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白絹病

油茶白絹病又稱菌核性根腐病,發生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南方各省的油茶產區較為普遍,苗木受害嚴重。

分布及危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白絹病又稱菌核性根腐病,發生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南方各省的油茶產區較為普遍,苗木受害嚴重。安徽省的歙縣特種經濟林場自1957年育苗以來連年發生此病,1961年調查,罹病苗木死亡為22.6%,嚴重的達50%左右。浙江省常山油茶試驗場,1959年白絹病大發生,造成大面積缺苗。
本病除為害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廣寧紅花油茶(C.semiserrata)等苗木外,其寄主範圍很廣,我國感病的木本樹種有核桃(Juglans regia)、泡桐(Patdownia)、梧桐(Firmiana simplex)、楸樹(Catalpa bungei)、梓樹(Catalpa ovata)、烏桕、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楠木(Phoebe bournei)、桉樹(Eucalyptu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榧(Torreya grandis)、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蘋果、柑桔(Citrus reticulata)、葡萄(Vitis vinijera)等。

症狀

病害多發生於接近地表的苗木莖基部或根頸部,初期皮層出現暗褐色斑點,隨後擴大呈塊狀腐爛病斑,不久即在其表面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天氣潮濕時,可蔓延至地面,並沿土表伸展。最後在病株根莖部及附近的淺土中,出現油茶籽狀小菌核,初呈白色,後變淡紅色、黃褐色,終至茶褐色。
苗木被害後,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以致生長不良,葉片逐漸變黃凋萎,最後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層腐爛,表面有白色絹狀菌絲層及小菌核產生。
【病原】 病原菌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菌絲體白色,疏鬆或集結成扇形,外觀猶如白色絹絲。菌核表生,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3mm,平滑而有光澤,表麵茶褐色,細胞形小且不規則,內部灰白色,細胞多角形,成熟菌核間無菌絲束相連。有性階段為Athelia(Pellicularia)rolfsii,一般情況下不發生,只在濕熱環境中,偶於病斑邊緣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子棍棒狀,形成在分枝菌絲的尖端,5~9μm×9~20μm,頂生小梗2~4個。小梗長3~7μm,稍彎,上生擔孢子。擔孢子近球形、梨形或橢圓形,單胞無色,3.5~6μm×5~10μm。
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30℃,最低為10℃,最高為42℃。酸、鹼度適應範圍為pH1.9~8.4,在pH5.9時最適於繁殖。光線能促進菌核的產生,最有效波長是在藍光及接近紫外線的區域。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在室內可生存10年以上。乾菌核在50℃水中,經80分鐘後,完全失去活性。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株殘體或雜草上越冬。翌年土壤溫、濕度適合時,菌絲萌發產生新的菌絲體,侵入苗木莖基部或根頸部為害。因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每年苗木發病的重要侵染來源。病菌菌絲能沿土表向鄰株蔓延,特別在潮濕天氣,當病、健株距離相近時,菌絲極易蔓延擴展。在自然狀況下,可以從一病株為起點,向周圍鄰株蔓延為害,形成小塊病區。夏季降雨時,病菌菌核易隨水流傳播而引起再次侵染。此外,調運病苗、移動帶菌泥土以及使用染菌工具也都能傳播病菌。
病菌在侵入寄主時,先分泌草酸、果膠酶、纖維素酶及其他的酶,殺死並分解寄主組織後進人。一旦定居於植物體,特別在高濕高溫的條件下,隨即迅速產生大量的菌絲體和菌核。在接近土壤表層,似最適於病菌的生長、存活和對植物的侵入。或許因為地表的溫度比較適合,有機養料供應比較豐富,也許是很少有其他土壤微生物對病菌的競爭和拮抗作用。
我國長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開始發生,7~8月,氣溫上升至30℃左右時為病害盛發期,9月末病害基本停止。隨後在病部菌絲層上形成菌核,進入休眠階段。
土壤濕度和性質,對病害發生有直接影響。通常在濕度較大的土壤中,發病率高。土壤有機質豐富,含氮量高的圃地,病害很少發生。例如,安徽岩寺特用經濟林場苗圃,歷年施草皮土的苗床發病輕微,而貧瘠的土壤,尤其是缺肥苗床,苗木生長纖弱,抗病力低,往往病害嚴重。在酸性至中性pH5~7土壤中病害發生多,而在鹼性土壤發病則少。土壤粘重板結的地區,發病率也高。

防治措施

防治白絹病必須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
1.整地時深翻土壤,將病株殘體及其表面的菌核埋入土中,可使病菌死亡。播種前每畝用75%五氯硝基苯粉或80%敵菌丹粉lkg,加細土15kg,撒在播種溝內,或結合整地翻人土壤里,進行消毒。如用多菌靈及福美雙混合藥粉,則消毒更加有效。
2.發病初期,用1%硫酸銅液澆灌苗根,防止病害繼續蔓延,或用10ppm萎銹靈或25ppm氧化萎銹靈抑制病菌生長。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並仔細掘取其周圍的病土,添加新土。發病圃地里,每畝施生石灰50kg,可減輕下一年的病害。
3.加強管理,築高床,疏溝排水;及時鬆土、除草,並增施氨肥和有機肥料,以促使苗木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4.發病嚴重的圃地,可與玉米、小麥等不易受侵害的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輪作年限應在4年以上。
近年來,國外在防治白絹病方面,重新採用土壤曝曬法,已卓有成效。即在炎熱的季節,用透明的聚乙烯薄膜覆蓋於濕潤的土壤上,促使土溫升高,並足以致死菌核,從而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在白絹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利用木黴菌、假單胞桿菌及鏈黴菌等微生物對病原菌的寄生和拮抗作用,在發病地區,以上述菌劑處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器官,有較明顯的防病效果。但目前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很少套用於生產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