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傑作。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曲江圩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之稱,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和規劃思想的體現。是一座體現明代傳統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坑土樓群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曲江圩河坑自然村
  • 開放時間:07:00-19:00
  • 門票價格:50元
  • 著名景點: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
  • 分類:民居建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省漳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發展歷史,地理特徵,建築布局,所獲榮譽,土樓建築,樓內環境,土樓特點,建築風格,技藝,主要景點,旅遊信息,門票信息,交通信息,

發展歷史

開基祖張仕良因河坑四面青山環抱,地面平坦而肥沃,遂從石橋村遷此居住。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其子張六益於明朝嘉靖年間(1549-1553年)動工興建最早的土樓——朝水樓,隨著人口逐漸增多,張氏後輩又相繼建起了永盛樓、永榮樓、繩慶樓、永貴樓、陽照樓、南薰樓、裕昌樓、春貴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13座土樓。
從朝水樓到永慶樓的落成,建造時間足足跨越了423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之稱。
1998年11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 世紀70年代以前,土樓的維護、檢漏,疏通四周排水、排污溝主要依靠樓內居民自發地維修保護。
70年代以後,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樓內居民積極參與的保護管理機制。
2000年,成立了河坑文物保護管理小組,實行樓長責任制以加強土樓管理。
2006年,南靖縣人民政府委託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制定了河坑土樓群保護規劃。2007年上半年,河坑土樓群順利完成“三線”下地、拆遷土樓周邊不協調建築物等一系列整治。
由15座不同造型的土樓組成。這些土樓氣勢恢宏,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兩岸的狹小地帶,是南靖縣境內土樓建築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居高俯視,偌大土樓群星羅棋布於青山秀水之間,給田野平添了一道壯麗的景色。
樓群中最早的土樓是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至天啟三年(1617年—1623年)的朝水樓;最有特色的是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99—1702年)的方形繩慶樓。
樓內祖堂上懸掛著清制的“德式鄉閭”牌匾,堂內有木雕“獅子夯梁”,牆壁有梅、蘭等花草圖案彩繪。

地理特徵

河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的南靖縣,南靖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西北部,九龍江西溪上游,東鄰華安縣、漳州市薌城區,西連永定縣,北與龍巖市漳平市接壤,南與平和縣毗鄰,東南依龍海市。
南靖縣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C~21.1°C,年平均降水量1580~188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21天。
全境土地面積1961.58平方公里,居全市第三位,轄區11個鎮,總人口3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2萬人,占85.63%。

建築布局

河坑土樓群以“法天象地”作為規劃布局理念,14座方圓土樓一次規劃分批建設,單體土樓採用夯土牆與穿斗式架構共同承重的方法建成兩層以上封閉式圍合型民居建築。樓群坐落於不足1平方公里的山地溪畔間,是福建土樓中最密集的土樓群。
永慶樓永慶樓
河坑土樓群從建成至今,除了正常檢修外,14座土樓牆體、結構、內外空間一直維持原狀,沒有任何改變。

所獲榮譽

2007年8月,河坑土樓群作為我國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中申報點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目錄。2008年1月上旬,河坑村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土樓建築

樓內環境

樓群中最早的土樓是朝水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這座土樓樓高3層11.3米,樓底牆厚1.66米,令人稱奇的是無石砌地基,僅在牆體外嵌砌1米多高的鵝卵石。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該樓現仍有8戶48人在此居住。站在獅子地凍山頂,可以從三個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三個土樓群共有27座。
在右前方的一片開闊地與山坡連線處,座落著7座土樓,就是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春貴樓、繩慶樓、南動樓、永榮樓。
在左前方,兩條小河流在山腳下交匯,形成了河坑村風水結晶“丁”字水,沿著“丁”字的小河流兩岸,分布著6座方形大土樓,3座圓形大土樓。
在左後方,在曲江自然村里,有慶南樓、慶裕樓等11座土樓。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在這青竹綠樹掩映下,不足一華里的狹小地帶的河坑村,16座土樓猶如莊嚴的宏大城堡,使山清水秀的鄉野平添了一道壯麗的景色,走進村落,每座土樓都是河卵石砌基礎,深層泥土春成的牆體,三四層高,刀削般峭立高聳。上古人的建築技術。
這些土樓都是封閉式的,底層只有一個大門,門樓皆是石板材半圓拱頂,大門栓無一不是6寸見方一丈來長的硬木直插牆內,沒有2人無法伸縮開啟樓門。
二、三樓外牆台有開窗均勻分布,錯落有致。土樓中間是個天井,周圍平均分割成若干格子,每格4米寬,3米多深,就是房間,大的土樓,如東升樓、春貴樓、裕昌樓每層有36個房間,可以住100多人,圓樓的房間呈現斧頭現狀,站在天井張望,酷似一隻高大的木桶,頗有坐井觀天之感。住在土樓,方知土樓文化歷史悠久,而土樓是一種地方文化積澱的一種體現。土樓中人群居一樓,生活和和美美,親密無間。
經歷幾代幾十代人的土樓,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土樓人勤勞樸實,像螞蟻一樣孜孜不倦;土樓人熱愛生活,像蜜蜂一樣建造家園。土樓人熱情好客,爽朗無私。
正如人們所說,喧鬧是土樓的的特色,歡樂是土樓基調,團結是土樓的精神。

