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人生禮儀

河津人生禮儀

生子稱“坐月”,嬰兒生下稱“落草”。舊日接生,由有經驗的婦女承擔,稱其“老娘”,嬰兒剪臍後讓媳婦吃一個雞蛋稱“定心蛋”。生子後,往門外樹穀草一把,生男者帶草根,置於門左;生女不帶根,置之右,讓外人別之男女。

坐月,走滿月,過百日,過周歲,過十二歲,婚嫁,過壽,喪葬,

坐月

生子當日或次日,往告親戚稱“報喜”。給報喜者贈紅包稱“報喜錢”。
產後未生奶,找一有奶婦餵奶叫“投奶”。
三日後,產婦食“展腰面”。
生育後,一月間門窗嚴密遮擋,無論春夏秋冬,是謂“坐月”。坐月間,並忌食鹹辣。
生子後鄰人好事者,將得子(尤其生男孩)男人扮牲口像,並掛大鈴,牽著滿街滿巷“遊街”,並不時體罰,質問其“羞不羞”,直至其精疲力竭。凡此種種稱“打喜”。

走滿月

孩子出生一月稱“滿月”。滿月當天,鄰居、親友前來慶賀稱“走滿月”。賀滿月時,給家門上插小三角紅旗數對,別菱形穀草,並書寫“弄璋之禧”(生男孩),或“弄瓦之禧”(生女孩)橫幅,同時給小兒贈兜袍、長命鎖之類。
滿月之日,娘家母親將嬰兒抱出院,遇見第一人謂“撞喜”。由此人即景生情,隨意起個名,如豬娃狗娃茅勺尿罐之類,即為“乳名”。名子越醜陋越低俗越好。

過百日

生子百日,要戴“長命鎖”。由祖母從百家中各收一枚銅錢串之,戴嬰兒脖上。

過周歲

子生周歲,外婆、姨姑等親戚前賀,均蒸“牛空(ku)巒(luan)”(缺口環形狀,麵塑,口形似蠍頭魚尾),並將其逐個在小孩脖上帶過。
周歲,讓小孩抓物,稱“試兒”,亦稱“試日卒”用以斷其未來前程職業。物如兵器、農具、文具等。
小孩夜間哭鬧厲害,則書“夜哭貼”(用黃表紙)張貼於門外。其口歌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念,一覺睡到大天亮”。或曰:“倒吊毛驢本姓周,讓兒夜哭不識羞。今個晚上要再哭,鋼刀斬你鬼驢頭”。

過十二歲

孩子十二歲,讓其穿紅背心,紅褲叉,系紅腰帶。女的則戴紅花,贈紅手帕。
慶賀之日食“長壽麵”,慶賀者從自己碗中挑幾根到孩子碗,以祈平安健康。奶奶還給孩子煮鮮蛋十二個,並塗上紅色,稱“紅喜蛋”。

