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廳

河南省科技廳成立了小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花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耐火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盾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物疫苗與診斷試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六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旨在探索建立促進產學研結合共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新機制,集成產學研資源,共同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科技廳
  • 地點:河南省
  • 類別:組織機構
  • 相關:小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機構職能,領導介紹,主要職責,內設結構,發展規劃,戰略目標,戰略部署,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機構職能

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是主管全省科技工作的省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職能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提出全省科技發展戰略的建議;牽頭擬訂激勵自主創新 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
(二)牽頭擬訂全省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定全省科技發展的戰略布局和優先發展領域;負責《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三)提出全省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和重大措施建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工作;審核科研機構的組建和調整,最佳化科研機構布局。
(四) 組織制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管理科技投入,並提出科技資源合理配置的重 大政策和措施建議,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
(五) 制定推動全省套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究等方面的 政策措施;組織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負責全省科技計畫的制定與組織實施。
(六) 負責全省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促進和推動全省高新技 術發展及產業化工作;指導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牽頭擬訂促進高新技術出口的相關政策、措施。
(七) 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省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政策;指導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組織相關重大科技成果套用示範。
(八) 負責全省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提出全省科研條件保障規劃和政策建議;負責實施全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科技服務平台和企業技術創新科技支撐平台建設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科技基本建設;負責科技創新基地的規劃布 局、指導和監督。
(九) 負責全省科技獎勵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提出相關政策建議;負責全省創新型科 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型科技團隊建設。
(十)制定全省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政策、計畫;負責全省對外及涉港澳台科技合作與交流事宜;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受省政府委託,負責全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培訓等出國審批工作。
(十一) 制定全省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規劃,指導全省科普工作;負責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監督指導 ;統籌規劃、指導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
(十二) 制定全省科技促進農村和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農村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十三) 承辦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領導介紹

趙琛——黨組書記、廳長
主持全面工作。
簡歷:
1951年9月生,河南濟源人。漢族。在職研究生學歷,碩士,高級工程師。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1月參加工作。 歷任河南建築材料研究所幹部,河南建築材料研究設計院科研管理科科長、副院長。河南建築材料研究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中共平頂山市委副書記,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2006年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黨組書記。
孟少輝——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分管人事處、發展計畫處、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簡歷:
1952年1月生,河南宜陽人。漢族。大學普通班學歷。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3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省宜陽縣上觀鄉學校、洛陽地區五七幹校教師。河南省洛陽地區檢察分院書記員、助檢員、副檢察長。河南省三門峽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書記、檢察長。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中共開封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委副書記。2003年8月至2006年2月任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成員。2006年2月至今任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
賈躍——副廳長
分管農村科技處、科技成果轉化與管理處。
簡歷:
1958年6月生,河南淅川人。漢族。大學學歷,學士。1975年5月參加工作。 歷任:河南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幹部。河南省統計局工交處幹部、副主任科員、處長助理、副處長、副總統計師、工業交通統計處處長。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任河南省統計局副局長。2000年7月至今任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九屆省政協常委。
李孟順——黨組成員、副廳長
分管辦公室、條件財務處。
簡歷:
1955年10月生,河北魏縣人。漢族。大學學歷。197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2月參加工作。歷任武漢軍區警衛營戰士、副班長。河南省焦作市化工總廠、市化工局辦公室幹事。中共焦作市委辦公室秘書科幹事。中共焦作市委政研室城市工作科副科長、公交調研科科長。中共焦作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河南省修武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中共孟縣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縣委書記。中共孟州市委書記。1996年11月至1996年12月任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中共孟州市委書記。1997年1月至2001年3月任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任中共安陽市委常委、秘書長。2002年10月至2002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2002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黃布毅——黨組成員、副廳長
分管政策法規與基礎研究處、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簡歷:
1959年1月生,廣東普寧人。漢族。大學學歷,博士學位,教授。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參加工作。 歷任西安儀表廠成套設計科助理工程師。鄭州輕工業學院控制工程系教師、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2000年5月至2002年10月任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2002年10月至2002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2002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馬世民——黨組成員、副廳長
分管科技人才開發與國際合作處、社會發展科技處。
簡歷:
955年10月生,河南新鄉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197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民辦教師。總參第一通信工程團戰士、學員、連職教員。總參宣化通信學校教師。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成果處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省科學技術廳發展計畫處處長。2005年11月至2005年12月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2005年12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劉長庚——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分管機關黨委、監察室。
簡歷:1947年10月生,河南博愛人。漢族。大專學歷。197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省博愛縣磨頭公社國小、國中教師、校長。河南省新鄉地區教育局幹部。河南省教委人事處幹部、學生處副處長。河南省教委(河南省高校工委)學生處處長、人事處處長。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高校工委)人事處處長。2002年1月至今任河南省紀委駐省科學技術廳紀檢組長、廳黨組成員。
郭民生——黨組成員、知識產權局局長
主管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全面工作。
簡歷:
1955年4月生,河南孟津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10月參加工作。歷任鄭州工學院教師。河南省科委工業處科員、副主任科員。河南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科委工業處副處長。河南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書記、副主任。河南省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兼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高新處處長。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2002年7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省知識產權局局長。
彭亞方——副巡視員
協助孟少輝同志工作。
簡歷:
1959年8月生,湖南株洲人。漢族。在職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省周口地區外貿局幹部、科長。河南省周口地區科委科長、紀檢組長、副主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市場處副處長、委直黨委副書記。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直屬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人事處處長。2005年11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巡視員。
姜慧忠——副巡視員
協助李孟順同志工作。
簡歷:1963年8月生,河南永城人。漢族。在職研究生學歷。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省科技幹部局幹部。共青團河南省科委直屬機關委員會副書記、書記。河南省科委直屬機關黨委助理調研員。河南省科委工業科技處副處長。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發展計畫處副處長。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直屬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正處)。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辦公室主任、廳直屬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兼廳機關服務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辦公室主任兼廳機關服務中心書記。2007年6月至今任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巡視員。

