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情報組織揭秘

法國情報組織揭秘

《法國情報組織揭秘》循著法國現代情報體制建立於發展的脈絡,對法國情報工作的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對深遠影響了法國情報工作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描述,特別是對冷戰結束以來法國情報工作的調整與改革以及情報戰略機構與情報作戰機構進行了探究。同時,對新時期法國情報人員的招募、培訓與管理進行了介紹。最後基於對法國情報工作歷史發展與改革現狀的研究以及對新時期法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研讀,對未來法國情報工作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基本介紹

  • 書名:法國情報組織揭秘
  •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16
  • 定價:52.00
  • 作者:高振明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325746, 7802325749
  • 品牌:時事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法國情報組織揭秘》講述了作為一個歐洲大國,法國有著悠久的情報傳統。其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情報建設,並憑藉系統龐雜、分工細緻的情治單位的神秘行動,數度創造了稱雄歐陸的榮耀史。通過加大情報工作投入、最佳化情報工作隊伍,新時期的法國情治單位更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圖書目錄

前言——歷久彌新的法國情報工作
第一章冷戰前法國情報工作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情報戰已然富有成效
第二節17世紀:紅衣主教與法國第一個情治單位的誕生
第三節18世紀:“國王的秘密”與法國情報工作的大發展
第四節19世紀(上):法國大革命與情治單位的高效運作
第五節19世紀(下):法國情治單位的雛形
第六節20世紀(上):一戰時的赫赫功臣
第七節20世紀(中):二戰時的“法蘭西罪人”
第八節20世紀(下):情報工作與共和國如影隨形
第二章冷戰後法國情報工作的調整與改革
第一節冷戰後的法國情治單位
第二節冷戰後法國情報工作的調整與改革
第三節新世紀的法國情治單位
第四節新世紀法國情報工作的調整與改革
第五節新世紀法國情報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法國情報人員的招募、培訓與管理
第一節法國情報人員的招募及其特點
第二節法國情報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第四章法國情報偵察平台的全方位拓展
第一節法國的陸基情報偵察平台
第二節法國的海基情報偵察平台
第三節法國的空基情報偵察平台
第四節法國的天基情報偵察平台
第五節法國的網路戰準備及通信情報與電子戰系統
第五章法國情報工作史上的重要人物
第一節拿破崙的間諜“巨人”夏爾·路易·舒爾梅斯特
第二節令皇帝愛恨參半的警察頭子約瑟夫·富歇
第三節悲情間諜瑪塔。哈里
第四節法國“雲雀”馬爾塔·里夏爾
第五節“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約瑟芬·貝克
第六節“拯救了倫敦的人”米歇爾·奧拉爾
第七節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一一帕西上校
第八節西方情報界的“間諜大師”馬塞爾·勒魯瓦
第九節“恐怖黑手”雅克·科克·福卡爾
第十節叛國間諜喬治·帕克
第十一節僱傭兵間諜鮑勃·德納爾
第十二節泄露“天機”的情報頭子伊夫·貝特朗
第六章法國情報工作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節刺殺夏爾·戴高樂
第二節本·巴爾卡失蹤案
第三節代號“永別”
第四節“直接行動”覆滅記
第五節“阿麗亞娜”火箭間諜案
第六節“彩虹勇士號”被炸案
第七節黛安娜王妃車禍中的特工疑雲
第八節“法蘭西頭號007”神話的破滅
第九節讓薩科齊糾結的貝當古夫人“政治獻金案”
後記——情報工作承載“法蘭西雄心”的未來
參考文獻

