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鏡閣

治鏡閣

治鏡閣島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島(另兩座是南湖島藻鑒堂島)之一,,是一座圓形的水上城樓。乾隆五十年的《題治鏡閣》詩曰:“湖中峙城閣,向題曰治鏡。是蓋有二義,申之以斯詠。一曰鏡古治,善政與惡政。一曰鏡今治,敬勝及怠勝。敬則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則其政惡,君驕而臣佞……”治為治理,鏡為明察,治鏡閣四面環水,波光可鑑,每當登臨,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時刻以史為鑑,明察政事,治國安民切勿懈怠和驕傲。

為防止附近的村民進入園內,守園的兵丁就在治鏡閣上守望。光緒年間,因無財力修復被英法聯軍用重炮轟毀的治鏡閣,便將這裡殘留的材料拆作他用。從此,治鏡閣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島。

當年的治鏡閣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南湖島上的望蟾閣(後改建為涵虛堂)三閣鼎立,是整個園林的三個制高點;同時,作為御苑西部最為高大突出的建築,治鏡閣又豐富了從頤和園玉泉山香山的景觀層次,是這座皇家園林中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鏡閣
  • 位於:北京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
  • 自然環境:清漪園時期治鏡閣的西面沒有園牆
  • 出自:《題治鏡閣》
人文歷史
當你年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承襲了秦漢時期皇家園林中的“一水三山”模式,即在闊大的園林水面中設定了三座島嶼,以象徵東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體現了皇家園林對“人間仙境”境界的追求。島上的城牆是當年建築的殘跡,名曰“治鏡閣”,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約在乾隆二十六年建成,是一組圓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築。城堡共有內、外兩重圓形城牆,外城直徑59米,設東、南、西、北四門,城門上方分別嵌有乾隆御題的四字石額:“秀引湖光”、“豳風圖畫”、“清含泉韻”和“蓬島煙霞”,分別詠贊所能觀覽的四周風景。城牆頂部四面分別建有一座觀景敞亭,四座觀景亭之間有六十間遊廊連成一圈,四門外湖畔各建有一座臨水碼頭。內重城牆直徑為35米,四面與外重城牆相對也建城門四座,門上石額也為乾隆御書,南為“南華秋水”,北為“北苑春山”,東為“輝朗東瀛”,西為“爽凝西嶺”,不僅在詠贊四圍風光時巧妙地嵌入了四個方位,還隱含著春夏秋冬四個時序。內外兩重城牆之間引湖水分隔,內外城門之間架四座石橋相連。內城頂部還建有一座三層的十字形樓閣,從下至上分別懸掛乾隆書寫的“仰觀俯察”、“得滄州趣”和“治鏡閣”三方匾額,閣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樓的牌樓,南面東西兩側則對稱建兩座四方攢尖觀景方亭。整座建築不惜工費,極力追求造型的奇異瑰偉,正如“蓬島煙霞”的匾額,顯然是乾隆等人對想像中的仙山瓊閣的模擬。
其實,“仙山瓊閣”也好,“神仙世界”也好,還只是乾隆對造園藝術形式的追求,從乾隆對治鏡閣的題名和賦詩看,他借這座建築更多抒發的還是自己現實的政治理念。乾隆共留下8首題詠治鏡閣的詩歌,幾乎每首都要喋喋不休地闡明治鏡閣命名的含義。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時,治鏡閣因孤懸湖中心而免遭厄運。至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頤和園時,治鏡閣已經因年久失修而破敗;同時,因為財力匱乏,慈禧不僅無力修復治鏡閣,還不得不將閣上的部分木石構件拆下,去營建園內的其他建築,治鏡閣由此廢棄。晚清至民國的數十年間,兩重城牆外面包砌的城磚也逐漸被附近的農民拆用殆盡,只剩下了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夯土牆芯了。只有一塊乾隆御題的“蓬島煙霞”石額倖存至今,前幾年已經被頤和園的文物部門異地保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