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路街道

泉城路街道

泉城路街道(Quancheng Road Sub-district),1990年7月成立,因轄區內泉城路而得名,隸屬濟南市歷下區,北臨大明湖,東起珍珠泉,西接趵突泉,南依泉城廣場,轄區面積1.67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6525戶。泉城路貫穿其中,是全市商貿、旅遊中心,也是山東省人民政府機關駐地。辦事處下轄5個社區居委會,20000多居民,300多家駐地單位和業戶。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城路街道
  • 外文名稱:Quancheng Road Sub-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
  • 電話區號:0531
  • 地理位置:濟南市中心地帶
  • 面積:1.67平方公里
  • 人口:1.6萬人
  • 方言:濟南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芙蓉街、恒隆廣場
  • 車牌代碼:魯A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特色街巷,芙蓉街,鞭指巷,高都司巷,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目標,

歷史沿革

晉永嘉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城移至歷城(即今古城區),直至19世紀中葉,泉城路地區是濟南最繁華毓秀之地,清泉長流,商賈聚居;清末民初為濟南行政、經貿和文化中心。1985年9月設立泉城路街道,1990年7月明湖路街道併入。現轄省府前街、芙蓉街、貢院牆根街、鞭指巷、臨湖5個社區。區內名泉、名勝眾多。轄區內芙蓉街、鞭指巷、高都司巷、將軍廟街、轆轤把子街等交錯縱橫的老街巷,承載著老濟南城區厚重的歷史文化。
泉城路街道

主要景點

王府池子
“王府池子”又稱“濯纓泉”。金元時期這裡水勢旺盛,東與珍珠泉相連,匯水成湖,可以在水面蕩舟。明代德王因喜愛泉湖勝景,建府第時把濯纓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內,“王府池子”的稱呼遂得以傳開。王府池子長30米,寬19米,池岸用大塊青石砌成,周圍有十幾處泉眼,池子便是泉水匯集而成。沿街民居依池而建,東西兩側平房地基大部分浸在水中。北岸大院王府池子街9號,是泉邊歷史最久的民居。泉池周圍綠樹成蔭,頗有江南水鄉韻味。
玉環泉
“玉環泉”位於省府前街中段路西。因兩股泉水相涌,水紋相扣如玉環,故得此名。池旁立有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玉環泉”3字的石碑。
騰蛟泉
“騰蛟泉”位於王府池子街北端路東,泉池呈長方形,長、寬各1米餘,深1.5米。盛水期水面離地面不足半米,附近居民多於此取水洗衣、洗菜。泉池東牆上嵌清道光八年(1828年)鐫刻的“騰蛟泉”刻石。
芙蓉泉
“芙蓉泉”位於芙蓉街69號居民院內,石砌方池,長10米,寬5米,深3米,中間橫跨一石橋,池北側立花崗石欄桿。金元時期,芙蓉泉附近建有姜家亭;明中後期,右史許邦才建瞻秦樓;清前期,韓觀察於此建芙蓉館。歷代詩人都曾留有讚美詩作。1990年代末,芙蓉泉整修後,池南壁鐫立《芙蓉泉》碑及《芙蓉泉》詩句。
濟南府學文廟
位於大明湖南岸,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創建於宋熙寧年間,元末傾圯,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自明初至民國,增修、重修達30餘次,建築群規模宏大。1950年後,文廟劃歸大明湖國小等單位使用,廟內建築逐步被教學樓或平房取代。文廟主要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自南而北依次為影壁、大成門、泮池、牌樓、大成殿、尊敬閣、明倫堂等,鄉賢祠、節孝祠、名宦祠、崇聖祠等分列左右。今僅存大成殿、泮池、大成門和影壁四座建築物,明代風格。大成殿為一大型木構單檐廡殿頂建築,面闊九間,通面闊34.50米。進深四間,通進深13.88米,通高13.86米,是濟南最大古建築,在全國文廟大成殿中規模位列第三。泮池呈半圓形,五孔石拱橋從中間縱跨南北,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池周望柱柱頭形象豐富,有寶瓜、壽桃、素方頭、寶瓶等十數種。大成門為木構歇山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黃琉璃瓦屋面。影壁位於大成門前,“一”字型,磚砌。高6.35米,厚1.01米,寬9.79米,黃琉璃瓦廡殿頂屋面。
昇陽觀
是老城區內道教建築之一,屬道教全真龍門派,始建於金代,明末重修。康熙十八年(1679年)擴建西院。原名“呂祖廟”,逐漸改稱昇陽觀。嘉慶八年(1803年)在昇陽觀東側建“題壁堂”、“三星樓”等建築,與西院連為一體,成為規模宏大的道觀。據傳說道觀建成後香火很旺。1950年後合併為高都司巷國小分校,現為該校宿舍。1979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街巷