後記

就一國最高決策的制定來看,“國家安全戰略領導者是最高決策者,戰略性的決策要有高瞻的眼光與精確的洞察力,方能掌握未來的脈動,看破先機,創造有利態勢。由此要求給予國家安全最高決策者充分的信息,幫助決策者在不確定的決策情況下洞察與了解問題的重點,依據充分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並定下決心。”①反之,就情報的任務來看,“情報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為某項政策服務的一種手段”②。因此,情報與一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和戰略決策始終緊密相關,好的情報不一定能導致明確的決策,但若無準確的情報,國家的政策決定和行動就不能有效地反映實際情況,也不能體現國家的最高利益,即確保國家安全。從古到今,無論是歷史上大國的興衰存亡,還是當今一些國家大國地位的確立,情報工作始終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尤其是當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時,許多國家都在朝大國化方向努力,但要真正成為世界性大國或地區性大國,除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外,強大的情報工作則成為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冷戰結束以後,特別是人類進入2l世紀以來,法國不斷地通過調整、革新情治單位,賦予情治單位多元任務,大力發展情報手段,深化人事體制改革,增加情治單位經費預算,擴大國際情報競爭與合作,逐步實現情報立法,強化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已經使法國的情報工作獨樹一幟、揚名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新世紀的法國情報工作還會一如既往地令人激動、充滿挑戰。另一方面,在政治、技術和實際操作的層面,未來仍然難以估計、難以預測,如同漫長的情報工作史一樣,仍會色彩斑斕,充滿未解之謎。儘管如此,囿於法國情報工作的固有傳統,受制於新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要求,出於維護法國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法國未來情報工作的發展將會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情治單位的政治化現象仍將長期存在
一般而言,“情報的基本角色就是支持決策,這種角色從來不因政府更替和政策導向而改變,情報的各種具體功能和任務都圍繞著這一基本角色展開”。①誠然,法國從波旁王朝的黎塞留建立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情治單位開始,一直到今天的第五共和國組建起一個比較完善的情報體系,這近四百年的情報工作史也較好地體現了情報這一基本角色的發揮。不過,如前文所述,從路易十三到拿破崙三世的歷任國王與皇帝,從戴高樂到薩科齊的歷任總統,都有操縱情治單位來維護自身地位和權力的現象。加之法國社會始終存在著意識形態的鬥爭,這一鬥爭“自法國革命以來就把法國社會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陣營”。“法國政府,當然還有法國情報部門,也因意識形態的鬥爭而分裂。”②眾所周知,法國政治的左右分野已有很長的歷史,雖然目前政黨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左右兩翼在治國理念和價值觀上的共識大於分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法國的左右兩翼將從此消失,為了維持某種政治上的平衡、保持法國社會的穩定,左右兩翼還將繼續存在下去,將繼續“共存”、“共處”。可以預見,這種政治生態也會使情報部門的獨立性受到一定的影響,情治單位政治化的風險依然存在。
