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鹽業博物館

河東鹽業博物館

河東鹽業博物館位於運城市鹽湖區鹽池的北岸,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池神廟”。它也是我國惟一保存良好的鹽神廟。博物館坐北向南,總面積2.6萬平方米,依丘陵地勢高低錯落而建,其南門正對著浩渺的鹽池。站在池神廟高處俯瞰,碧波蕩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畫,湖水南岸的中條山一覽無遺,“千古中條一池雪”的詩景美不勝收。收藏有最有價值的兩件件文物:明代石刻《河東鹽池之圖》和元代皇帝鐵穆耳所樹的《新建池神廟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東鹽業博物館
  • 位於:運城市鹽湖區鹽池的北岸
  • 總面積:2.6萬平方米
  • 別稱:池神廟
池神廟介紹,博物館介紹,池神廟故事,池神廟現狀,

池神廟介紹

鹽是文明的尺度。河東大地能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有鹽。作家周宗奇在《守望潞鹽》一書里說,“世間食鹽種類有四:曰池鹽、海鹽、井鹽、岩鹽。何謂潞鹽?中國池鹽之一種,產于山西省運城市,即古之河東郡。運城古名鹽氏,漢時曾設司鹽都尉,故又稱司鹽城。元初改稱潞村,於是運城鹽池所產之鹽便稱作‘潞鹽’。潞鹽是人類最早取用的鹽種之一,其信史可遠溯於周代。有方家說:‘睽諸史冊,運城鹽池(所產之潞鹽)。可謂與我華夏民族同齡的古老而殊異的寶藏。’”河東鹽業博物館的價值也由此可見。
河東鹽業博物館外觀河東鹽業博物館外觀
河東鹽業博物館位於運城市鹽湖區鹽池的北岸,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池神廟”。它也是我國惟一保存良好的鹽神廟。

博物館介紹

池神廟坐北向南,總面積2.6萬平方米,依丘陵地勢高低錯落而建,其南門正對著浩渺的鹽池。站在池神廟高處俯瞰,碧波蕩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畫,湖水南岸的中條山一覽無遺,“千古中條一池雪”的詩景美不勝收。
據了解,池神廟當初最有價值的一件文物明代石刻《河東鹽池之圖》,是山西運城鹽池的一幅歷史圖畫,把明代運城鹽池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作了形象的記錄。據稱,有位英國人曾經出“天價”要求獲得一紙拓片而不得,其歷史、藝術價值可想而知。1970年,該石刻被存放到鹽湖區博物館收藏。
另一件是唐《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石碑,全文記頌河東鹽池在唐時由王朝主持整修並賜名祭神的盛況,現存放於舜帝陵。現在館內最珍貴的文物是中軸線上的那片碑林,當中以元代皇帝鐵穆耳所樹的《新建池神廟碑》最為有價值,碑文先說對廟修葺的情況,轉而記述對鹽池的經營管理。該碑分兩塊,分置東西兩處,體現了從此時開始,池神廟對鹽池東、西兩池的池神分別祭祀。
河東鹽業博物館主體河東鹽業博物館主體

