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冰桶實驗

法拉第冰桶實驗

法拉第冰桶實驗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在1843年進行的一項簡單的靜電學實驗,以演示導電容器上的靜電感應現象。這個容器,法拉第用的是一個裝凍的鐵桶,實驗因而得名。實驗表明,一導電殼體內封入的電荷會在殼上感應出等量電荷,並且在導體中,電荷全部駐留在表面上。它還演示了電磁禁止的原理,這在法拉第籠中也有套用。冰桶實驗是第一個對靜電荷的精確的定量實驗。在講座演示和物理實驗課中,該實驗仍用以講解靜電原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拉第冰桶實驗
  • 提出者麥可·法拉第
  • 實驗時間:1843
  • 命名來源:法拉第用的是一個裝凍的鐵桶
背景,實驗說明,解釋,證明感應電荷與物體所帶電荷電量相等,從電場線的角度解釋,洞的影響,靜電禁止,拓展實驗,其它方式,非接觸式電荷測量,電荷疊加,摩擦起電,多層容器,

背景

法拉第出生於 1791 年,父親是一位鐵匠,全家生活困苦。年輕的法拉第早年僅接受最粗淺的教育,當他 14歲時,就到當地裝訂兼販賣的書商雷伯 (G. Riebau) 處當學徒,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書籍。在那裡的7年間他瘋狂地閱讀,培養出對科學以及電學最新發現的強烈興趣。
1820年, 丹 麥 科 學 家 奧 斯 特 (H.Oersted) 的實驗顯示電線的電流會讓羅盤針偏轉的訊息傳到了英國,法拉第於是篤力鑽研,設計他自己的實驗,希望證明不僅電和磁,而是所有自然界的力量都有些關聯。他最著名的是他證明了電動馬達和發電機的基本原理,以及磁光效應。
7年後,法拉第以他早期的研究為基礎,設計了知名的冰桶實驗,以說明靜電感應效應。他將金屬筒放置在一把木凳上,以與地面絕緣,之後依照富蘭克林實驗手冊中的提示,將一帶電小球以不導電的絲線放入筒中,很小心地不讓球碰觸到冰桶。
金箔驗電器顯示冰桶外部有電荷,是小球在冰桶外部感應生電的證明。假如法拉第讓金屬小球碰觸冰桶底部,球的電荷會抵消冰桶內壁的電荷,讓外壁的電荷量和球原來的電荷量相同。
法 拉 第 在 一 封 給《 哲 學 雜 志》(PhilosophicalJournal)編輯菲利普(R. Phillips)的信中說明這些結果,菲利普於來年 1844 年 3 月將此信在雜誌中刊登出來。這個實驗仍會為了示範目的而以各種方式操作,只是通常會用中空的金屬球取代冰桶,用現代的靜電計取代驗電器。

