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楊子岸

這是中唐詩人鮑溶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為作者北上路過揚州楊子縣,夜泊津渡時所作。通過對“雨”、“風”、“潮”等自然景色的刻畫,及對寒冷天氣的描寫,表達出詩人羈旅途中的艱辛,並抒發了作者隱發飄泊失意之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泊楊子岸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鮑溶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泊 楊 子 岸
才入維揚郡,鄉關此路遙。
林藏初霽雨,風退欲歸潮。
江火明沙岸,雲帆礙浦橋。
客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

寫作背景

古代的下層文士,為了求得一官半職,經常要奔走他鄉,輾轉飄泊。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鮑溶“初隱江南山中避地,家貧苦,勁氣不撓。羈旅四方,登臨懷昔,皆古今絕唱。……卒飄蓬薄宦,客死三川。”這首詩,就是他“羈旅四方”途中所作的“絕唱”之一。

作品鑑賞

題作“泊楊子岸”,據首聯“才入維揚郡,鄉關此路遙”看來,作者應該是離開“江南避地”北上,路過揚州楊子縣,夜泊津渡而寫下此詩的。“維揚郡”,即揚州。因為《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的話,而在《毛詩》中,凡《尚書》中的“惟”字都寫作“維”所以“維揚”就成為揚州的代稱。楊子,縣名,屬揚州。隋末杜伏威曾置戍守於此,名楊子鎮。唐高宗末期,廢鎮置縣,因鎮為名。地處長江與大運河之交,為南北交通樞紐。“楊”字,後通作“揚”。首聯是說,剛剛離開隱居之地不久,來到楊子縣津渡;沿著運河北上,家鄉便越來越遠了。詩人一開篇就強調這種背井離鄉的感觸,給全詩抹上了一層淒迷低回的色調。首句的“才”字與二句尾的“遙”字,兩相呼應,下得極有分量:才入維揚,就感到鄉關已遠,那么日後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像得到了嗎?
入題即抒發濃重的離情,簡潔明快,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情緒調動起來,起法高妙。頷聯描繪所見之景。“林藏初霽雨”意謂,雨後初晴,兩岸的樹木都被雨水洗刷過,遠遠望去,樹色鬱鬱蔥蔥,一片蒼翠。著一“藏”字,意蘊豐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尋找雨的蹤跡,只能從樹葉樹枝掛著的水珠上見出分曉,這就是所謂“初霽雨”了。但詩人並非在近處來看單棵樹木,而是遠望一片樹林,而大片樹林所掛的水珠是無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團蒼翠的、濕漉漉、霧濛濛的大概罷了。如此可見“藏”字下得極妙。“風退欲歸潮”,意思是說,雨晴風起,風吹江面,因為下雨而新漲的潮水已開始減退。這就形象地描繪出風吹潮湧的景觀。而雨後風起,又為結句的“寒氣”作了鋪墊。這兩句所寫兩岸樹木及江潮的景觀,緊緊把握住雨霽初晴的特徵,意象鮮明,詩意清新。
頸聯描寫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寫入夜之後,周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漁火閃爍浮動,照亮了沙岸。唐人詩中寫江上漁火,頗多名句,如:“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張祜《題金陵津渡》。等等,意境之美,各有千秋。“江火明沙岸”的意境近於杜詩,而著意還在於“明沙岸”,從而引起下句“雲帆礙浦橋”。詩人藉助漁火之光,突然發現,近岸的橋下停泊的船隻不知從何時起已經密集如雲。一個“礙”字,形容船多所造成的擁擠感,準確生動地刻劃出楊子碼頭處於水運交通樞紐地位的特徵。
尾聯“客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寫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詩人枯坐舟中,衣衫單薄,更覺雨後的江風寒氣侵人肌骨,不勝其寒。“客衣”,點出作者的遊子身份;“薄”字寫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與“寒氣”之“饒”形成鮮明對比,且有因果關係,突出了詩人羈旅途中的艱辛,隱發飄泊失意之嘆。兩句似對非對,意味深永。

作者簡介

鮑溶
唐代詩人。字德源,生卒年、籍貫不詳。元和進士。《全唐詩》存其詩三卷一百九十六首,《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晚唐詩人、詩論家張為著《詩人主客圖》,尊鮑溶為“博解宏拔主”,與“廣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奧逸主”孟雲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並列為“六主”之一。宋代歐陽修曾鞏等對他的詩歌也頗為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