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素負盛名。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臨夏,古稱河州,故取名“河州磚雕”。河州磚雕有捏活,刻活之分。捏活是先把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製成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鳥蟲等圖案,然後入窯焙燒成磚。“刻活”是在青磚上用刀刻製成各種浮雕圖案。臨夏民間住房、寺廟、觀庵上,到處都可看到磚雕藝術。在建築物的山牆影壁、甬道洞門,因物設圖,巧施雕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州磚雕
  • 地址:甘肅、青海、寧夏一帶
  • 產生年代:北宋
  • 性質: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磚雕裝飾工藝
綜述,溯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解放初期,現代社會,工藝標準,藝術特色,作用,製作工藝,技法,傳承意義,

綜述

河州磚雕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磚雕裝飾工藝。 因甘肅臨夏(舊稱河州)回族穆斯林擅長此項工藝,故稱河州
磚雕。河州磚雕歷史籮源遠流長,明代已漸趨成熟,至清末而完善,具獨特藝術風格。磚雕工藝多以青磚為料,主要用於伊斯蘭清真寺、拱北及民用建築影壁、照壁、門樓、卷門、墀頭和飾脊、山花等裝飾。因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在造型藝術上禁止刻制人物與動物形象,故題材多表現為以花卉、草木,如牡丹、松柏、荷花、葡萄、石榴等植物為主的圖案,以及阿拉伯文字圖案。穆斯林在藝術實踐中,把中國古代山水花鳥畫的藝術傳統與臨夏地區優美的自然風貌、人民的審美情趣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在技法上以精巧細膩見長,以圓雕半圓雕突出主題,以浮雕相襯,運用各種刀法並吸收中國畫的“皴”法技巧。明清時建築的臨夏大拱北、清真北寺內的《泰山日出圖》、《碧波荷花圖》、《五松圖》與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東公館”(即軍閥私邸)內的磚雕,立意新穎,構圖嚴謹,造型生動,雕功精湛。其題材之廣泛、裝飾領域之廣闊、吸收國畫藝術技巧程度之高,均蔚為大觀,深受藝術界的讚賞。河州磚雕可分為兩種工藝:(1)捏制。是用粘土泥巴以手捏成或用模具製成各種花鳥蟲魚的造型,後入窯焙燒成磚,然後裝飾於古典建築的屋脊飛檐上。(2)刻制。即在青方磚上用刻刀雕鏤
成各種浮雕圖案和畫幅,然後塊塊對接,拼成畫屏。其工藝製作過程要經燒制、打磨、格方、落樣、雕刻、安裝6道工序。所用工具主要有鑹、平刀、斜刀3種。明清以來,這種雕刻藝術除了套用於臨夏地區清真寺及拱北建築外,並廣泛流傳於青海、甘肅等地藏、漢各族的寺觀廟宇、官廨和私邸的建築裝飾中。20世紀80年代,水泥鋼筋建築普遍後,又出現了仿磚雕水泥雕塑圖案。如臨夏老王寺的阿拉伯文“贊聖詞”、南關大寺的“御賜連根古寺圖”以及老華寺、大西關寺、前河沿清真寺、華寺拱北等建築中的各種《古蘭經》節文圖案、花卉等,均用水泥捏刻砌制而成。清代,回族中有磚雕世家,如綻成元、周普聲等技藝精湛,世代相傳,遠近聞名。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近代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更加完美。在臨夏市的一些建築物上,豐富多彩的磚雕幾乎到處可見了,而紅園和座落在市區八坊東南面的東公館是河州磚雕藝術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顯示了河州磚雕藝術的獨特風彩和精湛技藝。

溯源

河州磚雕是臨夏縣一種傳統的建築裝飾雕刻。該縣境內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進義校尉王吉磚室墓中的磚雕飾物,是以土窯青磚為材料,據此可以判斷河州磚雕實源於秦漢,是當時民間木雕技藝的延伸。

宋元明清

據考古發掘,在宋代,河州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明時代,精美的磚雕已廣泛使用於各種建築之中。 明、清兩代是河州磚雕的興盛時期,建於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堪稱河州現有磚雕的精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雲漠漠之中,納雲吐霧,夾帶雷聲,有大雨驟至之感。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民國時期

到了民國年間,河州磚雕藝人輩出,其中,以回族老藝人綻成元、周聲普最為有名,集河州磚雕之大成的東公館磚雕是綻成元的藝術結晶,臨夏紅園一字亭南側壁上的"泰山日出圖"則是周聲普的得力佳作。而榆巴巴拱北、大拱北、紅園廣場等一些新建的大型磚雕作品則展示出河州新一代磚雕藝人的精湛技藝。

解放初期

解放初期,河州磚雕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作品,其中紅園、大拱北等地最為集中。紅園一字亭南側照壁上的 《泰山日出圖》 ,採用傳統國畫技法,畫中兩峰巍峨對峙,中間石徑奇險,更有寶塔聳立,使觀者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北側照壁上的一幀《石榴雙喜圖》更是玲瓏別致,惹人喜愛,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纍纍,一雙喜鵲似已飽嘗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舉起一隻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殘汁。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叫絕。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現代社會

