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隴歸地

河隴歸地

河隴歸地是晚唐時期的一次歷史事件。唐宣宗大中年間(847年——859年),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議潮聯合當地軍民起義,歸順唐朝,趕走了當地的吐蕃守將。唐朝終於收復了自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占領的河西以及隴右地區(今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一雪百年丟失河湟地區的恥辱。然而,這段歷史,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但對已經孱弱的唐朝來說,確實是揚眉吐氣的大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隴歸地
  • 發生時間:唐宣宗大中年間
  • 朝代:唐朝
  • 結果:唐朝收復了瓜、沙等州
  • 主要人物:張議潮、李忱
  • 歸類:歷史事件
背景,事件經過,成功原因,影響,唐宣宗,河隴歸地後續,參考資料,

背景

唐朝的河西、隴右地區,包括了沙州(今甘肅敦煌),瓜州(今甘肅瓜州縣),蘭州(今甘肅蘭州),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河州(今甘肅臨夏),鄯州(今青海樂都),廓州(今青海化隆),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涼州(今甘肅武威),岷州(今甘肅定西市岷縣)等地。相當於今天的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地區。
唐朝河隴地區在今天的位置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此,唐朝一蹶不振,邊疆也不穩,西面的吐蕃(今西藏)也趁亂侵占了唐朝的河西、隴右地區。從此,唐朝喪失了河西走廊這一重要的貿易通道。
中唐唐憲宗李純有志收復河湟地區,然而唐憲宗忙於平定內部的藩鎮,沒有來得及實現收復西北疆土,就去世了。河湟地區的收復似乎變得遙遙無期。故而,晚唐著名詩人,被稱為“小李杜”的杜牧有《河湟》一詩,寫道:“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表達了他對收復失地的期盼與渴望。
而唐朝收復該地區已經到了晚唐時期,唐宣宗李忱在位時期。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有將近100年的時間了。吐蕃爆發了大規模內戰,大將尚婢婢和宰相尚恐熱不和,相互攻擊,其國內政局紊亂,人心離散,開始轉向衰落。這給了唐宣宗一個天大的機會。“河隴歸地”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發生的。

事件經過

首先,唐朝軍隊收復河西隴右的三個州是此事件的前奏。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唐朝利用吐蕃內部的甘青內亂,趁機收復秦州(今甘肅天水)、安樂州(今寧夏同心縣)、原州(今寧夏固原)三州以及原州所屬的7個關。接著,還是在大中三年,維州(今四川阿壩理縣)、扶州(今四川阿壩松潘縣)也相繼收復,此事是河隴歸地的前奏。
關於河隴歸地的書籍關於河隴歸地的書籍
此時,沙州人張義潮已經起兵接管州城,於是他繞道漠北至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降唐。這樣,沙州(今甘肅敦煌)率先收復。
起事成功後,張議潮又一鼓作氣,修繕甲兵,邊耕邊戰,接連收復了瓜、河、岷、伊、肅、西、廓、鄯、甘、蘭十個州。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張議潮又派其兄張議譚等29人入朝告捷,並獻上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以外,被吐蕃侵占百年的河西隴右地區終於回到了唐王朝的懷抱。
唐宣宗聞說這一訊息,感到無比振奮。但他並未忘記犒賞功臣。不久,唐朝置歸義軍於沙州,以張義潮為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使。河湟地區正式成為唐朝(晚唐)的行政區。
張議潮深受唐朝朝廷的信任,並力圖收復整個河湟失地(主要指暫時未被收復的涼州)。到了公元861年,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又收復了涼州,並表奏朝廷。自此,河湟地區全部被唐朝收復。
為此,唐宣宗曾興奮地說:“憲宗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然忙於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唐宣宗臨終前的遺詔也說過:”克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帝廟,雪恥二百年問。“可見,河隴歸地,河湟地區的收復給唐宣宗李忱和唐朝朝廷帶來的振奮!
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吐蕃酋長尚延心又以渭州(今甘肅定西隴西縣)等兩個州來降唐朝,自此,渭州也被唐朝收復。
公元863年,涼州收復兩年後,唐朝在涼州復設涼州節度使,領涼州、河州、西州、鄯州、洮州(今甘肅臨潭)等六個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這樣,河西走廊再次暢通無阻!
有民歌贊曰:“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如此讚美張議潮和河隴歸地事件。自此,唐朝終於雪了百年河湟之恥!

