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治平,漢語辭彙。

釋義:1、治國平天下。

2.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平
  • 拼音:zhì píng
拼音,出處與詳解,儒家的“治平”,

拼音

治平:zhì píng

出處與詳解

1.治國平天下。
①《禮記·大學》:“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 天下平”。
②清·侯方域 《南省試策》之三:“太子異日有天下之責者也。但得青宮讀書,辨古今興亡,識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
2.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①《晏子春秋·諫上七》:“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②宋·蘇軾晁錯論》:“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③清·薛福成《籌洋芻議·變法》:“自 唐虞訖夏 、商 、周 ,最稱治平。”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績。
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
②清·李漁 《奈何天·隱妒》:“自齠齔之年,出來應試,早登甲第之先;從學仕之日,出去臨民,便擢治平之最。”

儒家的“治平”

儒家的“治平”,指國家政治形勢所處的一種狀態,“治”和“平”是不同的概念。
關於“治”。《荀子·不苟》篇:“君子治治,非治亂也。曷謂邪?曰: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故君子者,治禮義者也,非治非禮義者也。然則國亂將弗治與?曰: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非案污而修之之謂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亂而非治亂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為名,猶曰君子為治而不為亂、為修而不為污也。”從荀子的話可以看出,世人皆有禮義稱為“治”,這樣的世代狀態稱為“治世”,非禮義則稱“亂”,這樣的世代狀態稱為“亂世”。所謂“治亂”,就是把不合禮義的部分去掉,所以“治國”就是行禮義而除去非禮義的部分,從而“天下大治”,也就是讓天下人都符合禮義。這個思想和孔子的“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是一脈相承,《論語》是這樣解釋孔子的這個思想的:“舜有了天下以後怎么做呢?他從眾人當中挑選了皋陶幫助他,結果是不夠仁德標準的那些(官吏)就被疏遠了;商湯在有了天下時又是怎么做呢?他從眾人當中挑選了伊尹幫助他,結果是不夠仁德標準的那些(官吏)就被疏遠了。”原文為:“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孔子的思想就是讓當政者首先具備德行,用他們的德行教化人民,結果必然是“天下大治”,也就是所有人都按仁義禮的道德標準行事。
關於“平”。《荀子·成相》篇:“君謹守之,下皆平正,國乃昌。”所謂“下皆平正”,給官吏的俸祿與懲罰符合他的才能貢獻與過失,作官吏的就安守其分事;刑法公平則庶民就沒意見,農人以力盡其田,匠人以巧工其器,商人以察盡其財。因此,天下“平”既是心平、也是公平,這樣的天下當然就是“太平”,這樣的社會一定是“其樂融融”。
儒家的“治平”,就是盛世之狀,國家大治而天下太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