如今河州磚雕進入了全盛的時期。磚雕藝術人才輩出,磚雕作品在新建的寺院和富足人家的門庭影壁上,同時還出現了水泥雕等新形式。

工藝標準

經臨夏州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專家的評審,河州磚雕正式發布為省地方標準。它也是繼雕刻葫蘆保全腰刀、臨夏反季節牡丹等特色地方標準制定後,出台的又一項臨夏傳統工藝標準。這項標準的實施將為保護地方傳統工藝,提升民族品牌的競爭力發揮更大作用。
河州磚雕歷史悠久,是臨夏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州磚雕吸收了繪畫、木雕等藝術之特長,採用浮雕透雕高浮雕平雕、鏤空雕等技法,以切、勾、削、鑿、剔等多種手法,將磚雕琢而成用來裝飾磚砌牆壁和陳設的工藝作品。

藝術特色

河州磚雕近千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經久不衰,近代又吸收了繪畫、木刻諸長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它廣泛套用於寺廟、園林和民居建築中,裝飾部位有影壁障壁門樓券門墀頭牆垣、脊飾和山花等處。磚雕體裁廣泛,多以美好祝願為內容,有蒼松、翠柏、梅蘭竹菊、奇草艷花;有松鶴、喜鵲、百鳥、松鼠、柏鹿;更多的是仿木斗拱、雀替、檁椽以及卷草、花紋圖案等。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的氣魄雄偉,有的素雅大方,畫中有意,寓意很深。

作用

磚雕成品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於天井、山牆、影壁、廊心壁、丹 墀、台階、下檻、墀頭、須彌座、屋脊等處,雕刻題材可分自然景物、社會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等幾類。在發展過程中,河州磚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藝術的手法,同時注意將傳統國畫、書法、印章、詩文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磚雕手法融會貫通起來,形成多元性的藝術特徵,既保留著特有材料所呈現的質樸和簡約,又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徵。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如今在臨夏,還可以看到許多磚雕珍品。較早的有臨夏市清真大寺八坊華清寺的影壁上,保存著的一幅明代磚雕作品《黑龍三觀圖》 。此外,坐落在臨夏市八坊三道橋東的東公館,是河州磚雕的薈萃之地。在這座官邸庭院的照壁、廊檐、柱頭等部位,裝飾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上百幅,其中獨立成畫的作品有《葡萄圖》、《牡丹圖》、《荷花圖》、《楓葉秋菊圖》、《芭蕉圖》、《竹月圖》、《松月圖》等10多幅,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心天庭正面影壁上的《江山圖》,又名《山村小景》,由24塊厚7厘米、寬25厘米的磚組成,共長2.8米,高2米,整個畫面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難得的磚雕巨幅力作。

製作工藝

河州磚雕從製作工藝上講,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謂捏活,先是把精心調和、配製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種造型,而後入窯焙燒而成。這種作品大多獨立成形,如麒麟等,多用於屋脊之上,俗稱"脊獸"。所謂刻活,即在精選燒好的青磚上用刻刀刻製成各種圖案,其工藝要比捏活複雜得多,一個圖案往往由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青磚拼接在一起,刻雕在土窯綿磚上用刀雕刻,建築物中的牆飾、台階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藝包括打磨、構圖、雕刻、細磨、過水、編號、拼接安裝、修飾等八道程式,製作工具有摺尺、鋸子、刨子、鏟、鏨、刻刀等,其中鏟、鏨和刻刀又隨工藝要求分輕重、大小、長短、刃口寬窄薄厚數種。

技法

河州磚雕,在技法上採用雕刻和鏤空相結合的手法,或圓雕或半圓雕,使其躍出畫面,層次分明,立體感
強。而次要部位和襯景,則用浮雕方式處理。在構思上,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式透雕等種類。這是河州磚雕藝術的精華之所在,一幅磚雕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重重疊疊,里呼外應,渾然一體,有極強的立體感。高明的構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再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叫絕。河州磚雕的主要傳承人有周敬德、綻學仁等。
在臨夏,磚雕作品作為一種建築材料,大都鑲嵌在磚木結構建築物的側牆中央或山牆正面牆頭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有個別的高築於屋脊之上,是專門用來裝飾磚砌牆壁的手工藝術品。河州磚雕既有獨立的觀賞價值,又與整體建築渾然一體,以景托情,幽雅飄逸,具有強烈的生活趣味,以及極強的想像力和表現力。

傳承意義

現在河州磚雕以富麗堂皇的居多,清幽樸素的少,雖然有些磚雕已從浮雕式進入了鏤空式,里外有三層裝飾之多,但已缺少了過去那種線條簡略、風姿搖曳的情趣。河州磚雕,作為一種歷史的民間工藝,始終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寄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著各族勞動人民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理想、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同時也顯示著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藝術技巧。
現在傳統的磚雕工藝已失去了,許多從業人員缺乏傳統的磚雕技術和基本的藝術素養,磚雕技藝存在著嚴重的"斷代"現象,而分段製作的現代流水線生產方式也將導致磚雕作品風格的不統一,缺乏個性的表現和生動的氣韻。在此狀況下,有必要採取具體措施,對河州磚雕的傳統技藝進行搶救、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