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撒子

油炸撒子

油炸撒子是著名時令美食。“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炸撒子
  • 主要食材:麵粉、酵母,雞蛋
  • 分類:山西,年點
  • 口味:酥脆
製作材料,製作步驟,飲食文化,

製作材料

麵粉:200克;酵母:1/4茶匙;雞蛋:1個;黑芝麻:適量

製作步驟

1. 【和面水的配製過程】:
鍋里放入適量冷水,放入1/4個洋蔥
放入適量花椒粒,開大火熬煮。
煮到鍋里飄出濃濃的花椒香味,水量剩下一半關火。
把熬好的湯汁舀在白色瓷碗內,可以看到湯汁呈淡淡的醬紅色,非常漂亮,把湯汁放在一邊降至微溫,加入1/4茶匙食鹽。
加入1/4茶匙酵母。
攪拌均勻,放在一邊靜置5分鐘,至酵母溶於湯汁中形成酵母水。
2. 【麵團的和制方法與餳制】:
麵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麵粉中央挖個小洞。
雞蛋一個磕入麵粉中的小洞裡。
用筷子把小洞邊緣的麵粉向里扒拉,使雞蛋液和麵粉充分融合,形成帶有大量乾粉的雞蛋面絮。
往剩餘的乾麵粉上分次倒入適量調好的酵母香料水。
3. 用筷子把乾麵粉與酵母水攪拌均勻,形成沒有乾粉的濕面絮。
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反覆揉制。
揉成表面光滑的麵團。
蓋上一塊乾淨廚用布,放在一邊餳制30分鐘。
4. 【面劑子的製作與餳制】:
餳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長條的圓柱形狀。
用刀把圓柱形長條麵團分割成大小均等的面劑子。
取一個面劑子,用手輕輕壓在面劑子的刀切面上,在案板上來回滾東。
使面劑子形成表面光滑的短圓柱形麵團。
用刷子蘸取適量食用油,在短圓柱形麵團表面均勻的刷一層食用油。
重複以上步驟,把所有的面劑子都搓成短圓柱形麵團,並在表面書刷一層食用油,上面蓋一層保鮮膜放在一邊最少餳制1小時。
5. 【麵條的搓制方法之一】(具體做法就是把麵團搓成細長條,從中間對摺形成並列的兩股,再向中間對摺,形成並列的四股麵條,纏繞在筷子上,入油鍋炸製成金黃色):
取一個餳好的麵團,用手輕壓在上面來回滾動。
把麵團搓長搓成表面光滑的長條形粗麵條。
左右手分別握著粗麵條的兩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使麵條形成長長的細麵條。
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連線埠處與另一端並齊。
長麵條形成一個並列兩根的環狀麵條。
6. 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環狀麵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麵條。
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連線埠處與另一端並齊,形成並列的四根環狀麵條。
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環狀麵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麵條。
拉長的細麵條從一端開始纏繞在筷子上,形成環狀麵條。
7. 【麵條搓制方法之一炸制過程】:
纏繞在筷子上的環狀麵條。
鍋里放入適量食用油,燒至七八成熱。
把麵條移到油鍋邊,下端先放入油鍋炸制。
等下端麵條定型後,把所有麵條都放入鍋中。
把筷子抽出,炸制整個環狀麵條。
直到把麵條表面金黃色,控油撈出麵條,放在吸油紙上吸取麵條表面多餘油分。
8. 【麵條的搓制方法之二】(具體做法就是把麵團搓成細長條,從中間對摺形成並列的兩股,再向中間對摺,形成並列的四股麵條,扭成八字形狀,入油鍋炸製成金黃色):
準備一小碟黑芝麻或白芝麻,取一個餳好的麵團在芝麻里滾動一遍。
使麵團各個切面均勻的裹一層黑芝麻。
用手輕壓在上面來回滾動。
把麵團搓長搓成表面光滑的長條形粗麵條,並且左右手分別握著粗麵條的兩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使麵條形成長長的細麵條。
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連線埠處與另一端並齊,長麵條形成一個並列兩根的環狀麵條。
9. 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環狀麵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麵條,並且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連線埠處與另一端並齊。
形成並列的四根環狀麵條,並且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環狀麵條被拉成長長的細麵條。
用手握著細麵條的一端向中間折回。
同時把折回的麵條搭在另一邊麵條上,使麵條兩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用手把麵條兩端捏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八字形環狀麵條。
10. 【麵條搓制方法之二油炸過程】:
摺疊好的八字形環狀麵條。
鍋里放入適量食用油,大火燒至七八成熱。
用手提著八字形環狀麵條的一端,把麵條移到油鍋邊。
放入油鍋中進行炸制。
期間用筷子不停給麵條翻面。
直到把麵條表面炸成金黃色,控油撈出麵條,放在吸油紙上吸取麵條表面多餘油分。

飲食文化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於山西臨汾地區的洪洞縣,洪洞縣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曾經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所以,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製作。 “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