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術學術在專精說

中國上古之世,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1),孟子譏其以大人小人之事並而為一(2)。蓋鴻荒朴略之時(3),文明尚未啟也。厥後耕織陶冶之事,不能不分。分之愈多,術乃愈精。是故以禹之聖而專作司空(4),皋陶之聖而專作士(5),稷、契之聖而專作司農、司徒(6),甚至終其身不改一官。此唐虞之所以盛也。管子稱天下才,其所以教民之法,不外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之子恆為工,商之於恆為商,此齊國之所以霸也。宋明以來,漸失此意。自取士專用時文試帖小楷(7),若謂工其藝者,即無所不能,究其極,乃一無所能。仕於京者,忽戶部,忽刑部,忽兵部,迄無定職。仕於外者,忽齊、魯,忽吳、楚,忽蜀、粵,迄無定居;忽治河,忽督糧,忽運鹽,亦迄無定官。夫以古之聖人,所經營數十年而不敢自謂有成效者,乃以今之常人,於歲月之間而望盡其職守,豈不難哉?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治術學術在專精說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薛福成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泰西諸國,頗異於此。出使一途,由隨員而領事,而參贊,而公使,洊升為全權公使(8),或外部大臣,數十年不改其用焉(9)。軍政一途,由百總而千總,而都司,而副將,洊升為水陸軍提督(10),或兵部大臣,數十年不變其術焉。他如或嫻工程(11),或精會計,或諳法律,或究牧礦,皆倚厥專長,各盡所用,不相攙也,不相撓也。士之所研,則有算學、化學、電學、光學、聲學、天學、地學,及一切格致之學。而一學之中,又往往分為數十百種,至累世莫殫其業焉(12)。工之所習,則有攻金、攻木、攻石、攻皮、攻骨角、攻毛羽,及設色敷填(13)。而一藝之中,又往往分為數十百種。即如造炮,攻金之一事也,而炮膛、炮門、炮彈、炮架,所析不下數十件,各有專業而不相混焉。造船,攻木之一事也,而船板、船桅、船輪、船機,所分不下數十事,各有專家而不相侵焉。所以近年訂購船炮,每由承辦之一廠,向諸廠分購各料,匯集成器,而其器乃愈精。余謂西人不過略師管子之意而推廣之,治術如是,學術亦如是,宜其驟致富強也。
中國承宋明以來之積弊,日趨貧弱。貧弱之極,恐致衰微。必也籌振興之善策,求自治之要圖,亦惟詳考唐虞以後、宋明以前之良法,而漸擴充之,而稍變通之,斯可矣。

作品注釋

(1)饔飧(yōng sūn):熟食。“饔”指早餐,“飧”指晚餐。“饔飧而治”意指自己做飯吃,然後治理國家。
(2)“孟子”句:孟子認為像上古聖人那樣又要治理國家,又要參加生產勞動,甚至還要自己做飯吃,是混淆了“大人”與“小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各自的事務,不利於治國。《孟子·滕文公上》:“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右。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3)朴略:簡樸、單純。
(4)司空:原作“司工”,掌管工程的官。相傳禹在舜時專管治水之事,故謂其“專作司空”。實際上,“司空”作為正式官職名稱,始於西周
(5)皋陶(yáo搖):一作咎繇,相傳舜曾任命皋陶為掌管刑法的官。士:古時掌刑法的官。
(6)稷(jì記):后稷,傳說中周的始祖,曾在堯舜時任農官。契(xiè泄):傳說中商的始祖,曾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的官)。實則“司徒”作為正式官職名稱,亦始於西周。
(7)試帖:指試帖詩科舉考試內容之一,命題做詩,內容多為歌頌皇帝的功德。
(8)洊(jiàn見):再。
(9)數十年不改其用:意為外交官由隨員逐步提升到外交大臣,職務不斷在變,而辦外交這一專業卻始終未變。
(10)百總、千總、都司、副將、提督:清代由低級到高級的武官名稱。西方各國軍官沒有這些名稱,這裡是用中國當時的軍官名稱來說明西方各國軍官逐級提升的情況。
(11)嫻(xián閒):熟練。
(12)殫(dàn單):盡。
(13)設色敷填:染色油漆一類的工藝。

作品賞析

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在“籌振興之善策,求自治之要圖”。作者根據西方的經驗,指出無論治術、學術,都需要“專精”,需要培養有專長的人才,並善於發揮其專長。表面上“無所不能”,實則“一無所能”的培養人才的老辦法和變遷頻繁的用人方針,都應該加以改變。作者的這些議論頗有見地,在現代仍能給人以啟發。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近代散文家、外交家。同治年間(1862—1875)曾充曾國藩幕僚;光緒年間(1875—1908)又為洋務派李鴻章幕僚,辦理外交事務,1889年以左副都御史出使英、法、比、意四國,致力介紹西方科技政俗,主張變法維新。歸國後升任右副都御史,不久病故。
他的文章仍有桐城派的餘風,但不拘守桐城派“義法”。其政論文多切中時弊,雄辯有力。又善於記敘,晚年所作《出使日記》記載在西歐的見聞,詳實生動,在當時古文領域別開生面,在現代仍不乏清新之氣。著作彙編為《庸庵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