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橋山福蔭寺

河橋山福蔭寺

河橋山福蔭寺,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古鎮社區。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歷數百年增建修葺。為會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橋山福蔭寺
  • 地理位置: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古鎮社區
  • 所處時代:明代
  • 保護級別:會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築概況,寺廟文物,保護措施,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河橋山福蔭寺始建於大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距今500餘年。歷數百年增建修葺,廟貌恢宏,法象莊嚴,神威遠播,福祉生民,遂為隴中名山。
大清同治年間,慘遭戰亂兵燹,廟宇損壞嚴重。
1920年12月16日,寧夏甘肅地區發生海原地震,致使福蔭寺夷為平地,廟宇蕩然無存。僅留鑄於清代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鐵鐘承載歷史見證。
1985年3月再次開建,2007年告竣。歷二十餘載建設,始成今貌。建築群落,次第排闥。樓閣亭台,妙造自然。花木掩映,曲徑通幽,遂為一方名勝。
後又在福蔭寺東側高地之上新建紫竹寺,2010年,浙江南海普陀山理航法師敬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遺墨巨匾,遂更名曰紫竹寺;

地理位置

河橋山福蔭寺位於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古鎮社區(河畔街道東500米處)。寺門西南側是紅園紀念館,寺北為河流、公路,公路西邊是當地的村莊和農田,寺以東為耕地。北枕白草塬,南望烽火台,河劉公路從寺北部穿過,祖厲河支流小河由南而來,向西注入祖厲河。

建築概況

逐年依次建成關帝殿、法王殿、聖母宮、龍王殿、三霄殿、獻殿、靈官閣、鐘樓、鼓樓、魁星閣、文昌宮、崇寧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等廟殿,雕樑畫棟,飛丹流彩,依山取勢,構思巧妙,儼然洞天福地。間以山門、河橋關、盛世橋、觀瀾閣、松月門、夕眺亭、樂樓、東照亭、和盛門、喜臨門、永祿橋、福壽亭等點綴布局,相映成趣。並有辦公、活動場所,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農夫鄉老,品茗弈棋,悠哉游哉,其樂融融;輔之蓄水池以補五臟,綠化帶連線脈絡。長廊撐起骨架,踏鋪貫通中樞。
河橋山各寺院占地約126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約3366平方米,累計投資總額860餘萬元。
正殿關帝聖君殿,為五開間五進單檐歇山頂建築,明間2.75米,次間2.65米,邊間1.25米,一進1.25米,二進1.3米,三進2.5米,四進1.3米,五進1.25米;

寺廟文物

寺內有大清嘉慶歲次丙子二十年六月造鐘一口,口徑70厘米,通高1米;
1925年,造四孔鐵罄一口,口徑30厘米,高24厘米,現存於寺內。

保護措施

1993年6月,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白銀市旅遊局定為市級旅遊景點。
2010年,甘肅省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2018年10月24日,會寧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會寧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廟圍牆外側底邊為基準,四周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歷史價值

該寺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對研究明清古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