主要職責

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是主管全省科技工作的省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科技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法規;研究提出全省科技發展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法規草案,推進科教興豫戰略的實施;研究全省科技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確定全省科技發展的布局和優先領域;推動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二)組織編制全省科學技術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
(三)研究提出全省科技體制改革的的政策、措施和總體規劃,推動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機制;指導全省科技體制改革工作。
(四)研究制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最佳化科技資源的配置;負責歸口統一管理的科學事業費、科技“三項費”、科技專項經費和科技發展基金等有關費用的預、決算。
(五)研究制定套用基礎研究、加速高新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負責全省重大套用基礎研究計畫、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科技攻關計畫、科技創新工程和社會發展科技計畫、科技創新工程和社會發展科技計畫的制定與組織實施。
(六)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套用技術的開與推廣工作;指導、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和省級高新技術重點新產品工作;負責全省火炬計畫、星火計畫、成果推廣計畫等科技開發計畫指南的制定並組織、指導實施;管理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促進高新技術出口及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
(七)編制和組織全省科研基礎設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基地建設的規劃和計畫。
(八)研究全省科技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科技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的相關政策、措施;組織科技管理幹部的培訓。
(九)協調、指導我省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組織制訂全省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計畫;受省政府委託,負責全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培訓等出國審批工作。
(十)歸口管理全省軟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科技獎勵、科技保密和技術出口的審查、科技檔案、科技新聞發布、技術市場等工作;制定全省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規劃,協調全省的科普工作;促進科技諮詢、評估等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推進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十一)研究制定推動全省非國有科技實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負責非國有科技實業的科技立項等管理工作;負責科技信息、科技統計和科技期刊的管理工作;審核科研機構的組建和調整。
(十二)管理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工作。
(十三)指導、協調省直各部門、各市地的科技管理工作;承擔省科技教育領導小組交辦的有關工作。
(十四)承辦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內設結構

總師辦
辦公室
人事處
政策法規與基礎研究處
發展計畫處
條件財務處
基礎研究處
科技人才開發與對外合作處(河南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工作辦公室)
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農村科技處
科技成果處(河南省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
社會發展科技處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機關黨委
紀檢組、監察專員辦公室

