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麵

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麵。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麵
  • 主要食材:鹽、土鹼,蓬灰水和面
  • 口味:鹹
  • 主要地區:湖北東部地區
  • 別名:黃面、涼麵
  • 製作方式:純手工
  • 特點: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於消化
菜品特色,做法,營養價值,

菜品特色

油麵,又名黃面涼麵。講究的是用鹽、土鹼、蓬灰水和面,抻成一種銀絲細面,經煮熟後再用涼開水漂洗,放在案板上晾乾表層水分,然後在面絲上撒抹一層熟清油,即成金黃、油亮的油麵,令人望而垂涎。
純手工油麵,中華老字號品牌。又稱龍鬚貢面、掛麵、須面、龍鳳見喜、福祿喜面、壽麵等。龍牌貢面歷史悠久,明末見於市場,清代被選為宮廷食品,故有“龍鬚貢面”之稱。以優質麵粉、茶油、薯粉、食鹽等原料,手工精製而成,細如遊絲,具有爽而不膩,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於消化等特點。營養豐富,並具有鍵脾胃、降血壓、發傷感、祛風寒、催母乳等功效,是老、弱、病人、孕婦、嬰兒的理想食品。
油麵其實一點也不油,只不過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因為使用了菜籽油才得名的,這樣製作出來的麵條很滑溜,並且因為加入了鹽,所以味道是很鹹的,食用的時候是不能再放鹽的。雖然經過了晾曬,但是徹底製作好的油麵還是有點潮濕的。
油麵本身就有很好的鮮味,想吃的時候也很簡單。最簡單但是仍然非常好吃的方法就是,把鐵鍋先燒熱,把豬油融化後盛在碗裡,然後鍋里添水,放入麵條煮,等麵條煮熟了就盛進一個個的碗裡,在上面澆上之前融化好的豬油,每個人自己把麵條和著油在碗裡拌一拌就可以吃了。儘管沒有加入任何調料但是味道仍然鮮美。因為油麵的條件已經決定了它的美味事實了。

做法

黃陂鄉下的一戶農家,您現看到的不是普通的掛麵,它是通過多種工序,手工製作而成的黃陂油麵。您看到的已經是油麵的曬面工序,這之前還有很多道工序,讓我們去看一下。
油麵是黃陂的傳統美食。蔡家榨街道長嶺崗村吳師傅是村里一家製作油麵的食品工匠。他告訴記者,製作油麵必須選用上等白面,並根據室內溫度加入適量的鹽。經過一段時間的醒面後,吳師傅和夫人開始刷油、盤面。
吳曉林:(上筷子了!)吳:轉一道要分一道,要分得開呀!出面的時候要上下分開,不然都連起來成了一根。記者:(那是粗點的好吃,還是細的好吃呢?)吳:(根據個人的口味,有的人喜歡粗的,有的人喜歡細的,一般是喜歡細的占多數。)
蔡家榨街道蔡家榨街道
如何把面拉細可是個細緻活。吳師傅把盤好的半成品面一掛掛地放在二米高的面架上,從上到下,經過三次抻拉,麵條才可以一根不斷地達到二米長。再用兩根特別的筷子不停的挑面,細條面才能分開。我們在現場試了一下,很簡單的分面過程,也需要細心和耐心才能完成。
吳師傅從十八歲開始,已經做了三十年了。這是純手工做的,工序大多了,一個人一天最多來五十斤。這個面賣不了多少錢,我是想把這個傳統留下來。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製作過程,吳師傅把製作成功的油麵扎制起來,就是成品了。
據了解,作為當地傳統的土特產,黃陂油麵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種手工麵條外觀圓直雪白,口感柔爽,而且營養豐富。如果您有機會到黃陂蔡榨街,一定不要忘了給親朋好友帶一份回去。

營養價值

油麵的購買不是簡單的貨幣和實物的交換,我們當地有一個很形象的叫法,叫做“換面”。就是說如果要去買油麵的話,人們是說“我要去換面”。因為正統的做法是用麥子換油麵,再加上每斤油麵的加工費。也就是說如果去買油麵的話,人們不僅要帶上麥子,還要帶上錢。當然時代總是變的,我記得後來人們為了圖省事,可以直接拿錢去買,麥子多的人家也可以全部是用麥子換而不用出錢了。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的路上,經常能看見製作油麵的人家會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把製作完成的油麵扛出來曬的樣子。油麵很細,無數的油麵絲在特製的晾曬架子上一起直直地垂下來,風一吹的時候,細細密密的油麵絲會隨風輕微擺動,看上去就和講究的人家裡極好極細緻的珠帘子一樣的感覺。
和所有的傳統手藝一樣,製作油麵的工藝也被後來大量出現的切面強烈衝擊著。切面就是全國各地的超市里都有賣的包裝好的乾麵條。由於低廉的製作成本、簡單的工藝和量產,使得切面很有競爭力,油麵的生存岌岌可危了。以前,女子生孩子親戚送的賀禮中必須有一樣的就是油麵,但是後來漸漸換成切面了。
清乾隆年間,太谷縣即有油饃、油食等油炸食品。到鹹豐、同治時,西街“隆盛長”(原名“隆盛昌”)開始生產油麵,專供大戶人家食用。後來“文”字號(文元堂、文令堂、文成堂)增加原料,改進工藝,使油麵更富特色。“文”字號逐漸取代“隆盛長”,成了製作、經銷油麵食品的大字號作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