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還原和闡釋中國文論的歷史,深思專門理論問題,分析中國歷史各時期外來文學思潮的引進和輸入對文化思想轉型、審美趣味的變化以及對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影響,探尋中國文學理論的演化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 機構類別:研究中心
  • 機構地點:河南大學
  • 成立時間:1923年
歷史傳承,研究方向,相關領導,

歷史傳承

第一階段 建 設 期 (1923~1950)
1923年,河南大學初具規模,即設文、理兩科,其中第一任文科主任由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擔任。文科下設哲學系和國文系,所開課程包括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美學、國文等,建立學術團體文藝研究會,編印學術刊物《文藝》;同時,大力延攬名師任教,馮友蘭范文瀾、郭紹虞、羅根澤、姜亮夫、繆鉞、於安瀾、潘梓年、楚圖南、杜衡、朱湘、任訪秋等知名哲學家、中國文學批評史家、中西文藝研究專家先後到河南大學任教、做研究,就在這期間,范文瀾在開明書店出版《文心雕龍注》(1936年),郭紹虞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文學批評史》(1934年,上卷),羅根澤在北京人文書店出版《中國文學批評史》(1934年,周秦兩漢卷),姜亮夫則以其北新書局版《文學概論講述》作教材。這些研究成果都立意要在研究中國的文學批評中獲得批評原理與文學原理,以指導未來文學,為河南大學乃至整箇中國的文藝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確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學理論學科形態。並培養出王實味、姚雪垠、鄧拓、周而復、趙渢、吳強、馬可等著名作家、藝術家。
第二階段 轉 型 期(1950~1978)
解放後,於賡虞、於安瀾、張長弓、萬曼、李嘉言、孫作雲諸先生引領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教學與研究工作,中文系成立文藝理論與美學教研室,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在延續先前醇厚學統的同時,又有新的氣象,並先後培養出劉思謙、何望賢、魯樞元、王振鐸、王懷通、張豫林、王欽韶、孫廣舉(孫蓀)等知名學者及批評家。張今教授翻譯的鮑桑葵《美學史》在這個時期出版,推進了中國的美學與藝術研究,譯文風格通透明暢,為理論翻譯提供了範本。
第三階段 發 展 期 (1978~2002)
在於安瀾、龔依群先生引領下,劉思謙、王振鐸、王懷通、張豫林、王欽韶、胡山林等學者共同努力,使河南大學文藝學建設再上新的台階,使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了一定的影響。於安瀾1992年出版《詩學輯要》,受到學術界的推崇。之前,其《畫論叢刊》、《畫史叢書》、《畫品叢書》三巨著被藝術理論界廣泛使用。這時期培養出程光煒、閻連科、金惠敏、張雲鵬、高有鵬等知名學者、詩人及小說家。同時,努力加強與外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聘請國內外文藝學專業知名學者如美國文學批評家施伯格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徐中玉教授、錢穀融教授、中國社科院錢中文教授、張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童慶炳教授、復旦大學吳中傑教授、朱立元教授、北京大學胡經之教授、董學文教授、蘇州大學魯樞元教授等來河南大學講學。1978年、1979年、1992年、1996年、2004年先後舉辦了全國“延安講話36周年紀念及文學基本理論問題”研討會、“全國形象思維問題學術討論會”、首屆“中國中外文學理論研討會”、“世紀回眸:中國文學理論的回顧與展望”、“科學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寫作”“挑戰全球知識:中國-歐美文學理論論壇”等多次大型國家級學術會議。
第四階段 騰 飛 期 (2002~ )
經過多年的人才、理論資源積累和建設,2002年10月,在河南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和美學教研室的基礎上,以“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和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為依託,河南大學組建“文藝學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後,研究人員潛心學術研究,取得一批質量較高的學術成果。三年來,學科點發揚河南大學延攬人才的優良傳統,大力引進國內外優秀學者。著名批評家耿占春、何向陽,著名詩人、評論家蕭開愚,著名先鋒作家、小說理論家劉恪,著名學者金惠敏、屠友祥等,先後加盟文藝學研究中心,成為中心的專職研究人員。此外,中心還先後聘請北京師範大學王一川教授、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南開大學陸揚教授、鄭州大學劉成紀教授等作為中心的兼職研究人員。
目前,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已形成以中青年教授、博士為主要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的教學、研究隊伍。學術思想明確,學風嚴謹,成果豐碩,在中國文論與比較詩學、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西方文論與美學研究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學術風格。“文藝學研究中心”作為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已通過河南省委託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學術評審。
河南大學文學院非常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法國里昂大學中文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東方學系建立了院級合作關係,雙方就互派教師進修、互派研究生留學等事宜簽定了協定。這些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文藝學學科的發展與建設。