二、人力情報蒐集手段將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科技的發展、進步,使得情報的技術手段有了更為廣闊的領域,以至於現代情報偵察手段越來越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管技術手段多么先進和發達,情報蒐集的人力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別是面向21世紀,情治單位的多元化任務單靠技術手段無法完成,而是更加依賴人力手段。這正是法國的情治單位非但不裁員、反而擴大招募的原因所在。2010年法國成立“情報學院”,同年“北約間諜學院”①(I’Ecoledesespionsde.I'OTAN)在羅馬尼亞落成,都是為了加大情報人員的培訓力度,深化人際情報公共文化教育。羅馬尼亞時任總統伯塞斯庫(T'raianBasescu)的說法很具有代表性:“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前,人們以為衛星能夠從事一切工作。現在人們發現,通過軍事情報部門、也就是通過人獲取戰場上的情報依然至關重要。”對於2009年4月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法國而言,該學院在北約成員國一致同意的情況下獲準成立,也可以說明法國對人力情報蒐集手段的一如既往的重視。特別是2008年8月18日,法國士兵在阿富汗慘遭塔利班伏擊,使得法國開始反思:情報收集不只是戰略上的(衛星和高空偵察機),更是戰術上的,需要“了解山那邊的情況”。這就需要加大情報人員的培訓,在武裝衝突地區通過人力蒐集情報掌握戰爭主動權,減少參戰部隊的損失。
三、太空開發將更加倚重歐盟內部合作
法國根據“總額不變,重點突出”的原則,通過縮小軍隊編制員額、關閉部分軍事基地來壓縮傳統軍費開支,集中財力發展自己的優勢領域,將許多昂貴的武器裝備計畫放在歐洲的框架內進行。特別是在太空開發方面,法國對於軍事太空的開支,至2014年每年正在以約8%的平均速度增長,按照現有的計畫,到2014年法國用於軍事太空的預算將逐步增加到6億歐元,而2008年軍事太空預算為3.8億歐元。如此龐大的經費開支,法國依靠自身的力量過於單薄,因此特別期待其他歐盟國家的資金支持。儘管歐洲情報統一體系的建設困難重重,但是法國作為歐盟的發動機之一,不遺餘力地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建設,特別是歐洲太空軍事能力的建設。
事實上,在作為歐洲航天局核心和骨幹的法國的極力推動下,歐盟已經通過了新的太空政策,支持在歐盟、歐洲航天局及其成員國範圍內加強太空合作,以實現使用資金效益的最大化,避免成本倍增。目前,歐洲“伽利略”計畫兩顆在軌驗證衛星的成功發射,“多國天基成像系統”研製意向書的簽訂都標誌著歐盟太空開發合作戰略的實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008年2月,歐洲航天局向其成員國提議建造一個“歐洲數據中繼衛星系統”(EDRSS),該系統的第一顆衛星預計於2020年發射。同一時間,歐洲委員會簽署一項協定,出資6.24億歐元參與歐洲航天局的“全球環境與安全監視”(GMES)計畫。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歐洲太空開發戰略的廣闊前景。作為成員國,法國自然會從中獲益良多。
四、繼續加強情報系統與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的集成
法國軍事問題專家穆漢生在談到信息網時指出:“人們正在設立一個永久性全球網路,建立一個永久的、有效的信息空間,將情報、監視、偵察、傳輸及電信、信息處理及向戰士們傳送信息等能力集成在一起。其他系統及子系統也都掛在該網路上。”①如前文所述,法軍正朝全面網路中心化的方向努力,緊隨美國之後,加速戰略指揮系統的建設和升級改造。2008年,法國陸軍已處於地面部隊數位化階段,同時在更新和開發他們的指揮控制信息系統。2012年,法軍將連通大部分信息和通信網路。
海軍方面,2008年11月,法國國防部武器裝備總局授予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公司阿斯特里厄姆公司和法國艦艇建造局(DCNS)一份價值2500萬歐元的契約,用於採購基於商用衛星的新型軍事通信系統。該系統能夠覆蓋全球,對“錫拉庫斯”軍事衛星網路進行補充,使得未裝備“錫拉庫斯”衛星接收站的艦艇能夠利用高波段通信。該系統將在商用衛星的c、Ku和L波段工作,指揮員可以套用該網路進行作戰指揮和管理。從2009年中期開始,法國海軍的54艘艦艇陸續開始了此系統的安裝。
在新的世紀裡,在“更不穩定”、“更不確定”的國際形勢下,為了防範法國乃至歐洲所面臨的各類現實和潛在的威脅,法國發誓要以更全面的眼光考察國家安全問題,以更全面的方式考慮法國的安全利益。為此,法國將在陸、海、空、天、網等領域發展對國土進行監視的手段和方法,將通訊、信息等置於危機管理的中心地位,加強地方與軍事機構之間的協調,由此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情報體系,充分發揮情報的作用,更好地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尋求在構建世界安全格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實現法蘭西的大國“雄心”。

