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前身是建立於1946年的土木工程系,1949年改為農田水利工程系,1985年更名為農業土木工程系,1993年更名為城鄉建設學院。城鄉建設學院是河北農業大學第一個二級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
  • 創辦時間:1946年
  • 類別:公立
  • 所屬地區:河北保定 秦皇島 滄州
  • 現任校長:申書興
  • 主管部門河北省教育廳
  • 碩士點: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學院歷史,學科設定,師資力量,教學、科研成績,未來規劃,

學院歷史

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前身是河北農業大學水利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創建於1946年,名稱為河北農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學專業。1949年更名為農田水利工程系,1955年第二次院系調整,該系合併到武漢水利學院(現與武漢大學合併)。1946~1955年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已基本形成配套的師資隊伍和專業教學體系。在此期間共為國家培養了本科畢業生125人,為內地和邊疆的水利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1958年根據需要恢復農田水利工程系,招收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學生50名,學制5年。1960~1965年是農田水利工程系穩步發展時期,招生人數增至每年90名,師資力量也不斷增強。1964年根據毛澤東主席春節座談會講話精神,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到生產現場、結合實際工程搞規劃設計,實行教學與生產結合,密切了學校與水利部門的聯繫。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教學工作被迫中斷6年。1972~1974年招收了3屆三年制工農兵學員,共99人,專業名稱仍為農田水利工程。1978年恢復高考招生,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改為4年制,年招生90人。為適應社會需要,農田水利工程系不斷進行教學改革,1980年和1985年兩次修訂了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教學計畫,拓寬了專業面,增強了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1983年增設了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專業,農田水利工程系改名為農業土木工程系,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招生60人,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專業招生30人。1989年又增設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年招收30人。
1993年經河北省教委批准農業土木工程系更名為城鄉建設學院,增設了城鎮建設本科專業和工業與民用建築、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兩個三年制專科專業。1999年根據教育部高校本科專業調整意見,將農田水利工程專業改為農業水利工程城鎮建設專業改為土木工程,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專業改名為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改為土地資源管理

學科設定

學院擁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農業水土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城市規劃與設計、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土工程、水工結構工程、結構工程、岩土工程6個學科具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結構工程學科為河北省首批重點學科。設有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工程管理、給水排水工程、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8個本科專業,建築工程技術房地產經營與估價2個專科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是國家品牌特色專業。“建築建材教育創新高地”榮獲河北省本科教育創新高地稱號,“土木工程”、“城市規劃”2個專業榮獲河北省品牌特色專業。有規劃建築設計院和監理公司作為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部北方村鎮建設培訓中心、河北省城鎮建設人才培訓部、河北省水利廳人才培訓中心設在本院。

師資力量

學院下設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築系、工程管理系、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和教學實驗中心。學院現有教職工有106人,專任教師8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1人,博士和在讀博士36人。博導7人,碩導31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現有教師表
行政部門 教工 13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魏燕群
黨委書記
院長
教授
行政副院長
郄志紅
業務副院長
教授
團委書記
講師
石志建
助教
講師
講師
季準
講師
講師
水利工程系 教工 17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郄志紅
系主任
教授
副系主任
副教授
講師
楊路華
教授
程伍群
教授
柴春嶺
講師
講師
孟霄
講師
講師
講師
劉宏權
講師
高惠嫣
講師
講師
繩莉麗
講師
副教授
副教授
路金喜
教授
土木工程系 教工 29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杜喜凱
系主任
教授
郝文秀
副主任
副教授
講師
講師
朱常志
講師
趙蘭霞
講師
講師
杜光乾
講師
周毅姝
講師
講師
高級工程師
高宗璋
講師
講師
講師
申冬建
副教授
講師
副教授
任軼蕾
講師
講師
副教授
宇雲飛
副教授
講師
副教授
吳鑫淼
教授
白順果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建築系 教工 14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系主任
教授
系副主任
副教授
講師
紀江海
講師
尚改珍
副教授
講師
講師
講師
講師
講師
講師
講師
講師
教授
工程管理系 教工 17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系主任
教授
程亞鵬
系副主任
講師
王彥惠
副教授
副教授
武軼楠
助教
郭鳳玉
講師
講師
石奉華
講師
講師
牛麗雲
講師
講師
杜廣如
副教授
講師
講師
劉玲璞
講師
高永泉
講師
講師
市政與環境工程系 教工 6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系主任
教授
系副主任
教授
元紅英
高級工程師
助教
張鐵堅
助教
講師
實驗中心 教工 11 人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姓名
性別
職務
職稱
白永兵
系副主任
講師
講師
宋珍
講師
實驗師
講師
楊鈺瑛
講師
安保國
講師
樊仲亮
講師

