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堂

河內堂

河內堂,練氏的堂號,天下練氏出練何,練何家鄉在河內。練何(公元598~668年),字子俊,原名東何,唐懷州河內(今沁陽)人。因功受封岐山侯,賜姓練,三世世襲騎尉將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內堂
  • 崛起時代:唐朝
  • 始祖練何
河內堂練氏,崛起,遷徙,宗祠通用聯,河內堂向氏,崛起,遷徙,

河內堂練氏

崛起

練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東,乃伏羲後裔。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東何,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本貫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栿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獻火攻策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之譽,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友欽、友明、友文、友思四子,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練氏後裔先後遷移(旅)居閩、贛、粵、桂、蜀、湘、浙、蘇、台、陝、豫、晉及海外等地。

遷徙

練何世居懷州河內縣(現為沁陽市)故練氏立“河內堂”。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練何受賜姓封侯,開族之後,世系綿延,宗枝繁盛,星羅棋布。3世練友明遷福建省浦城縣仙陽鎮練村;16世練乾譽遷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游坑;22世練詒嘉遷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三洲;25世練美志創譜,立家規、家訓,以遺子孫;28世練淵文遷至福建省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32世練元龍遷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甘專村。

宗祠通用聯

河內堂練氏河內堂練氏
河內家聲遠;
岐山世澤長。
——佚名撰練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練氏河內堂通用堂聯

河內堂向氏

崛起

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鑒於五代時期武將專權跋扈之弊,崇文抑武,強調以文治國,大力推行科舉取士,科舉制度在宋代更趨完善和發展。科舉取士範圍的大為擴展,不僅使地主階級、甚至出身寒微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才學科場折桂,從而飛黃騰達。宋朝許多世家大族走的就是科舉起家這條路,宋代河內向氏家族亦是如此。
河內向氏家族在五代宋初是一個普通的官宦之家,振興家族的靈魂人物是向敏中(949—1020)。宋代河內向氏自稱是春秋時人向戌的後裔,但年代湮遠,往古如煙,這個說法早已茫不可考,並且對向氏子弟也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向氏家族這個枝葉紛披的大樹,最早可以追溯到向敏中的曾祖輩。向敏中以上幾代世系如下:向貽孫—向載烈—向瑀—向敏中。向敏中的曾祖、祖均不曾仕宦,祖士衡在撰寫《文簡向公神道碑銘》時有所述及,但他們作為尋常百姓,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跡,所以祖士衡在追懷向氏先祖時只是提到他們的名諱及配偶的姓氏,以及因子孫富貴後獲贈的顯赫封號,然後僅用一句“曾祖而下皆感慨世故,優遊天爵,諸侯不得友,萬物莫能遷,鄉里稱為善人,子孫宜有達者”簡要而又籠統的予以讚美。向敏中父向瑀曾“仕(後)漢符離令”,後赴調京師,家族中始有人進入仕途。向瑀雖然為官,但其家卻並非是殷實之家。因為向瑀丁父憂、罷官符離縣令時,“生計屢空,僦居輦下”,可見,俸祿應是向瑀維持家庭生活的重要手段。向瑀對兒子寄予厚望,認為光大向氏門楣的必定是兒子向敏中,所以親自教育他,對他也非常嚴格,史稱:“(向瑀)性嚴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顏色。”向敏中及冠後父母相繼去世,他一人孤苦無依,在這種困境中他仍能刻厲自立,胸懷大志。果不其然,向敏中參加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的科舉考試,一舉中進士甲等,時年31歲,從此釋褐為官,開始了他40餘年的仕宦生涯。後來回憶到這一往事,向敏中豪情萬丈的在給同年寇凖的詩中寫道:“九萬鵬霄振翼時,與君同折月中枝。”向敏中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他在宋太宗、宋真宗兩朝都深受重用。太宗對敏中甚為器重,“未幾,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自(工部)郎中至是凡百餘日,超擢如此。”真宗即位後,向敏中仕途更加順利,先後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鹹平四年(1001)三月,他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次年十月以違詔質故相薛居正宅及奏對不實而被罷相,出知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澶淵之盟前,真宗賜向敏中密詔,許他便宜從事,把西鄙的軍政大事託付與他。由此可見真宗對向敏中還是非常信任的;加之敏中雖被罷相在地方為官,但並未因此意志消沉,而是盡心於民事,盡職盡責,深受真宗讚賞,為他再度受重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向敏中再拜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天禧元年(1017)八月加監修國史,天禧三年(1019)十二月進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真宗對向敏中恩顧異常,一直不讓他致仕。天禧四年(1020),向敏中卒於相位,年七十二,諡文簡,贈太尉、中書令。向敏中仕太宗、真宗兩朝,並且在真宗朝兩次任相長達十年,位極人臣,河內向氏自此昌隆,一舉成為當時的高門大戶。向敏中父向瑀雖然曾經為官,但他官位低卑,且他去世後家境困難,所以後人仍稱向敏中為布衣卿相,驟得富貴。這一切都是拜科舉所賜。
宋神宗趙頊皇后——向皇后畫像宋神宗趙頊皇后——向皇后畫像
向敏中仕宦四十餘年,為相十年,在做地方官時就已經表現出傑出的才幹,如偵破和尚殺人案所表現出的細心與智謀,令人驚嘆為神人;以及他鎮壓儺亂所表現的果斷和鎮定。但他任相十年,卻不見有什麼顯著的政績。如果說他第一次任相時間短暫,尚來不及有所作為,這還可以理解;但是他第二次任相時間長達八年多,為何還是無所作為呢?汪聖鐸先生認為:“在他(向敏中)任宰相期間,前有王旦、後有王欽若與他同任宰相,且與真宗的關係比他更密,是不是因此而使他的才能未能施展呢?此次入相之時,他已年逾六旬,是不是他的銳氣已經耗盡了呢?是不是他像王旦一樣,凡事歸功於皇帝,從而使其政績不彰呢?”筆者深以為然。向敏中為人謹慎,善保身,史稱他居大任凡三十年,若己不預焉。因此,在他與王旦、王欽若先後同任宰相時,採取了較為沉默或者說無為的態度。其實,向敏中與王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謹慎這一點上,他比王旦更為突出。並且,宋朝統治者一直強調“祖宗家法”,凡事以祖宗之法為據形成了因循守舊的保守之風。在這樣的政風影響下,原本就謹慎的向敏中無疑會採取無為的態度。