芙蓉街

芙蓉街地處濟南老城區的中心地帶,街道中間原為一條通向文廟泮池的溪水“梯雲溪”,與“騰蛟泉”、“起鳳橋”一樣寓意士子們由此步入府學、青雲直上。清康熙初年,在新建巡撫衙門時將原明代德王府西苑劃出,芙蓉街路東民居逐漸聚集,不久梯雲溪被部分改建為石板下的暗溝,以磚石砌壁、沙土鋪底,該溪水溫常年不變,且水流暢通,水質潔淨,與溪邊的民居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清初以前,芙蓉巷以北芙蓉街路東還沒有居民。康熙年間,芙蓉泉東原明德王府舊址上改建了山東巡撫衙門,將今王府池子一帶原德王府西苑廢為民居。後逐漸成了王府池子街、西更道、起鳳橋街等幾條小街巷。由於居民增多,芙蓉街北段街心的梯雲溪用石板覆蓋為暗溝。舊時芙蓉街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署機構,因此是條很繁華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就在芙蓉街街開設“瑞祥”布店,後遷到院西大街改名為“瑞蚨祥”綢布店。同治十一年(1872年)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在芙蓉街開業,1912年改名“三仙號”,此店以經營水晶眼鏡而聞名。1913年,鞠思敏、王祝晨、許德一等學者籌資在芙蓉街創辦濟南教育圖書社,代銷中華書局書籍,兼營文具、教學儀器等,是當時附近最高建築,今這座三層樓房仍在。1920年代,畫家俞劍華等開設了翰墨緣文具店,一時成為書畫家聚會之地。光緒年間,濟南最大的“文升祥”百貨店就在此街經營,“廣立順”“治香樓”“正豐益”都是當時較有名的商店。“民華堂”“光漢公司”“啟明理髮所”是濟南較早的理髮店。此外還有各種字號的銅響器店、帽莊(店、鋪)、金店、綢布莊、鞋店、鐘錶店、照像館、印刷局、中西藥店、筆鋪、首飾店、轎店等,生意如火。街上書籍、字畫、文具、南紙、樂器服裝瓷器古董刻字、眼鏡、楠木、藥品、銅錫器、小吃等店鋪及作坊林立。街上曾建有龍神廟、關帝廟等廟宇。1956年後,多數鋪面轉為廠房或住宅,但仍保留了眾多近百年來的老式鋪房門面建築。
鞭指巷。南起泉城路,北至雙忠祠街,東、西分別與省府前街和高都司巷相鄰,長348米。明朝時,因都察院都御史劉獻曾在此巷居住,得名“劉都憲巷”,乾隆《歷城縣誌》記為“鞭子巷”,因清康熙年間街上賣鞭子的皮革店居多。後改為“鞭指巷”。據傳乾隆進濟南城後,見到處懸燈結彩,黃土墊道,淨水潑灑,很是高興。群臣簇擁下徐行時,忽見一小巷,便揚鞭指著小巷方向問身邊劉墉“此巷何名?”劉墉隨機應道“御鞭指處,可名之為‘鞭指巷’。”一句玩笑使山東巡撫、布政使官員們急忙傳諭濟南知府、歷城知縣,馬上將鞭子巷改成了“鞭指巷”。