序言

前言
——歷久彌新的法國情報工作
與英語中的“intelligence”相對應,法語中的一隋報”一詞通常用“renseignement”來表達。1990年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持編寫的《法語寶典》(Tresordelalanguefranqaise)對“情報”一詞給出這樣的定義:“情報,就是國防部的參謀機構為了有效開展軍事行動,以及警察機構為了開展調查、拘捕罪犯,而必須掌握的有關敵人的全部情況。”①與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德國學者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在其軍事論著《戰爭論》(Delaguerre)中對“情報”的經典定義——“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②——相比,該定義雖然將情報活動涉及的領域進行了細化,但是指的依然是“某種組織通過行動而追求的特定的知識”,③闡述的依然是情報活動的實質,即中國“兵聖”孫武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的“知”的_問題。
其實,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拉魯斯出版社再版的《拉魯斯大百科全書》(GrandeEncyclop6dieLarousse)在談及“情報”的重要性時,就引用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軍事原則。的確,孫武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軍事家,在其著作《孫子兵法》中論述的“用間”理論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他基於經濟因素考慮,指出了“知”與“勝”的辯證關係:“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萬十家。”“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①
不難看出“情報”的概念最早產生於軍事領域,它與偵察活動都是隨著戰爭的發生、發展而產生的。畢竟戰爭是人類鬥爭的最殘酷形態,為了達到戰勝或消滅敵人的目的,雙方都絞盡腦汁、殫精竭慮,為敵人設定陷阱,為自己提供保護,這就使得交戰雙方都不得不儘可能地掌握戰場情況,增加對戰場透明度的把握,也就是必須注重情報的蒐集,並直接服務于軍事對抗。為適應情報戰的需要,一批專門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刺探和分析研究敵方情況的情報人員——俗稱“間諜”——便應運而生。普遍認為,間諜是僅次於妓女職業的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對間諜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公元前127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族之間爆發的卡疊石(Qadesh)之戰。然而,縱觀間諜產生的背景,情報的原生態完全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曾經就有人把原始動物為捕獲獵物而收集的有關獵物的信息視為最早的諜報。②
根據法國人布謝·德·佩爾特(BoucherdePerthes)提出的“人類史前史”的說法,早在100多萬年前,法蘭西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生存,而且根據他們用以果腹的動物牙齒可以判斷,這些原始人已經懂得狩獵。他們與大約10萬年前法國出現的尼安德特人、約3.5萬前的克羅馬尼翁人以及公元前約3000年的利古里亞人一起創造了法國的史前文化。為了戰勝強大的獵物、將其變為自己的美味佳肴,這些史前人類不得不通過窺視和跟蹤來獲取關於獵物活動蹤跡的信息,可以說這是最早活動在法國土地上的原始人類創造的原生態情報。
現代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JohnFrederickCharlesFuller)在其傳世巨著《西洋世界軍事史》(AMilitmyHistoyoftheWesternWorld)的序言中指出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從人類的最早記錄起,到現在的時代為止,戰爭一直是他們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的因素。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是完全沒有戰爭的,也很少有一代以上的人是不經過大型戰亂的。據此,原始時代當然也會存在戰爭。不過,在文明尚未興起以前,有組織的戰爭似乎是還沒有的。“自從人們開始在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定居下來,並為保衛他們所在的農業社會使它免遭覬覦其平原的遊牧民族的挑戰以來,戰爭一直與人們的求生圖存密切相關。”④顯然,這裡提及的戰爭已是一種有組織的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形式。縱觀法國歷史,糾紛不斷、戰亂頻仍,尚武精神流淌在法蘭西民族的血液之中,戰爭貫穿了法國歷史,正如戴高樂((2hadesdeGaulle)在《法國和它的軍隊》(laFranceetsonarmee)一書中說道:“法蘭西是用刀劍開闢的。”況且,法國特殊的地緣戰略環境也決定了歷史上的法國既熱衷於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又熱衷於爭奪海洋霸權。為了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迫使英王放棄對法國領土及王位的覬覦,法國與英國進行了第一次“百年戰爭”(1337-1453年)。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法國與西班牙進行了二十年戰爭。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為了稱霸歐洲大陸和爭奪海外殖民地,法國與英國進行了第二次“百年戰爭”(1713一1815年),包括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等。特別是德國作為法國在歐洲的最大敵人,從1715—1945年間,法國同德國進行了23場戰爭。①
戰爭離不開情報,情報工作的開展和情報鬥爭也總是與戰爭緊密相連。情報作為制定戰略決策的基礎和奪取軍事鬥爭勝利的前提,以及出於鞏固社會安全的需要,法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情報建設,由此形成悠久的情報傳統,在世界情報史上不斷書寫下濃重的一筆。法蘭西的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稱雄歐陸的輝煌與榮耀,也有國土淪喪的痛楚與屈辱。這種民族命運的大起大落,受制於法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不同抉擇。而情報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對法國國家命運的沉浮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情報活動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而是逐漸擴展到政治、外交、安全、經濟、科技以及其他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情報工作的得失對法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更加凸顯。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l世紀的時候,以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發展更加迅速,國際戰略安全環境中的綜合因素、互動因素以及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爭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占到先機,法國更是不遺餘力地加強情報建設:調整、革新情治單位,賦予情治單位多元任務,完善情報蒐集手段,改革情報人事體制,提升情報經費預算,加強國際情報競爭與合作,推動情報立法,強化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擁有悠久歷史的法國情報工作因此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情報業績更加讓人刮目相看。可以說,憑藉以對外安全總局和國內中央情報局為代表的情治單位,今天的法國已經以嶄新的姿態躋身於世界情報大國的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