成功原因

河隴歸地之所以能夠成功。原因有:
1、張議潮的果敢和智慧。
2、河西、隴右地區人心已經歸向唐朝,民心可用,人心思唐。人心向背也是決定河西隴右地區能夠被唐朝收復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和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唐宣宗的英明也分不開的。
3、吐蕃內亂幫了張議潮和唐宣宗的大忙,導致了吐蕃衰落,是河隴歸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影響

1、河隴歸地給了已經孱弱的唐朝一點精神滿足。雪了唐朝自安史之亂一來丟失河湟地區的恥辱。可謂是唐朝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
唐朝收復河西隴右地區的張議潮唐朝收復河西隴右地區的張議潮
2、雖然河隴歸地沒有徹底解決唐朝邊患問題,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緩和。唐朝一段時間內已無西顧之憂。
3、河隴歸地也一定程度上暢通了河西走廊地區這一重要的貿易通道(因為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是必經的通道)。

唐宣宗

河隴歸地也算是唐宣宗的一項重大的功績之一。講到了河隴歸地,不得不介紹唐宣宗李忱。
李忱,即憲宗第十三子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生於大明宮,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他的重要功績是河隴歸地,收復河西隴右地區。他的功績還有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舊唐書》評價他:“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把他比作了漢朝的漢文帝和漢景帝。而《新唐書》也如此評價他:“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把唐宣宗比作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稱他為“小太宗”,可見唐宣宗的不一般之處。