實驗說明

以下是以現代眼光呈現的詳細實驗步驟:
  1. 實驗使用無蓋導電金屬容器A,與地面絕緣。法拉第用的是鉛錫水桶,直徑7英寸,高10.5英寸,放於木凳上,但如今常用上方有洞的空心金屬球,或放置在絕緣支架上的金屬壁氣缸。敏感的電荷檢測器用導線連到其外表面。法拉第用的是金箔驗電器,但如今常用靜電計,因為它遠比驗電器敏感,可以區分電荷電性,並可給出定量讀數。將該容器連線到一個大導電體(“大地”)以排出電荷,這個過程稱為接地。可以用手指觸摸,將導電的人體作為大地來完成。這樣,原先所帶的電荷就會排入大地中。此時電荷檢測器的讀數為零,表明容器已不帶電。
  2. 起電機給金屬物體C(法拉第用不導電絲線懸掛的黃銅小球,但現代實驗常用裝在絕緣手柄上的小金屬球或金屬盤)充電,並放入容器A中,而不觸碰它。隨著物體逐漸放入容器,電荷檢測器的讀數增加,表明容器外側正在充電。當物體足夠深入其中,電荷檢測器示數便不再改變,為一恆定電荷量,而不會隨物體位置進一步降低而增加。容器外側的電荷與物體上的電荷極性相同。如果用電荷檢測器觸碰容器內側,發現內部電荷極性相反。如,物體C帶正電,容器A的外側會帶正電,而內側帶負電。
  3. 如果在容器內移動物體C,而不接觸容器壁,電荷檢測器示數不改變,表明容器外的電荷量不受物體在容器中位置的影響。
  4. 如果從容器中取出物體C,電荷檢測器示數將再次回到零點處。這表明容器上電荷是由C感應而起,容器本身並無淨電荷。因而內外側所帶的相反電荷數值上一定相等。
  5. 將帶電體C與容器接觸,電荷檢測器示數不改變。但如果這時再將物體提出容器,示數則保持不變,表明此時容器已帶淨電荷。如果用電荷檢測器試探物體,會發現物體完全沒有電荷,容器內也不帶電。這表明C上的所有電荷已轉移至容器上,且恰好與容器內側的相反電荷相中和,只留下外側電荷。因此容器內側的電荷量與C上電荷量完全相等。
可以購買到含學生實驗所需設備的實驗套件。
避免雜散電荷引起誤差
實驗者身體、衣服、鄰近設備上的雜散靜電荷,及使用市電的設備所產生的交流電電場,可能會在容器或帶電體C上感應出額外的電荷,從而導致讀數出現誤差。要想實驗成功,往往需要採取預防措施,以消除這些無關電荷:
  • 在實驗前,應為容器及周圍導體接地(輕觸指定為“大地”的大導體),以除去其上電荷來實現。由於電荷相互排斥,物體上的所有電荷將流入地下。可通過以導電人體作為大地,用手指觸摸它們來實現。然而實驗者本身的身體應不時接地,可以觸摸良好的金屬大地如金屬工作檯,或最好是水管或樓道電源布線中的接地線。理想情況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實驗者的身體都應接地。一些實驗工具包包含了導電接地板,可在工作檯上墊在設備下,及防靜電手腕帶,可由實驗者穿戴並連線到良好大地上。
  • 靜電計以地面為基準測量電荷,因此在使用期間需要有接地線。通常會有一根黑色接地線,尾端有夾子,在使用中應夾在金屬大地上。
  • 在實驗中,實驗者必須避免過多移動。走動或揮舞手臂可能會在衣服上積累靜電。在將物體放入容器時,實驗者握帶電體C手柄的位置應儘可能遠離物體和容器。
  • 專業的學生實驗包中,容器A常是兩個同心的金屬篩圓筒,頂部開口。當網眼足夠小時,金屬篩與金屬板對靜電的作用效果相同。內筒是真正的法拉第桶容器,與外筒用絕緣支撐架分開。外面的金屬篩圓筒圍住內筒,作為大地禁止雜散電荷。這種設計能大幅消除雜散電荷所帶來的問題,還能允許實驗者看到容器內的狀況。靜電接地線夾到外筒,在進行任何操作時實驗者要觸摸該筒。實驗者可以用手指架在內外筒之間來為內筒接地。注意在抬起手指時,要先離開內筒,避免在內筒上留下電荷。
  • 由於手指上的污垢和油脂會在裝置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電荷可能會沿著手柄和支撐體從帶電體C和容器上泄漏。如果懷疑有此問題,套用清潔劑清潔設備,以除去油和污脂。
  • 在測量容器內或外表面上的電荷時,不應將電荷檢測器觸碰到容器邊緣附近。由於金屬的形狀,開口邊緣附近會集聚額外的電荷。