池神廟故事

池神廟能成為河東鹽業博物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就是一部鹽業發展的歷史。在這裡,幾乎沒有刻意營造的展覽或者收藏的物品,但是如果你是鹽文化專家,那么你肯定會有“無字句處讀文章”的美妙感受,你就會發現這裡無處不是館藏,無處不是展覽。
時間上,池神廟始建於唐代大曆年間,距今有1220多年。1995年,鹽業博物館在此處建立,相當於嫁接來了1000多年以上的歷史。
而在地理上,河東鹽業博物館與運城鹽池緊密相溶,它所拓展的時空完全可以上至遠古,下至當今。
故事一:黃帝戰蚩尤
站在鹽業博物館的門口眺望,目光所到的遠處,就是黃帝戰蚩尤的故地。
黃帝戰蚩尤,為什麼而戰?鹽池。在鹽業博物館中,有多處彩繪的故事畫,按時間排列最早的就是黃帝戰蚩尤。
蚩尤是今天運城解州人,是九黎部落的酋長——今天鹽湖區所轄的中條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村裡的人都認可自己就是蚩尤的後代。鹽池當時屬九黎部落所有,因此,九黎部落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而且,中條山有銅礦,所以武器也先進。占據在河南那邊的黃帝想要鹽池,就帶著佩戴著木棒、石塊武器的部族殺過河東來,結果“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最後黃帝不得不和炎帝聯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風后、力牧兩人,內外夾攻,破了蚩尤的堅固堡壘,蚩尤被殺後,身體被分開棄於解州,解由此得名,不過當地人一直讀“亥”。
美國學者恩斯明格說,食鹽在人類歷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為了鹽曾經發生過戰爭;有些王朝因為得到鹽而得以獨立,另一些王朝因為得不到鹽而崩潰。甚至人類文化就是在產鹽地周圍發展起來的。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更是明確寫道:解縣附近有著名的解縣鹽池,成為中國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占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
黃帝的部落聯盟首領地位的得來,比較重要的一個動作就是把持住了運城鹽池。至於他發動的是正義、非正義之戰,討論起來難免複雜,但無疑,這故事顯示了運城鹽池的重要性。
故事二:舜帝詠南風
從南面進入池神廟,第一個所在就是歌薰樓遺址及舜帝彈琴處。歌薰樓得名源之舜帝的那首千古流傳的《南風歌》。南風歌唱什麼?鹽。
舜帝的建都之處在浦坂,也就是今天的解州以西的永濟,話說某一天傍晚,舜坐著牛車巡遊到鹽池邊視察,恰好眾民久盼的南風就在此時刮起來,本來在鹽池邊呆坐的百姓頓時活躍起來,高興地挎上柳條筐去採集鹽塊去了,這樣一幅典型的民樂圖讓舜帝受到感染,拿出五線琴彈唱:
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翻譯成白話就是:溫暖的南風你可來了,我的百姓就用不著發愁了;你來得正是時候啊,我的百姓可是要發財致富了。
刮南風為何就讓人高興呢?博物館中有文字解釋。舜帝那時,人們吃的鹽還都是鹽池水日照揮發後生成的自然鹽。陽光曝曬鹽池滷水必然產生水蒸氣。如果無風,水蒸氣就浮在池面上形成一個蒸汽隔離層,影響池水繼續受熱蒸發。再有,當風吹拂鹽灘時,還會促使水面波動;波動的水比靜止的水承受陽光曝曬的面積要大,這也會加快蒸發,促成鹽的結晶。
舜那時僅是憑經驗知道南風的重要性,科學道理還沒有掌握。但是這不影響他看著百姓樂業的舒暢心情。
這個故事既能體驗到鹽的重要性,也初步地解釋了上古時期治鹽的工藝。
故事三:包拯運城變鹽法
從舜帝彈琴處往北拾級而上至平台處,是巍峨壯美的海光樓。海光樓上的一副對聯值得一記:“常平乃關壯繆故里,轄其民也,理應忠心報國;解池本包孝肅舊制,治此鹽者,首當鐵面無私”。意思說的是誰要當運城的官,就得像關羽那樣忠心報國、包拯那樣鐵面無私。關羽是最早賣鹽出身就不講了,我們要說的是包拯。
北宋慶曆新政時期,也就是1048年左右,包拯曾主管鹽政,為了解決運城池鹽的滯銷和財政困頓難題,包拯來到運城改革鹽稅法令,把解鹽的生產與銷售歷來由官方壟斷的政策,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而且使用“鈔引法”。請注意,包拯弄的這個“鈔”就是中國歷史上發行的第一隻“股票”。眾所周知,包公斷案是好手,從這兒看得出,搞起經濟來也很擅長,而且頗具創造性及超前意識。“鈔引法”極大地便利了商販經營鹽業,解決了運城鹽業的積弊。史載,包拯在運城極得民心,他離任時,當地百姓萬人空巷相送。
這個故事說明,到北宋的時候,河東鹽業管理已經高度制度化了,而且之前政府已經專營了許久了。
故事四:池神廟是“拍”來的
最長的一個故事也談到池神廟的來歷。
唐代時候,河東鹽池首創了“墾畦澆曬”的產鹽新工藝,產量大增,之後,這裡的鹽稅收入曾長期占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1/8強,有時甚至是1/6,試想哪位皇帝老爺要坐江山敢不重視河東的鹽?據統計,前後有唐太宗、宋徽宗、清康熙等39任皇帝都來參拜過運城鹽池池神。李竹林老師說,有唐以來,歷代帝王到河東巡幸,都是先到鹽池祭池神,再到解州祭關公。
話說到了唐代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中條山一帶陰雨連綿,連月不開,鹽生產被破壞得一塌糊塗。鹽官不停地禱告上天,終於迎來了天放晴的一刻,隨後他們發現,被淹的鹽畦中出現了“紅鹽自生”奇事。現在的鹽工都知道,滷水和淡水結合操練,鹽在結晶過程中就帶有顏色,以紅色居多。所謂“紅鹽自生”就是天雨浸入鹽畦滷水中,影響結晶所致。這本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可在當時無法用科學原理解釋這種“奇聞異象”。當時一個名叫崔陲的鹽官,就把這種情況當作自古從來沒有過的現象,立即報告給主管戶部的韓滉大人,韓大人也就是畫出千古絕跡《五牛圖》的那位,他認為鹽田出了紅鹽是一種“祥瑞之兆”,隨即報告給唐代宗李豫,代宗派諫議大夫蔣鎮前往運城鹽湖實地察看,蔣某人回去復命,說生紅鹽屬實。本來對洪澇破壞鹽田生產擔心不已的皇帝轉而龍顏大悅,特下詔書,賜運城鹽湖為“寶應靈慶”池,欽定在鹽湖建廟,賜封池神為“靈慶公”。
在建廟的過程中,池神位於正中間自然不在話下,可鹽生產離不開風和太陽吧?於是,人們在池神殿旁西邊加上風神殿,東邊加上日神殿。隨後其他需要利用或者免災的雨神、泉神、土地爺、關老爺等都被請了進來。諸神入廟受供都得有地方,再加上娛神的戲台、紀念舜帝的琴台等等,從大臣拍皇帝馬屁起步,到皇帝不斷拍神靈的馬屁,這兒就逐漸形成了一處錯落有致的建築群。
歷朝歷代的君主都盼望鹽利能給國庫里增加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唐以後各代都對池神廟進行過擴建或修繕,皇家朝拜的香火一直旺盛。可惜的是明朝發生一場大地震,池神廟嚴重受損,不過嘉靖14年由得以重建,之後增加建築、修葺的活動還在繼續,池神、風神、日神三大殿基本保持元代建築風格,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都在這裡有體現。