土樓特點

土樓的特點是建造工期長,一般要花兩三年時間才能完工,較大者甚至要積數十年、幾代工匠的辛勞。所用木材須300~500立方米。因土牆下厚上窄,堅實牢固,“三防”(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還能防火(三環土牆便是3道封火牆),特別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嘆服,幾乎所有土樓都曾經受過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驗,皆安然無恙。好的土樓即使經歷地震也僅在樓與樓之間裂一條裂縫,由於圓樓牆結構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時略向內斜,呈梯形狀,向心力強。70多年來竟神奇地自然彌合,現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寬的裂縫。土樓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結構極為規範,房間的規格大小一致。大多數土樓均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樓內均有天井,可儲半年以上糧食,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易於防盜和防匪(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由於牆壁較高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熱納涼,優點甚多。客家人建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十分潔淨。土樓的興建,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表現。迷信說法,認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處有“凹煞”。建方樓時,他們以為其某個角會碰上“煞氣”,就在樓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以避邪,或在樓角釘上繪有八卦、寫上字元的木板,用以“制煞”。圓樓無角,據說“煞氣”能滑走,所以為避“煞”,清代以後的土樓多為圓樓。總的看來,建土樓講求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建築風格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大多數土樓的命名也寓意雋永、意味深長。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築成高大的樓堡,化平凡為神奇,又體現了客家人征服自然過程中匠心獨運的創造。20世紀60年代後,傳統的土樓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閩西和閩南保存有數百座形態各異的土樓,其中永定縣和南靖縣的數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樓。在永定,土樓麇集於湖坑、古竹等少數鄉鎮,僅湖坑鄉就有54座;在南靖則以書洋、梅林等鄉為多。絕大多數土樓保留完好並依然住人。與一般民居錯雜共存,使龐然土樓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的建築風格很有考究,圓形樓和方形樓建築結構均是封閉式的,只有1個大門可以進出。大門板以十幾公分厚的硬木板製造,有的外釘鐵皮,里裝雙根雙向粗門栓,極其牢固。有些還在門頂設水港,遇火攻時可向下放水滅火,具有明顯的堡壘式防禦功能。大門廳是樓內居民聚會或休閒場所,有的也作米碓或梯間。一層、二層至三層對外不開窗門,有的僅在三層至四層開扇小窗門,內寬外窄。二至三、四、五層門窗都開向樓內中心天井。樓內天井寬闊,設有水井。中心天井有的還建有三間一堂式學堂、祖堂,也有在底層灶間對面建畜間。樓內二層以上都是杉木板敞迴廊。在樓四角或左右或大門廳設有四部或二部、一部的公梯。圓樓的房間從一層至頂層均是同樣大小,同一形式、整齊劃一的曲邊梯形的“斧頭間”。方樓的房間不嚴格限制面積,可大可小,圓樓屋頂平緩,出檐2米以上。無論圓樓或方樓的外周牆一般厚度1米以上,或1.5米、2米。大門多以花崗石砌築,或圓拱頂或方拱頂、高大堅固。有不少樓在頂層外周四角出挑建有1到4個瞭望台,或在樓大門前牆頂層出挑建與前牆一般長的眺坪,四周設槍眼。古老土樓建造均選址在今依山傍水的坡地或溪畔山谷之中,或在山、水、田、屋相和諧的地理環境之間。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技藝

按照宋代《營造法式》之標準技術,夯土牆的高與厚之比為三比一至四比一,即牆高十公尺牆厚二點五至三公尺多。而南靖縣土樓牆高與厚之比大致為六比一至七比一,四層土樓底牆厚一般1.5米 ,五層高土樓15--20米,牆厚約1.5到2米。奧妙就在土的配方與夯築技術。南靖古土樓用的是極其粘韌的生土,無腐植質的淨紅壤土,再配以細河沙或田底層泥,經反覆翻鋤之後,上堆讓其發酵成為熟土,牆中放竹片或小竹子,為牆骨起拉力作用,然後才用以夯牆。土的選配發酵及其乾濕度的掌握,其技術具有極強的經驗性。最堪稱道是乾夯三合土牆。這種三合土牆以石灰、細沙、黃土各等量拌勻,再摻入紅糖水、糯米飯湯,攬和成乾濕適中,製版不軟塌的凝固狀,以牆模版築成三合土牆。這種牆異常堅固,永久不變,勝於低號水泥,在水中浸泡不壞。土樓的圓造型有許多優點。它比同樣周長的方型土樓的面積要多1.27倍。照傳統的風水地理學說,造房要避“煞氣”(即邪惡之氣),圓樓無角,是不張當“煞氣”的。而且它還有安全。冬暖夏涼、隔音防潮防震等諸多特性。據有關史料考證,這種獨特建築和聚族而居之俗,其根源可追溯到古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在西安斗坡遺址,可見到四、五千年前中華先民創造並已相當成熟了的圓寨(或方型)集體住宅的風俗
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
藍麗娜土樓油畫《悠然見南山》藍麗娜土樓油畫《悠然見南山》

主要景點

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之稱。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成人50元沒票,小孩免票,教師和學生持證打5折。

交通信息

距離書洋鎮塔下村5公里,從塔下村搭摩的1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