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斑病

油菜白斑病

油菜白斑病,是油菜在種植時期容易出現的病害。病斑在老葉上較多,初為淡黃色小斑,後逐漸擴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淡灰色霉狀病菌,病斑相互聯合形成大斑,常致葉片枯死。該病害由芥假小尾孢(屬於半知菌亞門)引發。可以通過噴灑農藥或實行輪作等方式來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菜白斑病
  • 別稱:芥假小尾孢
  • 分布區域:中國各油菜產區都有分布
  • 病原分類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危害作物油菜
  • 危害部位葉片
危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危害症狀

油菜整個生育期均可被害,病斑在老葉上較多,初在葉上出現灰褐色或黃白色圓形小病斑,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大斑,邊緣帶綠色,中央灰白色至黃白色,病部稍凹陷變薄,易於破裂,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淺灰色霉狀物,病斑直徑0.3~1mm,有時有輪紋。嚴重時病斑相互聯合形成大斑,致葉片枯死。

病原特徵

芥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ll .&Ev .)Deighton,異名Cercospora brassicae(Faut .et Roum .)Von Hohnel、Cercosporella albo—maculans(Ell .et Ev .)Sacc.過去叫做蕓薹尾孢,現劃入芥假小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繁殖體生在葉兩面,多數生在葉面,子座明顯,由無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彎曲無色,多由氣孔伸出,基部略粗,向上漸細,孢痕不明顯,梗多單生,少叢生,每叢小於10根,大小10~50×1.75~3(μm),具0~3個隔膜,不明顯。分生孢子無色,棒狀、針狀或略彎,具隔膜3~7個但不大明顯,大小35~82.5×2.25~2.75(μm)。有性態為油菜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olericola Sacc.)。

傳播途徑

主要以菌絲或菌絲塊附著在病葉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到油菜葉片上,孢子發芽後從氣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後又可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對溫度要求不大嚴格,5~28℃均可發病,適溫11~23℃。旬均溫23℃,相對濕度高於62%,降雨16mm以上,雨後12~16天開始發病,此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生育後期,氣溫低,旬均溫11~20℃,最低5℃,溫差大於12℃,遇大雨或暴雨,旬均相對濕度60%以上,經過再侵染,病害擴展開來,連續降雨可促進病害流行。

發病條件

白斑病流行的氣溫偏低,屬低溫型病害。在北方油菜區,本病盛發於8~10月,長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油菜區,春、秋兩季均可發生,尤以多雨的秋季發病重。此外,還與品種、播期、連作年限、地勢等有關,一般播種早、連作年限長、下水頭、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長勢弱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選用無病株留種或用50℃熱水溫湯浸種20分鐘,或用75%百菌清或75%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進行種子處理。
(3)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注意平整土地,減少田間積水,適期播種,增施基肥,中熟品種以適期早播為宜。
(4)適期播種,增施基肥,中熟品種以適期早播為宜。
(5)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要改用65%甲霉威或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667平米噴對好的藥液50~60L,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