池神廟現狀

近代以來,隨著其他地方井鹽、海鹽、礦鹽等多品種鹽的開發發展,國家對運城池鹽的依賴程度日漸減少,池神廟的維護被忽視——由此可見人們敬神的功利目的,連皇帝也不能免俗。特別是連年戰火的破壞,到建國前,池神廟成了一處牆倒屋塌、草沒人膝的破敗院落。廟中有重要價值的文物隨之被異地保存。
1995年,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呼籲聲中,國家撥出15萬元專項資金對池神廟進行保護修復,河東鹽業博物館也在當年成立。之後的10年中,為了保護這座銘刻華夏文明史尤其是鹽業發展的“祖廟”,南風集團前後斥資400餘萬元對池神廟大規模修復,到2005年,主要建築基本恢復原貌。
在鹽業博物館中,池神廟的西廂殿被專門開闢成河東鹽業發展史的展覽室,其用圖片、文字、實物,把華夏民族5000餘年的鹽史和運城鹽業生產發展的過程高度概括而又形象介紹,與池神廟帶有深刻歷史印痕的建築物相呼應,這裡成為一處了解根祖文化、揭示人類文明的教育基地。
但是,不能不說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河東鹽業博物館還是一座以建築為主體甚至可以說是惟一主體的博物館,其他的內容如館藏、展覽基本沒有。
2001年以後,南風集團將鹽池鹽池開發為“中國死海”旅遊項目,河東鹽業博物館和死海以及中條山鳳凰谷成為一個整體經營。2005年以來,運城市大力發展旅遊“一卡通”,鹽業博物館成為景點之一,市旅遊部門每出售一張50元的“一卡通”,鹽業博物館可以得到5角的分成。
博物館年旅客流量為5萬人,大部分為到中國死海的旅遊團隊捎帶來看一下,在黃金周死海人滿為患的時候,這裡就成為一個分流點,接待散客數量有限,門票為每人次1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