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許縣玉皇廟鎮長河窪村

河南省通許縣玉皇廟鎮長河窪村

長河窪行政村位於通許縣城南22.5公里,北臨渦河故道,東臨大廣高速,村南、西與扶溝縣江村鎮的坡孫、徐莊兩個自然村相鄰。

河南省通許縣玉皇廟鎮長河窪行政村位於通許縣城南22.5公里,北臨渦河故道,東臨大廣高速,村南、西與扶溝縣江村鎮的坡孫、徐莊兩個自然村相鄰。
全村共4個村民小組,320戶,1500口人,2800畝耕地,該村土地肥沃,排灌方便,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不斷引進科學種田技術,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地理資源,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養殖、種植等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純樸勤勞的村民在上級的領導下,正努力把該村建設成綠樹成蔭、風景優美、富饒文明的小康村。
相傳,三百多年前,先祖王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入此地,與當地一戶姓黨的相伴為鄰,從此以後兩姓人真誠合作、和睦相處、男耕女織,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共建美好家園。隨著時局的變遷,人口的增多,後經兩姓家族協商,常和村的村名應運而生,意即表達了兩姓的人們和睦相處,和樂交往,共創美好家園。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本要安心生產生活的村民,卻一次次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人們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外地避難逃生,幾年後又有于氏家族來此居住,共同生活,人們為了安居樂業,長久居住,在村莊的周圍築起三道寨牆以防範土匪、流賊、潰軍、官府等的侵擾,由此改村名常和村為長興寨。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滔滔黃河水淹沒了中原大地,昔日的長興寨一片汪洋,人們四處逃生,流亡在外。黃水過後大部分村民返鄉,可是以前的村莊蕩然無存,原村址之南,被黃水盪開一條深窪的河溝,村民為讓後人銘記蔣介石在中原犯下的滔天罪行,就把長興寨改名為長河窪。
1948年春,紅色政權在長河窪村正式成立,建立了村農協會,在工作隊和農協會的領導下,民兵組織成立。勞苦大眾幹勁高昂,處在當家做主人的喜悅之中。1951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建立聯村村級證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種者有所獲,生產力得到發展,村民生活有了保障,吃糠咽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1958年“左傾”共產風衝擊了長河窪村,實行大躍進“,大夥一哄而起,全村人建起一個食堂,全村統一開會、統一幹活、統一吃飯,把人們統一在地頭之間,極大地摧殘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受到阻礙,生產上指揮不當,欺上瞞下,浮誇風盛行。很多農作物遺在田地里,民眾生活極其困難,只能吃草根樹皮,吃不飽穿不暖,餓死人的現象不斷發生。
1963年洪澇災害極其嚴重,地里的莊稼幾乎絕收,很多農民除外逃荒。1964年至1965年的”四清“運動,使部分幹部遭受迫害,受到不白之冤。1966年至1976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使農業生產再度下滑,農業生產停滯不前。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動亂。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使農村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長河窪村實行了以農戶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小麥、棉花等農作物連年豐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
之後,村支部帶領全村社員制定了發展計畫,大力發展農業,發展多種經營,並組織人員到外地學習經驗,村里辦企業,家裡辦工廠,大力發展養殖業,民眾的經濟收入大增。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現在全村有機井50多眼,引水溝東西南北貫穿,使全村的3000多畝耕地橋路交錯。秋收夏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剩餘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為該村經濟創收增加了活力,使村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近幾年,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大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樓房,村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該村有衛生室數家,方便了民眾就醫,保障了民眾的身體健康。
長河窪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早在1948年,村民集資修建了三間校舍,在村中間辦起了第一所國小教育複試班,該村王步雲任教師,吸引了全村數十名學生接受教育。
1949年全國解放後,學校規模擴大,教師增加,吸引周邊村莊學生紛紛到此就學,國小教育搞得轟轟烈烈,教學工作受到廣大社員的好評。
1971年,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多方籌措資金10餘萬元,在村東北角重建了占地10餘畝的長河窪國小,改善了教學環境。1990年,經過村支部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用兩年時間,重新建起了圖書室、儀器室、教師住室、體育室等,全校面貌煥然一新,達到了上級要求的”一無四有“和”六配套“標準。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發展,長河窪國小被通許縣教育局評為”花園式學校“,校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教師學歷達標率100%,被通許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集資辦校先進單位“,予以立碑表彰。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該村升入大學的學生有數十名,目前博士生、碩士生、建築師等中高級人才遍及祖國大江南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