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化

沼澤化

存在泥炭化的土地長期過濕,在濕生作物作用或厭氧條件下進行的有機質的生物積累和礦質元素還原的過程。沼澤化土壤有機質多,植物養料的灰分元素缺乏,水分長期飽和,通氣不良。排水可防止沼澤化的發生髮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沼澤化
  • 原因:存在泥炭化的土地長期過濕
  • 防止:排水可防止沼澤化的發生髮展
  • 途徑: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 緩岸湖泊:沼澤化是從邊緣開始的
  • 陡崖湖泊:沼澤化是從水面植物繁殖過程開始
自然變化,沼澤化過程,陸地沼澤化,草甸沼澤化,森林沼澤化,

自然變化

中國沼澤發育過程,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主要有兩種途徑,即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沼澤化過程

水體沼澤化主要是在湖泊中進行的,流速緩慢或停滯的小河也可能沼澤化。湖泊經過長期的泥沙淤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湖水變淺,在光照、溫度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開始生長喜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由於死亡植物不斷堆積湖底,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很慢,植物殘體逐年累積而形成泥炭。隨著泥炭的增厚,湖水進一步變淺,湖面縮小,最後泥炭堆滿湖盆,水面消失,整個湖泊水草叢生,演化為沼澤。所以湖泊變成沼澤是自然演替的必然結果,它標誌著湖泊的消亡。但是,由於湖盆特徵不同和區域地理的差異,湖泊沼澤化過程也不完全一樣。
緩岸湖泊沼澤化
胡泊沼澤化胡泊沼澤化
沼澤化是從邊緣開始的。首先在岸邊淺水帶生長挺水植物,因水深不同,挺水植物群落呈同心圓狀有規律的分布,向湖心逐漸生長沉水植物。注入湖泊的水流所攜帶的泥沙淤積和死亡植物殘體的堆積,使淺水帶逐漸向湖心推移,沼澤植物也向湖心蔓延,最後整個湖泊長滿了沼澤植物。例如中國小興凱湖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正處於沼澤化階段(圖1)。小興凱湖南岸湖底坡度不大,緩緩向湖心傾斜,從岸邊到湖心,植物呈有規律的分布:沿岸濕潤地帶為小葉樟群落,生長茂密,
多呈純群落,水深10厘米以內地帶,為苔草—小葉樟群落,有稀疏草丘;水深20厘米左右的湖灘,以蘆葦群落為主,局部地段生長狹葉甜茅,呈斑狀鑲嵌在蘆葦群落中間;在湖灘與湖心鄰接的地方,風浪作用較大,泥沙在這裡淤積,湖水變淺,甚至露出水面,生長了菰,湖心水深1~2米,生長了沉水植物竹葉眼子菜等。目前,湖灘不斷擴大,蘆葦、甜茅群落向湖心侵入,湖泊正在日益收縮。四川省若爾蓋高原湖群區,淺湖沼澤化的植物帶與小興凱湖不同(圖2),在濕潤的湖灘上,主要生長著苔草屬植物,形成高大的團塊狀草丘;20~40厘米深度的淺水帶,生長著杉葉藻、針藺等挺水植物;超過40厘米深的地帶,則生長著藻類和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西藏高原沼澤也有類似情況。
陡崖湖泊沼澤化
沼澤化是從水面植物繁殖過程開始的。在背風側的湖面生長著長根漂浮植物,它們根莖交織,常與湖岸連在一起,形成較厚的漂浮植物氈,俗稱漂筏。隨著植物不斷繁殖、生長,
浮氈逐漸擴大,厚度增加,浮氈下部的植物殘體,在重力作用下脫落湖底,年積月累,使湖底變高。浮氈布滿水面,但與湖底之間尚存在水層,隨著時間推移,湖底泥炭堆積愈來愈厚,直至水層消失,兩者相接,湖泊最後演化為沼澤。漂浮植物氈布滿湖面需經歷長期的演化過程。初期由於風浪作用,往往使浮氈碎裂,小塊漂筏像綠色小舟,隨風漂游散布在湖中;沼澤化後期,各漂浮植物氈逐漸擴大,彼此結合,布滿整個湖面,但在個別接觸處還有局部明水,稱為湖窗。此外,因漂浮植物種屬不同,以及受其他因素影響而造成生長狀況的差異,使浮氈厚薄不均,薄層地段人畜行走其上,有沉陷危險,在東北地區把這種現象,叫做“大醬缸”。當年中國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地”,有些沼澤就是“人陷不見頭,馬陷不見頸”的漂筏沼澤。
陡岸湖泊沼澤化雖然不及緩岸湖泊沼澤化普遍,但在中國東北和西南地區,以及西北內陸地區的一些湖泊都可看到。如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的蘆清河泡子,東岸發育著寬約5米左右的漂筏苔草浮氈,其下有泥炭堆積,中間為水層,人行其上此起彼伏。漂筏層表面無積水,腳踩處因承受壓力下沉,湖水徐徐上升。雲南騰衝縣的北海,由苔草、鳶尾、睡菜和燈芯草形成的漂筏,寬約1000米,湖底堆積有泥炭;在湖泊邊緣草根層與泥炭層相連,至湖心兩者之間有2米多的水層,漂筏中間有明水湖窗。若爾蓋高原沼澤區錯拉湖西南岸的甜茅漂筏,目前正在繼續擴展中。此外,人工湖泊——水庫,也可以沼澤化,在岸邊形成漂筏層。
上面所舉的都是湖泊正在沼澤化的例子。由昔日的湖泊已演變為沼澤的,在全國各地也不少,這是通過地貌形態特徵的觀察以及植物孢子花粉和殘體的分析鑑定所證明了的。如吉林省輝南縣的西大甸子,過去曾是熔岩流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現在已完全變成沼澤,堆積了平均6米多厚的泥炭層;柳河縣安口鎮姜家店的古火口湖,已變為沼澤並堆積了較厚的泥炭層。
河流沼澤化
在流速緩慢或水流停滯的小河或河流的個別河段,在岸邊甚至到河心,常見到水草叢生的沼澤化現象,其發育過程大部分與陡岸湖泊沼澤化相似。如三江平原的一些河流,由於地勢低平,坡降很小,流速緩慢,河道彎曲,水草叢生,具有沼澤性河流的特點。撓力河、七星河、青龍河的許多河段,在河道中心生長著沉水植物狹葉眼子菜和浮水植物睡蓮;河道兩側靠近河漫灘生長著漂筏苔草、睡菜和狹葉甜茅形成的浮氈;在低河漫灘水分停滯的地方,則發育了毛果苔草沼澤。也有一些河流,如別拉洪河、濃江、鴨綠河的中上游段,具有陡岸和緩岸湖泊沼澤化的共同特點,植物既由岸邊向中心蔓延,在水面還生長漂浮植物形成的薄層植物氈,使河道呈現明流和暗流相互交替的現象。這種河流沼澤化演替方式,在若爾蓋高原沼澤區也同樣存在。沼澤化河流的泥炭層一般較薄,有的地段沒有泥炭堆積,這是因為死亡植物未完全分解的殘體在緩慢流動的河水中被沖走的緣故。