發展規劃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進程的重要時期,為此要全面貫徹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實施《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基礎。
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期間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真抓實幹,加快發展。在“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創新、產業化”方針指導下,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套用開發研究水平顯著提高,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加快,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建立了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為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做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為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我省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科技創新促進中原崛起的意見、關於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見、關於貫徹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意見、關於實施河南省專利戰略推進工程意見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專利保護條例》、《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地方法規的出台,推動了自主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全面開展。
圍繞加強科技創新活動,針對科技計畫管理、科技成果獎勵、科技中介機構發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實驗動物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檔案,為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導作用不斷增強。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由2001年的28.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52.4億元。
以實施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小麥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和新藥研究開發等重大科技專項為主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了一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難題,進一步提高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全省289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有8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鄭麥9023優質專用小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實現了我省優質專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優質專用小麥、雜交玉米、抗蟲棉、雜交芝麻等一批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套用,為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保障。通過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套用,促進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到“十五”末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0%左右。
堅持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實施一批結構調整項目,實現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升級,促進工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並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醫藥衛生領域科技進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間,獲得三類以上新藥證書37個,其中化藥一類新藥證書6個,發明專利申請數達到452個。目前已建成5個國家級、7個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我省一些類型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和示範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大力發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6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5%。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截止2005年底進區企業達3721家,產值上億元企業100家。全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156億元,工業總產值860億元,工業增加值277億元,利稅總額148億元。目前已經建立起國家火炬計畫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畫中部軟體園、國家火炬計畫濮陽生化產業基地、鄭州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等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和鄭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省級產業園。
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目前全省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43個,其中國家級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0個,在高校、企業共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61個。
“十五”期間全省專利申請、授權總量分別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間分別增長78.3%、53.3%,其中2005年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第12位、授權量居全國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獎169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55項;技術貿易更加活躍,全省共有技術貿易機構6000餘家,共簽訂技術契約16000份,技術契約成交額100.8億元,其中2005年簽訂技術契約3770份,技術契約成交額26.4億元。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支持和加強。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傑出人才創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內優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國內外及海外歸來學者的創新活動。全省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36.4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4.44萬人,居全國第10位。
民營科技不斷發展壯大
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已達11836家,技工貿總收入2280.5億元,實現利稅300.7億元,出口創匯26億美元,研發投入35.3億元,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295家。已認定建設5個省民營科技園,在我省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占三分之二以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七位。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渠道、領域和形式不斷拓寬
全省已經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組織實施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解決了一批產業升級中急需的關鍵技術和先進技術。
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和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實施科普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建設科普示範點,以及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科普進企業、科普進村戶活動,建立了省市兩級科普網路,有效地提高了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形勢
2005年我省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位,成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和工業大省,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並要求我省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為我們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強大動力。同時,我省科技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5%,大大低於1.3%的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和隊伍建設薄弱,優秀科技人才匱乏,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15人,大大低於全國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河南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二、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間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貫徹全省科技工作指導思想,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撐。要力爭實現五個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約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積極研發對經濟成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
——突破制約我省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薄弱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夯實科技發展基礎。
——突破限制自主創新的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突破阻礙自主創新的政策束縛。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創業、創新成本,儘快形成開放競爭環境,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突破不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制約。弘揚創新文化,引導全民增強創新的自信心和勇氣,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創新的價值觀,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創造有利於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十一五”期間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強化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突出抓好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逐步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動力的增長機制。
——深化體制改革。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突出戰略重點。針對發展目標、圍繞戰略部署、集中科技資源,實現跨越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營造環境,最佳化機制,凝聚優秀科技人才,大力激發創新創業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統籌發展布局。注重加強套用開發研究,加速科技產業化進程,促進項目、基地、人才有機結合,提高全社會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
——促進協調發展。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科技協調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戰略目標

總體目標: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工業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力爭在主要領域縮小差距,在優勢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局部領域實現突破。
發展目標: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到2010年大中型企業實現關鍵裝備、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
2.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
推進人口與健康、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進步,發展循環經濟。為構建經濟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人居環境優美、發展協調有序的現代城鎮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套用,促進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實現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4.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學研究實驗支撐體系,加快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到2010年建成50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100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0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5個。
5.最佳化科技人才結構,加快科技隊伍建設。
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提高科技人才質量,最佳化科技人才結構。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造就一批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高級專家;培養一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的先進適用技術人才隊伍。到2010年,企業R&D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社會R&D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達到65%左右。
6.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
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增強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智慧財產權政策導向,推動原始性創新,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到2010年在中西部地區處於前列;加快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在優勢領域加強集成創新。
7.加大全社會科技投入。
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高新技術骨幹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全省總體科技水平到2010年達到中西部地區先進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戰略部署

全省科技發展既要滿足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戰略重點,一是加快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二是突破優勢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三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開發和推廣套用先進適用技術;四是解決人口與健康、資源和環境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六是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培養、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壯大科技創新隊伍。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體制基礎;初步建成滿足科技創新需求的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平台,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條件基礎;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人才基礎。
專欄1:“十一五”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1.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0年達到1.5%;
2.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在中西部地區處於前列;
3.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