解釋

導電金屬物體有自由電荷電子),能在物體內自由移動。未充電時,金屬的每一部分都有等量的正電荷和負電荷,混合均勻,因而任意部分都不具有淨電荷。如果在金屬某處之外有帶電體靠近,電荷力會使內部電荷相分離。與外電荷極性相異的電荷會被吸引,並移動到物體表面面對帶電體的地方。同性電荷被排斥,並移動到金屬表面遠離帶電體處。這便是靜電感應現象。在步驟2中,當電荷C放入容器時,容器金屬中的電荷相分離。如果C帶正電,金屬中的負電荷被它吸引,並移動到容器內表面,而正電荷被排斥到外表面上。如果C帶負電,則電荷極性相反。由於容器原本不帶電,因而內外表面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此感應過程可逆:步驟4中,移去C,異性電荷所產生的吸引力使它們再次混合,而表面電荷則減至零。
帶電體C靜電場使自由電荷移動。當金屬中的電荷相分離時,金屬容器表面上存在感應電荷的區域會產生靜電場,其與C的靜電場方向相反。在金屬內,感應電荷所產生的場與C的場恰好抵消。金屬內靜電場始終為零。如果不為零,則電場力就會移動及分離更多的電荷,直至電場為零。一旦C足夠深入容器內,幾乎所有從C發出的電場線都終止於容器表面。結果(將於下文證明)是容器內的總感應電荷量於C上電荷相等。
在第5步中,當C與容器內壁相碰時,C中所有電荷流出並與感應電荷中和,使內壁及C均不帶電。電荷僅存在於容器外壁上。總的效果是,先前在C上的電荷全部轉移至容器外壁。
可從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封閉導電體內的淨電荷始終為零,即便是放入帶電物體。如果存在到容器壁的電通徑,由於相互排斥,電荷會流到所述容器的外表面上。如果不存在,則內電荷將會在內表面上感應出等量異種電荷,因此內部淨電荷仍為零。導電體所帶的任何淨電荷都位於其表面上。

證明感應電荷與物體所帶電荷電量相等

高斯定律可以證明第5步中得到的結論,即封閉於金屬容器中的帶電體在容器上感應出等量電荷。假設無開口容器A將物體C完全包含在內(將於下解釋此假設),且CQ庫電荷。電荷C的電場會使金屬內的自由電荷分離,從而在殼體的內外表面上引發感應電荷。於殼體內外表面之間的金屬內任取一封閉曲面S。由於S處於導電區(金屬內),而導電區內電場為零,因而S面上電場處處為零。所以,S面總電通量為零。從而由高斯定律可知,S內所含總電荷為零:(Qinduced:Q
S內含有的電荷為C上的Q,及金屬表面上的Q。因為兩部分電荷代數和為零,所以殼內表面上的感應電荷與C上電荷電量相等,極性相反:Q= −Q

從電場線的角度解釋

藉助電場線,還可以直觀理解此現象。電場線的兩端代表等量電荷,即每條線開始於特定量的正電荷,終止於等量的負電荷。還需要知道電場線不能穿過導體。如果電場線能進入金屬內部,那么金屬中的電子將沿電場線方向移動,從而引起導體中電荷重新分布,直至不存在電場。只有當導體內電場為零時,導體內電荷才能達到靜電平衡。
當帶電體C封閉於導電容器A中時,物體上發出的電場線必須於終止於容器內表面上,而無處可去。由於物體上每單位電荷發出一條電場線,而每條電場線終止於容器上的等量感應電荷,因而物體所帶電荷量於容器內側感應電荷量相等。
任意容器外的帶電體在它周圍感應出等量電荷。從它發出的電場線終止於牆壁或其他物體上的感應電荷。更一般的,宇宙中正負電荷兩兩對應。

