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太鎮

泉太鎮

泉太鎮位於吉林省遼源市西部,處於吉林省與遼寧省的交界處,為吉林省的西大門,與遼寧省西豐縣僅有一橋之隔。面積95.64平方千米,人口16295人(2017),郵編136605,駐地六馬村,區號04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太鎮
  • 別名:六馬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吉林省遼源市
  • 政府駐地:六馬村
  • 地理位置:東北平原
  • 面積:95.64平方千米 
  • 人口:16295人(2017) 
  • 車牌代碼:吉D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人口,政府組織,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清朝初年為禁墾圍場,屬烏魯里圍。同治元年左右人們來此休養生息,進行墾荒和狩獵。建縣初為西寧保,浴池社。

行政區劃

泉太鎮轄德義、德豐、德仁、德智、三樹、馬良、六馬、黎明、長西、杏樹、新農、大頂、老營13個村。

區劃人口

泉太鎮位於兩省三縣交界處,全鎮幅員面積95.64平方千米,所轄12個村,一個社區,共有人口16295人(2017)。耕地5.4萬畝,鎮黨委下轄25個黨支部,12個村支部,企事業支部8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黨支部3個,機關、社區支部各一個,共有黨員512人,其中,農村黨員335名。

政府組織

泉太鎮黨委、政府共有4位領導幹部,分別是黨委書記、鎮長周敏帥,人大主席、副書記、紀委書記楊福俊,副鎮長於守權、張東昌。機關幹部62人,其中公務員15名,事業編幹部47名。全鎮機關幹部緊緊圍繞在鎮黨委、政府周圍,同心協力、團結互助,保證泉太鎮政令暢通,是一支富有蓬勃生機和頑強戰鬥力的團隊。

經濟發展

泉太鎮鎮內生產總值超億元,2010年GDP達3.5億元。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以上,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50元。
泉太鎮位於東遼河下遊河畔,多為丘陵、半丘陵地形,地質肥沃,耕地面積51405畝,年糧食產量5155.9萬斤,盛產的玉米、大豆、水稻、柞蠶、香瓜、大棚、蔬菜等是遠近聞名的綠色食品。
泉太鎮土地肥沃,地勢比較平坦,糧食產量每年超過3萬噸,2010年達30957噸。鎮村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有較強的實力和後勁,現有工業企業16家,註冊資金3500萬元,流動資金4000餘萬元,效益十分可觀。規模較大的企業有金泉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眾志紙業公司、和富新紙業公司等兩大造紙企業,年產值均在600餘萬元。商業企業270餘戶,綜合市場一個,經營服裝、針織、鞋帽、文化、小百、日用品、食品、蔬菜、農用工具等等,品種齊全。平均每天交易額20餘萬元,臨街商業戶經營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畜牧業是泉太鎮的支柱產業,年出欄肉雞600多萬隻,其中雙惠牧業一家年出欄肉雞就達300多萬隻。
鎮內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水能蘊藏量極為豐富,東遼河、梨樹河流經域內,孕育著219公頃的稻穀;20多種野生動物,上百種樹種和400多種藥用植物在這裡繁衍生息。深林資源極為豐富,成材林達7萬畝;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使10多種礦產資源在這裡蘊藏,具初步探明域內蘊藏豐富石油資源,還有石灰石、磁土等。
鎮內共有企事業單位16家,在崗人員達500多人,有中國小、派出所、農電所、衛生院、信用社、郵局、工商所、糧庫、供銷社、平崗車站等。其中金融服務機構有郵局和農村信用社兩家,工作人員21人,年儲蓄存款餘額達4000萬元以上。

交通運輸

交通便利,303國道,四梅線,四白公路,沈平線全部通過鎮內,可以在本鎮直達四平和梅河口及瀋陽、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為鐵路樞紐中間站,西達四平,東至梅河,並且具有貨運幹線可達大中城市。

名稱由來

遼源市有很多老年人,至今還都把東遼縣泉太鎮叫“六馬”,很多青年人卻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現簡介如下。
據當地的老人講,清末開荒占草的時候,有姓羅的第六戶人家到這裡開荒種地。在那剛剛開荒占草的時代,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只有六戶人家,都覺得零散居住不安全,不如集中在一起居住好。六家一核計,為了能互相照顧,能在這裡安全的生活,就一塊在今天泉太鎮六馬村二組那裡,蓋了六個馬架子(房),彼此相鄰地住在這個地方。因在這六戶當中羅家來的最早,而在六戶當中有三戶姓羅,姓羅的多,他們就給這裡起名叫“羅家街”。當年羅家街共有六戶人家,有男12人,女9人,總計21口人,是一個不大的開荒的居民點。不久,在他們周圍比較遠的地方,也出現了一些開荒占草的居民點。當時,在這一帶居住的開荒戶用的生活日用品,都得繞山嶺到“大疙瘩”(遼源)去買。而羅家街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正是上大疙瘩的必經之路,人們看見在那裡有六個馬架子,就都給他們那裡叫“六馬架子”。
偽滿時,日寇為了掠奪西安地區(遼源)的糧食(高粱、苞米、大豆)和煤炭,修築了從西安四平的鐵路線,在離六馬架子不遠的地方還建了一個小火車站。後來在火車站附近(今六馬村三組和四組)的人家又漸漸地多了起來,最後形成了一個不大的小街。它就是今天泉太鎮的雛形,人們把這一帶統稱叫“六馬架”。後來偽滿在整頓村屯名稱時,又把“六馬架”改名叫“六馬”了。解放後把這裡改名叫泉太鄉,是東遼縣一個比較大的鄉政府所在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國家為了活躍農村經濟,大力發展農村小鄉鎮,又把這裡建成今天的泉太鎮了。
泉太鎮小街是泉太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有機關、工廠、商店、醫院和學校。在小街上建有十座二層樓房,一座六層樓房和很多的平房。現在全街共有人948戶人家,是開荒占草時的158倍。人口男1370人,女1256人,總計2626口人,是開荒占草時期的125倍。這就是泉太鎮一百年的歷史變遷。
從“六馬架子”到“六馬”,這也有一個全稱到簡稱的過程。至於後來改稱“泉太鄉”,還都有一個除舊圖新的觀念。從小小六馬架到今日泉太鎮,不論怎么說歷史都不長,也沒有請文人墨客論證。是現在的名好,還是過去的名好,這事也不好說。總之地名可不是來回改的事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