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省科技工作要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型河南,加快實現中原崛起。在凝鍊科技發展戰略重點中,圍繞“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競爭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加大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三個方面,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實現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
最佳化科技力量布局,構建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高新技術、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解決現代農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最佳化研發支撐體系和資源服務系統,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力爭在相對優勢領域或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一)突出戰略重點,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為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發揮我省優勢,篩選出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力爭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實現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新興先導產業;二是突出對整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三是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四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重大科技專項是通過全社會科技資源集成,力爭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並加快實現產業化。
圍繞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結合《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1個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論證、分步實施、動態調整。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重點研究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的創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創造新的種質資源,建立、充實我省優勢作物品系基因資源庫;以改善品質為主,培育專用、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支持專用小麥、飼料玉米、優質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雙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配套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支持蔬菜、花卉、經濟林新品種選育,特別是適合保護地栽培的新品種選育引進。到2010年,選育150個左右符合市場要求,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優良,適宜不同生態區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強、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農作物新品種(系)。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 主要研究糧食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果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肉製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十一五”期間研究開發一批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產品,並實現產業化;開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關鍵技術,使我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超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重點研究超高壓輸變電和直流輸變電工程中保護技術、控制技術以及閥、開關設備等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主要包括高壓直流輸電換流閥及控制保護系統、超高壓輸變電控制保護系統及開關設備。到2010年,在光學互感器、特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實現在我國超高壓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上的完全國產化;河南省的超高壓及直流輸變電控制、保護和開關裝備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
數位化裝備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數控工具機設計與製造技術、超高壓輸變電技術及裝備研製、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用裝備設計技術研究開發。“十一五”期間,通過攻關基本實現數控工具機、工作母機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自主設計製造,在高速磨用電主軸及數控工具機製造技術、高精度特高壓光學電流互感器實用化關鍵技術、新型高壓開關設備製造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究鋁合金生產工藝技術與加工裝備研究、鎂合金研究開發、銅合金及製品關鍵技術。到“十一五”末,研製出的新型鋁鎂矽基合金汽車車身板材的力學性能達到或超過美國的汽車車身板材的性能指標,實現快速近終成型鎂合金板材、大型鎂合金鑄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產,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鋁基合金和高強、高韌鎂合金及相關的生產技術,完成年產10萬噸無鉛易切削銅合金管棒生產,實現高性能耐蝕銅合金和特種銅合金管件規模化生產。
新型功能材料及製品關鍵技術。主要開展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關鍵技術研究、高檔超硬材料製品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和高效優質耐火材料的開發套用研究。“十一五”期間建立國內最大的電子玻璃及液晶顯示器件的生產基地和特種玻璃生產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製品產業規模,高檔產品基本齊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人造金剛石單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級金剛石產出率提高1倍以上。開發以礬土合成氮化物為原料的優質高效耐火材料製品。
矽材料及光伏技術。重點研究多晶矽工業化生產技術及裝備、晶矽及矽薄膜太陽能電池。24、36對棒多晶矽還原爐投入工業化使用,建好國內產能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年產三千噸的多晶矽工業化生產線。圍繞晶矽太陽能電池生產形成一個包含單晶矽、切片、封裝等企業的產業鏈。實現矽薄膜電池的產業化生產。汽車及零部件設計與製造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檔客車及其開發平台、車輛動態性能測試系統、重型專用車等高效運輸裝備,混合動力、替代燃料、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和新型汽車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汽車自動變速器、水泵、減振器等。開發系列達到國際標準、符合我國實情的高檔新型客車,在重型專用車設計及製造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專用車研發,建立完善的汽車動態性能測試試驗系統;在CAN匯流排技術的客車套用、汽車部件總成技術上取得突破,以減振器、水泵國內知名汽車配件為基礎,拓展雙功率流轉向操縱系統、自動變速器、動態參數監視系統、制動系統等新型汽車部件等配件體系。
新藥創製及中醫藥現代化。重點開展生物診斷藥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藥物的研究;開展中醫藥的診療評價技術標準和治療腫瘤、愛滋病、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藥的研發,加強中藥資源的利用保護和中藥材的規範種植。開展新型化學合成藥物、抗生素藥物、手性小分子藥物的研究。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重點開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和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研製出新型高效疫苗,為禽流感等綜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製出快速檢測試劑盒和試紙條;為綜合防控提供特異、敏感、快速、簡便的診斷和檢測方法。將特異、敏感的檢測診斷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套用於臨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篩選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藥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飼養模式、流通環節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術。
清潔能源與節能技術。重點開展電解鋁節能技術研究及推廣、燃料電池工業化生產技術和煤熱解多聯產技術研究。“十一五”末,研製出集成化、智慧型化的生物質緻密成型成套設備,提高生物質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氣工業化生產套用示範基地,提高產氣穩定性。分離、純化出產氫速率高的混合菌種,完成可連續產生氫氣的裝置設備的試製。