洞的影響

嚴格地說,僅當金屬容器完全包圍帶電體而沒有孔時,容器上的感應電荷才完全等於物體上的電荷。如果有一個開口,C的部分電場線將從開口處漏出,因此不會在容器上感應出電荷,從而容器表面上的電荷量將小於C。但要放入或取出帶電體,就必須有一個開口。法拉第實驗時,在懸線上固定了一個金屬蓋,這樣當球處於容器中心時,就能蓋住開口。然而並無此必要。即像法拉第桶那樣容器完全敞開,實驗現象也十分明顯。只要C足夠深,且深度大於開口直徑,感應電荷就非常接近C的量。如上圖所示,一旦帶電體足夠深入其內,絕大多數從C始發的電場線都終止於容器壁上,少有穿過開口並終止於不處於容器之上的負電荷。約翰·弗萊明,早期傑出的電學家,於1911年寫道:
“……嘗試給容器開多大的口,而在電氣上仍能作為‘封閉導體’,著實很有趣。”
但在解釋此實驗時,如上述那樣,常假設容器沒有孔。

靜電禁止

由於金屬中不存在電場,容器外表面的電荷分布及其電場完全不受容器內電荷的影響。第3步中,如果在容器內四處移動帶電體,內表面上的感應電荷將重新分布,以使內表面外的電場相抵消。外表面的電荷及任何外部電荷則完全不受影響。從外面看,仿佛金屬容器僅存在表面電荷+Q,內部再無電荷。同樣,如果外部電荷靠近容器附近,外表面上的感應電荷重新分布以抵消容器內的電場。這樣,容器內的電荷就不會“感受”到任何電場,也不會為之改變。總之,容器內外區域彼此隔離,電場無法穿透,也不會互相影響。這就是法拉第籠靜電禁止原理。

拓展實驗

其它方式

另一種實驗步驟為:第2步中,在帶電體C放入容器後,將容器外壁接地。容器外壁的電荷流入大地,而電荷檢測器示數降至零,此時容器僅內壁帶有等量異種電荷。再從容器中取出C。容器內壁的感應電荷由於不需要再抵消C的電場,會移動至容器外壁。電荷檢測器示數與先前等量反向。將C與容器外壁相接觸,則均不帶電,說明電荷正好抵消。因而證明C與容器外側電荷等量異種。

非接觸式電荷測量

將帶電體放入法拉第桶內,便可在不接觸及不影響原有電荷分布的情況下測量電荷量。容器外的感應電荷僅與內部總電荷量有關。如果容器內有多個帶電體,外部電荷等於其代數和。

電荷疊加

如果多次將導電帶電體放入容器並與內壁接觸,每件物體上的所有電荷都將轉移至容器外,而與容器已帶電荷量無關。這是靜電荷在物體上疊加的方法。如果只是將兩個導電帶電體在外部相接觸,電荷只會在兩個物體間平均分配。
依據相同原理,范德格拉夫起電機能將電荷轉移至上端電極。上端電極為一個中空的金屬外殼,功能如同法拉第桶。內部傳送帶運送電荷,然後由與電極相連的金屬刷卸載。由於電極內電勢恆定,來自傳送帶的電荷會流到外表面,而無論電極上已有多少電荷。

摩擦起電

法拉第桶所帶電荷是電荷的“代數和”,因而可以用來證明,用摩擦或接觸使物體帶電(摩擦起電)會產生等量異種電荷。首先,給一塊毛皮和一塊橡膠(或塑膠)放電,這樣便不帶電荷。然後握住絕緣手柄,將其放入容器內。電荷檢測器指示無電荷。然後在容器內相互摩擦,這樣,毛皮會帶正電,而橡膠會帶負電。然而,由於所帶電荷是來源於電荷的分離,因而兩部分電荷等量異種,所以電荷代數和仍然為零。電荷檢測器示數仍然為零,可以證明這一點。分別將物體放入桶中,可由電荷檢測器看出兩物體所帶電荷等量異種。

多層容器

在法拉第1844年的原稿中,他還研究了嵌套若干導電容器的效果。他發現感應作用能透過多個容器,使得看上去只有一個容器。他在實驗中用了四個桶,每個桶用放在外面一個桶內的絕緣支架支撐。如果將電荷放入最內的桶,外桶外會出現等量感應電荷。桶外側的電荷又能在下個桶上感應出等量電荷。如果有一個桶接地,該桶外的所有桶上電荷變為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