研究方向

一、中國文論與比較詩學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力求古今貫通,中西並舉,發現傳統學術中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精確介紹和研究西方現代批評理論。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對西方文學理論做出獨特的闡釋,企望在對話中形成自身的理論特徵。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張雲鵬,男,教授,博導,復旦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致力於中西比較詩學研究。主要著作《盛唐氣象——中國美學思想與藝術審美規律》、《隋唐美學思想史論》等,翻譯出版《圖像時代》,參編《現代性讀本》(上下冊)等。
屠友祥,男,教授 ,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以語言問題和批評理論為研究重點。著有《言境釋四章》、《修辭的展開和意識形態的實現》,譯《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尼采《古修辭學描述》、羅蘭·巴特《S/Z》、《文之悅》。
孫先科,男,教授, 博導,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專注於敘述學的研究,提出象徵化和符指化拓寬典型化敘事規範的問題。出版《頌禱與自訴》、《敘述的意味》等專著。
蕭開愚,男,教授,著名詩人、評論家。參與創辦並主編詩刊《九十年代》、《反對》,參編《中國詩歌評論》,出版詩集《肖開愚的詩》。被視為最早提出“中年寫作”概念的人。
張先飛,男,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其專著《形而上的困惑與追問》勾勒了現代中國小說的文體譜系,揭發史料的思想意義,對人道主義浸潤現代中國的過程做精細的“考古”工作。
二、西方文論與美學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以從古到今的西方美學和文論為研究對象,在哲學史、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語境中,對重點人物、思潮、流派展開學術性翻譯和研究,形成若干優勢研究區域,如解釋學、後現代性、新媒介理論;並通過個案解剖的形式,分析西方文論、美學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探求四方文化精神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國文論、美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並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當代理論形態。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金惠敏,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主要著作有《意志與超越》(國內第一部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專著),《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媒介的後果》,譯《解釋學 美學 實踐哲學——迦達默爾與杜特對談錄》;主持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理論基本問題與後結構主義批判》、《比較詩學》“闡釋與接受”卷、《西方美學史》第4卷,均屬學術界和理論界之重大課題。主編《西方思想家研究叢書》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
賀淯濱,男,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著有Towards a Typology of Love Dramas: Chinese Plays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在方法論、戲劇形態學概念、對東方戲劇的語義和修辭批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英文譯著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長生殿》)和Classical Chinese Poems through the Ages (《中國古典詩歌選譯》)在不少方面有別於西方漢學家的翻譯規範和程式,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美感和韻味,展示了中國古典詩歌和詩劇的非凡魅力,並以充滿創見的註解傳達了中國詩學觀念,具有獨立的學術價值。
張清民,男,教授,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以西方現代美學思想研究為出發點,以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史研究為歸宿,力圖以新的理論質素激活舊對象的生命因子,尋繹文學理論發展的普遍規律,對文學理論應有的學科品位、發展方向進行科學檢測和預設。其專著《藝術解釋的向度》、《話語與秩序》及其主持的“比較詩學與中國現代文論發展研究”(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重點項目)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學科形成機制研究”(河南省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社會語境與文學理論形態生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均圍繞上述目的而展開。
劉 恪 ,男 ,教授,當代著名先鋒作家、評論家。已發表小說與理論專著五百多萬字,出版理論著作有《欲望玫瑰》(合著)、《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先鋒小說技巧講堂》、《耳鏡》;出版長篇小說《寡婦船》、《藍色雨季》、《城與市》、《夢與詩》,中短篇小說《紅帆船》、《夢中情人》、《牆上魚耳朵》等。劉恪以自身多年豐富的先鋒寫作經驗以及對小說理論的高度自覺,在我國小說詩學的道路上進行了具有拓荒意義的探索。
三、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
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以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為研究對象,將藝術分析與社會學、主題學、文化學批評結合起來,探尋研究對象中富有現代意義的社會、人生、文化蘊涵。研究特點體現在,一是把話語形式與敘事方式的研究與社會心理問題相聯繫,分析藝術構成的社會學內涵;二是探討作家創作心理及文學作品的文化蘊含,以及創作心理與文化精神之間的互動關係,總結文學的演進規律;三是把文學批評置於當前文化語境中,發掘文學中對人類具有支撐和提升意義的人文精神以及終極價值。
學術帶頭人與學術骨幹:
耿占春,男,教授,耿占春教授在詩學和敘事學兩個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其詩歌理論研究專著《隱喻》出版後連續印刷5次,在國內學界反響良好。近年又從社會學、文化學諸角度研究敘事文學作品的構成機制及文體演變規律。出版《中魔的鏡子》、《敘事美學》、《改變世界與改變語言》等多種著作。2000年以來,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讀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有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刊物轉載,有關觀點被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徵引。相關學者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比博教授、北京評論家白燁、學者余虹、上海張閎博士等對耿占春教授的批評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何向陽,女,教授,何向陽教授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在文學批評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出版專著《自巴顏喀拉》、《12個:1998年的孩子》、《思遠道》、《夢與馬》、《夏娃備案》等。2000年以來,榮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理論評論獎”、“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冰心文學獎”、“河南省文學獎”、“河南省圖書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2004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讀書》、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選載摘編,社會效果卓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對她作過專題報導。
胡山林,男,教授,胡山林教授長期從事文藝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在接受美學和欣賞心理學方面尤為專長。近五年來,胡山林教授在《當代作家評論》、《寫作》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出版《文藝效果論》、《文學欣賞導引》、《心靈感悟:文學與人生》、《文學藝術與終極關懷》、《尋找靈魂的歸宿》、《文學與人生》等學術論著多種,主持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文藝效果論》,其專著《文學欣賞心理學》榮獲2002年教育部優秀論著獎。
高有鵬,男,教授,高有鵬教授專研民俗學和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理論,文獻的理論探求和田野調查的實證精神兼具,有《中國民間文學史》等專著;獲首屆及第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兩項,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作家的民間文學觀問題”。
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伴隨著百年學府的歷史嬗變,孜孜以求,薪火相傳,建構了凝重深厚的學術平台,一代代學人辛勤耕耘,使文藝學學科的研究形成了根柢紮實深厚,學風樸實嚴謹的鮮明特色。
“嵩岳蒼蒼,河水泱泱”,河南大學文藝學學科將秉承悠遠淳厚的中原文化傳統,承繼先賢學風,開拓新的領域,凝聚學術實力,使人文傳統弘揚恢張。