陸地沼澤化

如果說水體沼澤化對生態環境的變化是由濕趨乾的過程,那么陸地沼澤化恰恰相反,是在不斷增強濕地生態環境。在中國,陸地沼澤化過程主要有兩種:

草甸沼澤化

由於大氣降水或河流泛濫地面季節性積水或土壤季節性過濕,發育了草甸植物群落。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土壤孔隙長期被水填充,通氣狀況惡化,造成嫌氣環境,並引起土層嚴重潛育化,死亡的植物殘體在嫌氣條件下,分解非常緩慢,使地表形成的草根盤結層加厚。草根層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進一步加強了地表濕潤程度,致使大量的喜濕植物侵入。隨著沼澤化過程不斷發展,土壤營養元素不斷累積在未分解的植物殘體中,使土壤灰分元素漸趨貧乏,要求營養成分不太高的沼生植物逐漸取代了濕草甸植物,最後演變成沼澤。如三江平原沼澤區,大部分沼澤是由草甸演替而來。由於地勢低平,地表濕潤,廣泛發育了中生的草甸植物群落,盛夏季節,百花爭艷,五彩繽紛,所以當地民眾又稱“五花草塘”。受地表季節性積水或土壤過濕影響,造成草甸過度濕潤,喜濕性的小葉樟大量侵入,演替為以小葉樟為主的濕草甸植物群落,隨著濕潤程度增加,小葉樟又被苔草屬植物所代替,形成以苔草為主的苔草—小葉樟沼澤,進一步發展,在平原區則形成毛果苔草沼澤。在若爾蓋高原沼澤區的階地上,也進行著草甸沼澤化過程,並堆積了泥炭層。由此可見,草甸沼澤化過程是草甸過度濕潤,導致土壤嚴重潛育化形成的嫌氣環境,以及植物殘體強烈的蓄水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森林沼澤化

在中國高寒山區森林帶,特別是寒溫帶、溫帶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常有面積不等的沼澤分布其間,有的鑲嵌在林海中間,有的分布在林下,嚴重影響樹木生長和更新。
在一般情況下,森林是不易發育沼澤的,只在森林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才能看到沼澤化現象。因為樹木消失後失去了巨大的吸水能力,破壞了土層的水分平衡,使土層過濕或地表積水,導致跡地沼澤化。在季節凍土時間長並有永凍層分布的山地,水分下滲困難,地表過濕,也容易引起林地沼澤化。林下沼澤或林間空地的沼澤不斷向四周擴展,惡化了樹木的生長環境,造成樹木大量死亡而形成“站桿”,或因限制了樹木的正常發育,出現樹木枯梢、生長緩慢,變成矮小的“小老樹”。這種現象,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都可以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