婚嫁

傳統習俗環節煩多,今擇其要。
央媒人:請媒人至家,酒席相待,提親說事是一種方式;攜禮品(通常為五斤豬肉,稱“一吊子豬肉”)往媒人家說事為另一種方式。亦有二者兼用者。如今,即使在訂婚時並無媒人說合,往往還要走走形式,央一媒人說合有關事宜。這個角色往往不可或缺。
過彩禮:即所謂“轉柬”。男方設席招待媒人及有關人士,男女雙方交換柬貼,男方向女方交付全部彩禮。女方給男方回贈少許財禮,稱“回奉”或“回禮”。
娶親:由陰陽先生據男女生辰八字“看”好結婚日子(稱“看日子”),屆時便娶。
娶前一日晚,由樂人吹打迎回“神譜”。
當日,舊時用騎馬驕,後用腳踏車,今改用小轎車數輛迎娶。樂隊,舊時用嗩吶,今多用管樂。
娶親時,伴郎持“柬匣”,內裝女方離母錢,梳妝錢和上馬錢。迎親隊前,有“海擔”(一頭插蔥、一頭插花、由一孩童橫向擔著)。
至女方家,待新娘“了事”(打扮)畢,鼓樂伴奏新娘上妝,向父母行拜別禮,由同輩親人摻扶上轎(馬或車)。亦有由娘舅抱新娘上轎的。送女的車馬中專設一輛拉嫁妝。送女的隊伍中,有“壓驕”的(兒童擔任)一個;有伴娘一位,一般由兄嫂承擔;有同輩或次輩男女。亦有長輩(包括父母親甚至祖父母)送女的。
至男方家,新娘下轎(馬)時,由一人念“課貼”,說明下驕(馬)方向及所忌屬相。如犯忌,需扭頭轉臉迴避。新人由男方哥嫂端胭脂碗接引,過“馬鞍”,踩紅氈,入院。行進途中,並有一人端五穀碗不斷撒向新娘頭上,稱“撒五穀”。亦有新娘下轎後,一人點燃乾草(一般用谷桿),並繞著新娘表說“乾草歌”(吉利、祝願的話)。
新人入院後,即進行拜門(今稱“典禮”)。今禮,置祖宗像或畫像於牆上,並置一香案,由一司儀依程式進行典禮。主要項目為夫妻雙方三拜(拜天地、拜祖宗、互拜);宣讀結婚證書;換花等。舊禮有“拔花”一節。即將一朵花有意別在高處,讓新郎扛舉新娘,二人齊心協力拔下。今禮有《婚禮司儀歌》,即選有適宜於每項內容的時尚歌曲,遍說遍奏,饒有風趣,且多寓人生教育意義。
典禮後,入洞房。舊禮,新媳上坑後坐“煙囪角”處(為“喜神”所在位置)。
天晚鬧洞房。方式多樣,怪點多多,有二人“坐鞋船”,有“摸跳蚤”,有“卷氈”等。
次日,新娘叩拜族長。並有娘家長輩婦女前來看望,稱“回面”,稱“望”。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稱“回門”,當日返回。第十二日,新娘往停娘家稱“出十二”,七日後回家。
附婚嫁講究:
迎親隊伍至女方家後,新娘開始裝扮,如過早,人笑其“急嫁”。
鬧洞房時,“三天裡邊沒大小”,長幼都可參與。
娶妻前一晚,新郎一人睡洞房,稱“暖炕”。
女方迎娶前要找一婦女給“拔活抹”(汗毛的避稱),並付拔活抹錢。
男至女方吃“巧巧面”,淘氣者有意給碗內放大量鹽醋整之,一為逗樂,二為試其智力及應承能力。
“擔海”的吃宴(坐席)時,偷一雙筷子一個酒盅,意謂婚姻永久,快快生子。並給“海”內倒些酒水,意謂擔“福”(水、福同言)回去。
凡壓轎的,“擔海”的,送女的,看嫁妝的,放炮的,拉馬的(如今汽車司機)一應人等都得“封禮”。
結婚當日晚,男女新人對坐洞房門檻共吃“過轎面”,意謂從此進入一個新的人生路段。過轎面特長,二人分別從兩頭吃,直吃到嘴對嘴。
新婚之間,女方在婆家共待八日,在娘家共待七日,稱“八出七停,兩頭都興”。
往車上裝嫁時用篩子,意謂給娘家漏一點;到婆家卸轉嫁妝時用“布捋”,意謂把嫁家的陪嫁全部收下,別漏掉一點。

過壽

人逾六旬,子女為其祝壽,俗謂“過生日(過sha ren)”。屆時,子女獻“壽桃”,做“壽麵”,制新衣,並磕頭祝壽。早飯食“壽麵”,晚輩給老人挑麵條數條,稱“添壽”。中飯吃酒席,今有上生日蛋糕者。有文化家庭過壽,同事、友好或學生等送壽幛以頌其德,以祝長壽。
舊時六十壽日,子女始備“老衣”(壽衣),逢壽日潤月,備棺木。

