫃等辦公設備,村級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
沼氣池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小康及溫飽示範村、新農村試點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沿路為重點,對槓上、新龍滾兩個村民小組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對猛後、沖子等32個村小組進行了“十一五”重點扶持村項目規劃。鄉黨委、政府著力在制度、產業、培訓、整治等方面下功夫,強化示範村後續管理,實現了“農民收入穩步增加、村容村貌清潔規範、各套組織活動動正常、民眾觀念逐步轉變”的目標。
2006年,全鄉共建成沼氣池650口。全鄉已累計投入資金33.8萬元,建成沼氣池5160口,沼氣池普及率達79.6%。

資源環境

1、土地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為112.5平方公里,折合168750畝,人均10.02畝,實有耕地15726畝,其中:旱地13121畝,田2604畝,人均耕地0.98畝;全鄉以種養業為主,種植業主要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優質小雜豆、薯類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有烤菸、八角、草果、花椒、竹子、陽荷等,藥材有金銀花、金線草、金香草等。
學校遠景學校遠景
2、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為主的建築建材、工藝材料、鐵礦、民間石雕工藝名揚縣內外。
3、森林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有3萬餘畝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森林稠密,濃蔭蔽日;流水潺潺,飛禽盤旋,走獸出沒,是縣境內原始森林最多的地區,區內有殘存的地史第三、四世紀古老珍稀植物,尤以木蘭科植物最為豐富,有桫欏、法斗觀音座蓮、華蓋木、長蕊木蘭、香木蓮、大葉木蘭等數十種我國珍稀瀕危植物。在世界上已基本滅絕的華蓋木,僅本鄉境內發現5株,還有一些未開發的野生珍貴藥材。
4、水資源 境內水系屬紅河盧江系,水系以地下水係為主,地表河為林安沖小河,上游流量小,自北向南流出境外匯入八布河:

特色產業

雞街鄉結合“兩山夾一河”,西珠公路橫貫全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的鄉情特點,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做到“搶抓機遇搞調整,突出規模搞調整,跳出耕地搞調整”,逐步形成了林業、畜牧業、冬季農業等主導產業。以八角、茶葉、花椒、楊梅、木材為主的林業逐步形成規模。全鄉累計種植八角1.2萬畝,楊梅2065畝,花椒8711畝;茶園面積3100多畝,有茶葉粗製加工點3個,精製加工廠1個(西疇縣青龍山茶廠),每年可生產乾茶葉320多噸,西疇縣青龍山茶廠生產的《高原生態綠茶》遠銷台灣等地,並出口越南等國;有杉木林7000餘畝,木材產量較為豐富;經濟林果初具規模,那奢果園、那拐果園引種優質橘子、黃果味甜易保存,深入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看好。為沿河熱區水果開發樹立了典範,帶動全鄉發展柑桔762畝、黃果86畝、柚子30畝,逐步成為新的農村經濟成長點;雞街素有“山地烏骨雞之鄉”的美譽。2006年末,全鄉實現烏骨雞存欄27萬隻、出欄32萬隻,戶均存欄30隻、出欄39隻;木質水煙筒是雞街王家塘村委會茶葉沖村小組村民的祖傳絕技,全村46戶181人有42戶外出搞煙筒加工,生產的圖杉、清香木煙筒暢銷全國各地,少數遠銷美國、越南等國。
烤菸烤菸

社會事業

雞街鄉嚴格按照社會穩定,服從大局,適應形勢,突出重點,帶動全面的工作思路,以救災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以及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為重點,全面帶動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等工作全面發展,切實採取有力措施狠抓社會保障各項工作。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狠抓救災救濟工作,民眾生活得到有力保障。鄉黨委、政府每年都召開專題會議,對民政工作進行周密的安排部署,切實加強對救災工作的領導。建立救災工作責任制及汛期值班制度,完善各種救災應急措施,使救災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切實安排好災區民眾生產生活,2006年累計發放油毛氈35筒,棉被28床,安排救濟缺糧戶126戶512人次,發必救濟糧2萬公斤,解決36戶146人的住房難問題。
二是切實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及五保供養工作,特殊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嚴格執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五保供養條例》,把握救助對象、範圍、政策界限和動態管理原則,深入調查,對於符合條件的,力爭做到應保盡保,不符合條件的堅決取締,真正使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嚴格把好人均月收入關,按時足額發放低保金,月發放保障金34500元。2006年底,全鄉共有低保對象513戶556人,發放低保金41.6萬元。其中:三無對象69人,下崗失業職工26人,其他困難居民461人。占全鄉居民總人口1486人的30.2%。
三是切實做好五保供養救助工作。2006年末,全鄉享受五保供養待遇的有166人,月保障金9960元。五保供養的救助,使全鄉大部分無勞動能力、無人撫養的五保、孤兒以及殘疾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是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全面鋪開。積極動員民眾參加新型農村醫療,2006年全鄉參合農民23854人,參合率為85.6%,共補償合作醫療費52.1萬元,16810人次受益,有效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地圖信息

地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