鞭指巷

鞭指巷內曾有清代濟南狀元陳冕的府第。巷內9號、10號兩大院,俗稱“狀元府”,四合院布局。陳冕(1859—1893),祖籍浙江紹興,其祖、父親輩歷任山東地方官,後定居濟南。光緒九年(1883年)中殿試一甲一名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湖南鄉試主考官。書畫、史學造詣深,有《碑傳集補》《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等著作傳世。今狀元府雖經百多年風雨滄桑,但門樓和庭院依然保持舊有風貌。兩個院落均為兩進四合院,建築為磚石結構,保留有精製陶品、石雕製品。今街上還有100年已傳承三代的手工製作胡琴老店和祖傳制笙老店。

高都司巷

是一條古老街巷。明崇禎《歷城縣誌》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東”。據傳有高姓“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長250米,寬3米餘,石板路面,舊時巷兩側建築大都是北方特色青磚小瓦清代民居,有石雕、木雕吉祥圖案,斜坡式迴廊院落,有的還是"院套街街連院"格局。2002年10月對高都司巷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的古井、聲道、陶罐、瓷器、瓦當、酒罈等文物可證明,先民們自戰國時就已在這一帶的村鎮生活。

經濟建設

近年來,泉城路街道黨工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民眾,解放思想,幹事創業,開創了泉城路社區三大文明建設的新局面。辦事處緊緊抓住經濟發展這箇中心,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科技興辦,狠抓重點企業發展,壯大三產規模,發展樓宇經濟和都市經濟,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經濟指標實現大幅度增長。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5816萬元,增長18.63%;工業總產值9261萬元;工業增加值2856萬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8406萬元,增長-23.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700萬元,增長16.2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3776萬元;出口創匯962萬美元,增長100%;實際利用外資220萬美元,增長-10.2%。規模以上企業5個,其中濟南捷美醫用塑膠製品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達4060萬元。轄區內有三產企業760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86戶、私營以上企業574戶,批零貿易業和現代服務業占區域三產經濟總營業收入的95%以上。形成了三聯家電、蘇寧電器、西門電子、冠芝霖、協亨、迪信等實力較強的電子、電器商業板塊;沃爾瑪超市板塊;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商業銀行、平安保險的金融板塊;這幾大行業占據了轄區內三產經濟的半壁江山。

社會事業

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辦事處不斷加大精神文明工作創建力度,深化“不分省市區,不排上下級,共建一個家,共育文明花”的共建做法,集中精力在抓活動、抓特色、抓服務、抓亮點、求發展上下功夫,積極探索社區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新思路、新特點、新方法。提出了精神文明共建“輪值制度”的基礎上,對地區共建委進行了調整充實,聘請了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王慶新,省政府副秘書長何建平,濟南市政協副主席、歷下區委書記李興春,歷下區委副書記楊峰親自擔任共建委名譽主任,又新設了18家常任理事單位和36家理事單位,成員單位也由原來的46家發展到現在的108家。使社區共建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影響面擴大,共建一個家的效果更加明顯。辦事處連續17年保持“省級文明單位”稱號,連續多年保持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發展目標

辦事處把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出發點,從居民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重點對弱勢群體加大幫扶力度,切實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難題。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2003年6月,投資12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600平方米、配置最高、功能最全、全市一流的社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同時,認真貫徹勞動政策,全面落實扶持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著力做好再就業崗位開發工作。2004年初,國家勞動部張小建副部長到泉城路辦事處檢查指導工作時,對該辦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該辦積極開展社區街巷綜合整治,為居民民眾創造了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張高麗,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姜大明等省領導帶領全省17地市的市委書記、市長到該辦東花牆子街、起風橋街等街巷進行現場觀摩時均給予了高度評價,該辦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街巷綜合整治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