喪葬

死者瞑目前,請人為其剃頭,子女為其洗腳,鄰人為其穿老衣(壽衣),並面覆“蓋臉紙”,有稱“小殮”。老衣用綢不用緞,因忌“斷子”。
繼而用麻繩綁其雙腳,扎其袖口,放“口含錢”於嘴內,以白布抬屍入棺,稱“入殮”或“成殮”。孝子並燒紙,稱“倒身紙”。棺蓋虛掩,一為遺體告別之意(稱“看”),一為復活之想。成殮時,讓死者手捏紙錢和“狗舌頭”(麵餅),意謂帶買路錢,並避狗咬。
成殮後,在門口懸“紙幡”,往親戚家“報喪”。
第三日合蓋釘棺,稱“封口”,或稱“釘板”。並化紙錢,曰“見閆王紙”。
停棺待喪一般為七日,稱“頭七”。期間,在長子家“設靈堂”,孝子日夜守候棺材前後(男跪棺前,女跪棺後),稱“守靈”。鄰人即親戚前來弔祭稱“吊”。
第四日孝子隨陰陽先生赴看墳穴,因手持穀草稱“掌草”。
發喪前一日晚,子女及直系親屬燒香化紙跪拜,祭奠死者,稱“降香”。降香有順序,依血緣近遠而先後。降香時的“磕頭”稱“拜禮”。靈前祭桌上置一香爐,院中另設一祭桌置一香爐,降香者上下來回“跑”。上下各行幾個“拜禮”,即一共行幾拜禮,有嚴格規定,依孝之輕重規範其多少。如死者系年長、輩大孝子眾多者,降香時間竟至持續到天明。今已刪繁就簡,集零為整,除持重幾個孝子外,其餘則共燒“一爐”了之。降香時伴之以嗩吶哀樂,人行樂起,降畢樂至。另有於降香前“外請”一環,即引領孝子隊伍至村之四角安神祭鬼,祈無作祟。
發喪之日稱“出殯”,俗稱“埋人”。當日上午,親朋來奠,稱“獻”。獻品有油食蒸食等。女兒婆家還要獻一隻全羊,懸置於院中獻桌。今除“獻”外,亦有個別家庭於巷中開追悼會者。
獻事完畢,鑼鼓至靈前敲打一曲,稱“沖靈”。沖靈結束,立即“起靈”前往墓地(出殯)。靈起,持孝者手持“孝棍”(用麻絲扎三根高梁桿而成),男前女後,迤邐成行,前往送葬。孝子頭“頂紙盆”至巷道。亦有男女孝子以繩挽靈車送往墓地者。有遠本家不持孝女人,送靈車至巷頭,稱“送殯”。送葬以前由一人手持紙幡“引路”,並撒“紙錢”以“買路”,並抱一公雞讓其叫喚,謂“叫魂”。
送靈柩的方式,舊日習慣用人抬,今改用靈車。
下葬前,由長子將“發罐”放入墓穴,並燃一油燈置其旁。
掩埋前,由一人從墓上四角“挑土”。從西南角所挑之土由長媳用孝衣撩上帶回稱“撩土”。
下葬、埋掩過程,鼓樂隨之奏哀。
返回至家門,孝子(長子)肩挑空桶擔進門。後頭戴草帽手持燃香前往村園四角及本家“謝土”。
所有送葬者入院門,均分發兩個餃子。俗謂食之能長命,能醫病。
埋葬當日晚,由長子“送湯”至墳前“琴台”上;第二日晚送至半路;第三至五日送村口。
葬後第二日早,所有孝子前往墓地燒化“紙紮”對聯,並插孝棍於墳堆上,稱“復喪”。
復喪禮畢,長子脫孝衣,戴草帽,擇新路返回。並脫孝衣戴草帽,以示振作精神,化悲為力,重持家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