相關領導

關愛和
黨委書記
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
婁源功
校長
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
梁曉夏
黨委常務副書記
協助黨委書記處理黨委日常事務,負責組織、統戰、離退休、政治保衛、保密和信訪等方面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校友工作辦公室)、黨委組織部(幹部培訓中心)、黨委統戰部、離退休工作處和人民武裝部。
趙國祥 常務副校長
協助校長處理行政日常事務,負責發展規劃、人事管理、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監察審計等方面工作,分管發展規劃處、人事處、監察處、審計處、研究生院、省部共建辦公室和民生學院。
王凌
黨委副書記
負責宣傳思想方面工作,分管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工會、團委、機關黨委、馬克思主義學院
宋純鵬
副校長
負責科研、外事(港澳台事務)、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機構、設備、出版等方面工作,分管科研處(社會科學研究處)、國際交流處(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國際漢學院。
關學增 副校長 負責後勤管理、校辦產業等方面工作,分管總務處、後勤服務總公司、校產辦、接待服務中心。
邢勇
副校長
負責財務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基本建設、校園管理、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財務處(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基建處、保衛處、教育發展基金會、淮河醫院、東京醫院、校醫院。
劉志軍 副校長 負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招生就業、網路建設、圖書檔案、期刊編輯以及校自考委、校語委、校體委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務處(招生辦公室)、學生處(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網路信息中心、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附中(藝術附中)、附小、幼稚園以及《河南大學學報》、《史學月刊》等期刊編輯部。
雷霆 紀委書記 主持學校紀委全面工作。
朱恆寬 工會主席 主持學校工會全面工作。
張保國 校長助理 協助校長和主管校長協調醫學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學校交辦的其他工作。
張克定 校長助理 協助校長和主管校長協調省部共建方面的工作以及學校交辦的其他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