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月弦戲

河州小唱,又稱臨夏小唱,是臨夏僅有的一種地方戲曲藝術,流傳於以臨夏市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是我國優秀戲曲文化中的璀璨瑰寶。河州小唱在臨夏歷史悠久,現己無年代考證,最初的月弦為坐地曲藝表現形式。後經一代代藝人們發展。逐步轉變為戲曲表現形式,目前,河州小唱中還存在小部分說唱曲藝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州月弦戲
  • 地理標誌:甘肅省臨夏市及周邊地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河州小唱,又稱臨夏小唱,是臨夏獨有的民間戲曲。由民間藝人表演,用道白、唱腔抒情敘事,用弦樂、打擊樂等樂器伴奏,是舞台上進行唱念做打的一種綜合時空藝術。它包含了民間音樂、美術、民俗、宗教等豐富的內容。在舊時分向市井,在大多數民眾處於文盲的社會裡擔當著傳播中華歷史文化、教化眾人的重要角色,它曾給當時的民眾,無論鄉間和城市的人民帶來過無窮的精神享受。
對於河州小唱的淵源,老藝人一般都認為是從陝西傳入臨夏的,由於大多曲牌是?>眉戶調,很多曲牌名也和陝西眉戶相同,所以又稱河月眉戶。經過世代藝人長期的藝人實踐,又廣泛地吸取了本地民間小調、河州平弦,蘭州鼓子曲牌曲牌演唱語言又是臨夏繁衍,逐漸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和觀念,河州小唱日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獨特地方戲曲藝術。
河州小唱同其他曲牌體戲曲一樣,前動是曲藝形式,到目前為止,河州小唱仍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存在,尚有《伯牙撫琴》、《狀元祭塔》等曲目流傳演唱,但已基本完成了由曲藝向戲曲的轉換。
河州小唱為曲牌連套體,所謂曲牌聯套體,是一種以“曲牌”為基本結構單位而加以聯接的唱腔體系。“曲牌”一詞,本源於“舊曲添新詞”的創作活動。當一些曲詞經過長期的磨打篩選,它們相當穩固、定型,於是人們不斷將新的唱詞填入其中,使之成為一段新的唱腔,這就是“曲牌”。河州小唱的主要曲牌來源有眉戶曲牌、河州地方小曲小調、河州平弦、蘭州鼓子等。如【五更】、【西京】等來源於眉戶,但也與地方方言,與唱腔風格相融合,成為與之風格不同的曲調,如【一二月】的調就是本自眉戶的【歡音崗調】,但從曲調上看已發生了變化,而【燒香調】、【茉莉花】等來源於臨夏地方小曲小調。
經過不知多少年多少代的傳承列,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州小唱又發展到一個新的輝煌時期,出現了方正清、雷平安、趙森等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演出盛況空前,由於演出劇組人員少,費用低,便於田間地頭,人家茶社演出,其熱鬧場面不亞於秦腔戲,這些演出活動同節慶、農家、廟會等民俗活動緊密相關,千百年來,流傳不息,傳承至今。
如有出入,請按歷史文獻進行修改。謝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