河隴歸地後續

雖然,河隴歸地,河西、隴右地區被收復。但是,並未徹底解決唐朝晚期的邊患問題。
唐宣宗死後,唐懿宗即位,隨後的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把唐朝帶向了不歸路,把唐宣宗留下的一抹盛世(最起碼是治世)的餘暉給抹殺了。再加上唐朝業已衰落,唐懿宗即位後不久,在浙東地區(在今浙江紹興、浙江寧波一帶)爆發了裘甫起義。唐僖宗時期又爆發了黃巢起義。唐朝也在907年滅亡。
而在河隴歸地事件中收復的河西、隴右地區在唐懿宗、唐僖宗時期又再次被回鶻、党項(就是後來在宋朝時期建立西夏的党項族)等少數民族占據。從此,唐朝就徹底喪失了在河隴地區的統治,張議潮辛辛苦苦收復的河隴地區在河隴歸地事件(唐宣宗李忱去世)不久後就再次淪入少數民族之手。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本紀十八下——宣宗》:“三年春正月丙寅,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奏,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
  2. 《新唐書·本紀第八》:“三年二月,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蕭七關歸於有司。三月,詔待制官與刑法官、諫官次對。馬植罷。是春,隕霜殺桑。四月乙酉,周墀罷。御史大夫崔鉉為中書侍郎,兵部侍郎、判戶部事魏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癸巳,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張仲武卒,其子直方自稱留後。五月。武寧軍亂,逐其節度使李廓。十月辛巳,京師地震。是月,振武及天德、靈武、鹽夏二州地震。吐蕃以維州歸於有司。十一月己卯,封弟惕為彭王。十二月,吐蕃以扶州歸於有司。 四年正月庚辰,大赦。四月壬申,以雨霖,詔京師、關輔理囚,蠲度支、鹽鐵、戶部逋負。六月戊申,魏扶薨。戶部尚書、判度支崔龜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八月,幽州盧龍軍亂,逐其節度使張直方,衙將張允伸自稱留後。十月辛未,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令狐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一月,党項羌寇邠、寧。十二月,鳳翔節度使李安業、河東節度使李拭為招討党項使。
    五年三月,白敏中為司空,招討南山、平夏党項行營兵馬都統。四月,赦平夏党項羌。辛未,給得靈鹽夏三州、邠寧鄜坊等道三歲。六月,封子潤為鄂王。八月乙巳,赦南山党項羌。十月,沙州人張義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歸於有司。”
  3.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四九——唐紀六十五》:“冬,十月,己巳,以秦成防禦使李承勛為涇原節度使。承勛,光弼之孫也。先是,吐蕃酉長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來降,拜武衛將軍。承勛利其羊馬之富,誘之入鳳林關,居秦州之西。承勛與諸將謀執延心,誣雲謀叛,盡掠其財,徙其眾於荒遠。延心知之,因承勛軍宴,坐中謂承勛曰:“河、渭二州,土曠人稀,因以飢疫。唐人多內徙三川,吐蕃皆遠遁於疊宕之西,二千裡間,寂無人煙。延心欲入見天子,請盡帥部眾分徙內地,為唐百姓,使西邊永無揚塵之警,其功亦不愧於張義潮矣。”承勛欲自有其功,猶豫未許。延心復曰:“延心既入朝,落部內徙,但惜秦州無所復恃耳。”承勛與諸將相顧默然。明日,諸將言於承勛曰:“明公首開營田,置使府,擁萬兵,仰給度支,將士無戰守之勞,有耕市之利。若從延心之謀,則西陲無事,朝廷必罷使府,省戍兵,還以秦州隸鳳翔,吾屬無所復望矣。”承勛以為然,即奏延心為河、渭都游奕使,使統其眾居之。”
  4. 部分內容引用論文: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徐樂軍 《唐朝收復河湟始末探究》
  5.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四九——唐紀六十五》:”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6. 《舊唐書·本紀十八下——宣宗》:”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惜乎簡藉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
  7. 《新唐書·本紀第八》:”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8.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大中三年,婢婢屯兵河源,聞恐熱謀度河,急擊之,為恐熱所敗。婢婢統銳兵扼橋,亦不勝,焚橋而還。恐熱間出雞頂嶺關,馮硤為梁攻婢婢,至白土嶺,敗其將尚鐸羅榻藏,進戰氂牛硤。婢婢將燭盧鞏力欲負硤自固以困恐熱,大將磨離羆子不從,乃辭疾先歸。羆子急擊恐熱,一戰而死。婢婢糧盡,引眾趨甘州西境,以拓拔懷光居守,恐熱麾下多歸之。
    恐熱大略鄯、廓、瓜、肅、伊、西等州,所過捕戮,積屍狼藉,麾下內怨,皆欲圖之。乃揚聲將請唐兵五十萬共定其亂,保渭州,求冊為贊普,奉表歸唐。宣宗詔太僕卿陸耽持節慰勞,命涇原、靈武、鳳翔、邠寧、振武等兵迎援。恐熱既至,詔尚書左丞李景讓就問所欲。恐熱倨夸自大,且求河渭節度使,帝不許。還過鹹陽橋,咄嘆曰:“我舉大事,覬得濟此河與唐分境。”於是復趨落門川收散卒,將寇邊,會久雨糧絕,恐熱還奔廓州。
    於是鳳翔節度使李玭復清水;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復原州,取石門等六關,得人畜幾萬;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安樂州,詔為威州;邠寧節度使張欽緒復蕭關;鳳翔收秦州;山南西道節度使鄭涯得扶州。鳳翔兵與吐蕃戰隴州,斬首五百級。是歲,河、隴高年千餘見闕下,天子為御延喜樓,賜冠帶,皆爭解辮易服。因詔差賜四道兵,錄有勞者;三州七關地腴衍者,聽民墾藝,貸五歲賦;溫池委度支榷其鹽,以贍邊;四道兵能營田者為給牛種,戍者倍其資餉,再歲一代;商賈往來於邊者,關鎮毋何留;兵欲墾田,與民同。
    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隴上地;虜李軌,得涼州;破吐谷渾、高昌,開四鎮。玄宗繼收黃河積石、宛秀等軍,中國無斥候警者幾四十年。輪台、伊吾屯田,禾菽彌望。開遠門揭候署曰“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無萬里行也。乾元後,隴右、劍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皆失之。憲宗常覽天下圖,見河湟舊封,赫然思經略之,未暇也。至是群臣奏言:“王者建功立業,必有以光表於世者。今不勤一卒,血一刃,而河湟自歸,請上天子尊號。”帝曰:“憲宗嘗念河、湟,業未就而殂落。今當述祖宗之烈,其議上順、憲二廟諡號,夸顯後世。”又詔:“朕姑息民,其山外諸州,須後經營之。”
    沙州首領張義潮奉瓜、沙、伊、肅、甘等十一州地圖以獻。始,義潮陰結豪英歸唐,一日,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繕甲兵,耕且戰,悉復余州。以部校十輩皆操挺,內表其中,東北走天德城,防禦使李丕以聞。帝嘉其忠,命使者齎詔收慰,擢義潮沙州防禦使,俄號歸義軍,遂為節度使。其後河、渭州虜將尚延心以國破亡,亦獻款。秦州刺史高駢誘降延心及渾末部萬帳,遂收二州,拜延心武衛將軍。駢收鳳林關,以延心為河、渭等州都游弈使。
    鹹通二年,義潮奉涼州來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