教學、科研成績

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的複合型、套用型高級人才。學院現面向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迄今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937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58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成立以來,培養了近8000名高級專業人才,為水利、建築、土地管理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院的畢業生因為踏實肯乾、善於合作、素質高、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名列學校前茅。
城鄉建設學院的科研成果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1971年設計了我國第一個大跨度點支承貸旋臂網架結構(保定體育館),並成為國家標準(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定)的主要編制單位之一。
1981年研究設計了九層異型框架結構;
1989年建成的新型三角錐網架
1991年研究設計了我國最大跨度的雙曲扁網殼(石家莊新華廣場);
1996年研究設計了不對稱簡網殼(農大學生活動中心);
1998年研究設計了大空間(跨度14.7m)高層建築——保定圖書館,開創了大空間圖書館建築的先河。曾多次獲得省優工程,優秀設計獎。在理論研究上,創立了網架結構的兩種計算方法並率先對單層網殼結構的靜力穩定性進行了研究。
20世紀50年代末,水利專業師生投身於岳域、黃壁莊等大型水庫建設。
20世紀60年代結合根治海河工程進行畢業設計。
20世紀80年代投入農業區劃、太行山區治理。
90年代師生又投入節水灌溉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承擔了水利部下達的唐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設計任務,承擔了張家口藍天碧水美化城市的清水河城區蓄水工程設計任務。承擔並完成了我國援助高棉的經援項目——高棉戚谷河調水灌溉工程項目的可行性調研任務。
多年來,學院始終堅持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主動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科研育人。目前學院的科研領域涉及農業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水資源水環境、水工結構分析、水污染控制、城鎮規劃、岩土工程、土木建築、網架結構彈塑性動力分析、網殼結構的動力穩定性、新型組合網架多解析度有限元、非線性廣義協調有限元理論、非線性模態分析、固流藕合分析理論、水資源、水環境、節水灌溉、水利工程病害診斷與維修技術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等,先後承擔省部級項目168項,其中進入三大索引的20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30餘部;獲得各項獎勵4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勵25項。近5年來,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0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40餘部,獲得專利39項,接經濟效益1.3億元。
農田水利工程學科1984年定為碩士點學科,截至1998年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8名。1994年該學科評為省級重點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資源最佳化利用、節水灌溉技術和微機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的套用。1985年以來取得科研成果3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8項,省廳級獎22項。其中張增圻教授主持的"旱作物需水量試驗測坑改進研究"、楊振剛教授主持的"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王文元教授主持的"井灌區水資源最佳化調度節水增產效果研究"、鄭旌輝教授主持的"土石壩病害診斷與安全評估專家系統"等在國內外都有重大影響。自1985年以來出版統編教材和著作24部,其中范逢源教授主編的《環境水利學》、曾憲思等教授主編的《測量學》獲農業部優秀教材二等獎,在此期間發表論文786篇,國內外有影響的論文近百篇,其中夏亨熹教授"Research on Geometrical Stability of Sguare Tyramib-like Grids and Its Bearing Behaviours"與"正交正放類網架結構擬夾層板分析法"、孫建恆教授"Stability Analysis of Braced Domes under Dynamic Loads"、李書全教授"層次分析法在引黃入淀工程優選施工方案的套用"等在國內外都有重大影響。

未來規劃

面對新的任務和形勢,學院將繼承學校一貫的優良傳統,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時代的挑戰,銳意進取,改革創新,辦出特色,實現學院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