(二)發揮調控作用,推動實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過政府組織推動和科技資源整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及套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全省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啟動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及套用推廣和智慧財產權優勢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熱點問題,加快發展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示範帶動作用且具有廣泛市場開發前景的重大科技難題。支持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扶持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科技型產業;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託科技產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對新型農民的科技培訓;加強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科技開發。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圍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推進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河南為根本目標。加快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結合攻克企業核心技術,支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產學研多種形式的結合,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符合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的企業創新機制。統籌項目、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引導和示範,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主導型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專家庫和各類人才資源信息庫,充分利用網路技術發布人才資源狀況,預測技術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創新創業平台,結合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促進高層次人才流動、聚集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研項目。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傑出人才創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導,大力引進國外智力,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結構合理的學科帶頭人和人才梯隊,支持、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成果轉化及套用推廣。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加快篩選凝鍊科技創新性強,技術關聯度高,產業帶動性大,輻射影響面廣的重大關鍵共性科技成果,組織實施轉化和產業化。依託具備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性和專業化服務平台。按照組織網路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方向,統籌規劃、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科技中介網路。智慧財產權優勢培育。以增強我省企業和區域智慧財產權創造、占有、管理、運營和保護能力為核心,以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支持智慧財產權產出、促進智慧財產權轉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培養智慧財產權人才、構建智慧財產權信息平台等為手段,以形成智慧財產權制度優勢、資源優勢、運營優勢、保護優勢、文化優勢為目標。促進自主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提升全省綜合競爭力,推動創新型河南的建設步伐。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對科技發展要發揮巨觀調控和組織領導作用
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強化政府的科技巨觀管理能力,加強對科技工作的協調和指導;特別要在信息、人才、資金、技術、管理諮詢等方面,為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供支持;加強科技工作的目標制定和績效考核。實現創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創新活動的相互促進。
(二)大幅度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各級政府都要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2006年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實現大幅度增長,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市、縣財政科技投入也要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實現增長。同時要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向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使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明顯提高。
(三)加強科技法制建設,加快建立並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
加強現有科技法律法規的落實,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推動科技立法。營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社會科技進步的政策法規環境,加快制定有利於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最佳化科技人才隊伍、加大吸納國外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園區發展、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推動市(縣)科技工作聯動的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政策和巨觀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四)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大力發展智慧財產權經濟
以激勵自主創新、保護創新成果、最佳化創新環境為重點,推動以專利為主的智慧財產權管理與保護工作。加強智慧財產權宣傳普及,提高全社會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完善有利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出、轉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工作的主體,引導廣大發明人創新創業。加強智慧財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智慧財產權人才,培育一批能夠運用智慧財產權戰略、依靠自主智慧財產權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區域,全面提升產業和區域競爭力。健全智慧財產權中介服務和投融資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轉化機制,推動專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大力發展智慧財產權經濟,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和打擊各種侵權、假冒等侵犯智慧財產權的不法行為,切實保護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不斷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圍繞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廣泛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國際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大力加強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和產品的輸出,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引進、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海內外科技人才,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科技合作資源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引導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等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省創新體系建設。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加快國際合作中介服務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創造良好環境。
(六)強化市、縣科技工作,推動全省科技工作聯動
加強巨觀指導和條件支撐,健全市、縣科技管理體系,把市、縣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市、縣科技力量,調動和發揮市、縣科技工作的積極性;加強新農村建設,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強力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加強市、縣科技工作目標考核,深入開展科技進步和科教興市(縣)等活動。在營造政策法規環境、構建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技園區建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和科學技術普及等項工作中實現聯動,要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市、縣科技工作步伐,大力推動科技富民強縣,全面提高全省經濟和科技競爭力。
(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制度基礎,發揮政府科技巨觀協調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加快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深化社會公益及農業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並健全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重點實驗室的新型機制和促進人才、技術、經濟良性循環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行機制。探索外資在豫建立研究機構的支持機制。健全有利於加快創新和鼓勵人才成長的科技獎勵機制。
(八)推進科技計畫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協調機制,加強規劃與計畫的銜接,加強對部門、行業和區域科技計畫的協調和分類指導;建立健全技術預測機制和技術預測制度,進一步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為科技規劃的滾動實施和動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完善技術預測方法,保證技術預測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建立規範的評估監督與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獨立與規範的評估和監督機構,制定和完善適應各類科技活動特點的評估指標體系,規範評估和監督程式,完善評估和監督機制,加強評估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建立科技規划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進行必要的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