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白求恩戰地手術室

河間白求恩戰地手術室

河間白求恩戰地手術室位於河間市臥佛堂鎮屯莊。該館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春,在晉察冀邊區工作的諾爾曼·白求恩大夫率東征醫療隊,衝破敵人的封鎖線,到達冀中抗日前線。當時,日本侵略軍在華北進行掃蕩,賀龍將軍率八路軍120師在冀中軍區的配合下,連續粉碎了日軍的五次圍攻,於1939年4月轉移到河間東北的齊會一帶。白求恩的戰地手術室就設在離主戰場僅有3公里的屯莊真武小廟裡。在齊會殲滅戰激戰的三天三夜中,白求恩在這間簡陋的戰地手術室里,為115名傷員做了手術,創造了火線治癒率85%的奇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間白求恩戰地手術室
  • 外文名:Bethune field operating room
  • 所在地河間市臥佛堂鎮屯莊
  • 地位: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性質:戰地手術室
  • 醫生:白求恩
白求恩手術室 真武廟,白求恩紀念館,其他信息,白求恩生平,白求恩在華期間事跡,

白求恩手術室 真武廟

只有一間房子大,牆上滿是年代久遠的壁畫。白求恩醫療隊將小廟四壁和頂部繃上白布,頂部中央掛上一盞汽燈,這裡就成了戰地手術室。小廟西牆放著兩張破舊的八仙桌,桌上鋪著一張土紅色橡膠皮,這就是白求恩的手術台。真武廟的西側是觀察室和消毒室,因為物質匱乏,繃帶都是洗了再用,用了再洗。白求恩在屯莊一住22天,還給許多村民治過病,幫過忙。正像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講到的,“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在紀念館的陳列室里,翔實的資料和實物成為白求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

白求恩紀念館

該館位於河間市區東北32公里的臥佛堂鎮屯莊村內。白求恩手術室(原名真武廟),1939年4月23日—4月26日,冀中平原“齊會殲滅戰”打響時,白求恩率領的醫療隊把戰地手術室就設在屯莊村真武廟裡。緊挨手術室(真武廟)西側的三間平房被用作醫療室,三間西廂房則成為消毒室。
解放後,河間縣委、縣政府將屯莊真武廟修建成白求恩戰地手術室紀念館,隸屬於縣文化館。撥專款在手術室東側新建五間展覽室。展出展示白求恩生平事跡的照片、繪畫100餘幅。並設專職幹部住館管理。該館1982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省委、省政府決定三級投資157.2萬元重修擴建,工程於2000年8月竣工,名稱也由白求恩手術室舊址易名為河間市白求恩手術室舊址紀念館。

其他信息

紀念館坐北朝南,院西為一水塘(白求恩治療傷員時,鄉親們曾在此洗繃帶)。門前為一寬敞的停車場,院內有手術室、醫療室、消毒室及展廳、職工宿舍等建築。北面為手術室,即真武廟,磚木結構,硬山頂,前出廈,透花正脊,銀錠垂脊,頂覆灰色筒瓦,檐下垂獸面瓦當,處處古色古香。
手術室西側為醫療室,是土坯木檁結構的平頂房,院內西廂房為消毒室,建築風格與醫療室相同,均系近代建築。院內東側為新建的展覽大廳,展廳外壁貼藍色壁磚,與青磚灰瓦的手術室及院中的白求恩漢白玉半身雕像交相輝映。
紀念館總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展室面積300平方米。展廳內布展工作已全部完工,展覽以歷史圖片、照片為主,結合近代革命文物,綜合運用沙盤、繪畫及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了白求恩大夫到中國以來尤其是在冀中區的生活、工作歷程,重點弘揚了白求恩大夫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線布置為環室一周,總長70米,共有展牌80塊,文物35件。

白求恩生平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
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出身於牧師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輪船侍者、伐木工、國小教員、記者。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曾在歐美一些國家觀摩、實習,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過上尉軍醫、外科主任。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33年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他的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他於1936年冬志願去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鬥爭。

白求恩在華期間事跡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8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軍區後方醫院建設為模範醫院,組織製作各種醫療器材,給醫務人員傳授知識,編寫醫療圖解手冊。倡議成立了牿外科醫院,舉辦醫務幹部實習周,加速訓練衛生幹部。組織戰地流動醫療隊出入火線救死扶傷。為減少傷員的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台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進行戰地救治,兩晝夜連續做71次手術。  1939年2月,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 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有一次,當某傷員急需輸血時,他主動獻血300毫升。他還倡議成立並參加了志願輸血隊。有些傷員分散在游擊區居民家裡,他和醫療隊冒著危險去為他們做手術。4個月裡,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為了適應戰爭環境,方便戰地救治,組成流動醫院,組織製作了藥馱子,可裝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和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藥品,被稱為“盧溝橋藥馱子”;製作了換藥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藥籃”。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提議開蘇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幹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範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還將自己的愛克斯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不幸感染破傷風病毒,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終年49歲。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民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輓詞,並於12月21日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縣軍城南關建立了白求恩墓。晉察冀軍區決定將軍區衛生學校和模範醫院分別命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52年,白求恩的靈柩遷入石家莊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