遷徙

向敏中家族自稱河內向氏,是因為他們自稱是春秋時人、河內向戌的後裔,這在向氏家族很多成員的墓志銘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記載。王德毅先生在《宋代的河內向氏及其族系》一文中認為是向敏中中進士後徙家京師,遂為開封人。但據史料記載,向瑀丁父憂時“僦居輦下”,輦下即是指京師開封,可見,向瑀時就曾經在開封租住。向瑀母親死後葬在開封城外,向敏中兒時也曾隨父親赴調京師。這幾條史料表明,很可能在向瑀時向氏家族就居住在開封。的史料中沒有明確的向氏遷居開封的時間。終北宋一代,向氏基本上聚居在開封。所以,後人也稱他們為開封向氏。向氏家族並不是累世同居共財的義門家族。向敏中死後五子析財分產,應是各立門戶,但他們仍在開封居住。只是生齒日繁,家中人口日漸增多,擴大府第倒是必要的,特別是向經女兒嫁與宋神宗成為皇后以後,向經獲皇帝賜宅。京師中向氏有南、北兩宅。隨著家族的發展,子孫繁衍,分支自然越來越多,關係也便漸漸疏遠,居住地自然也越廣泛,況且各個支系經濟情況大為不同;而開封又是京師重地,寸土寸金之地,族人遷居他處便也難以避免。如向子諲於北宋政和年間遷居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政和年間,卜築宛[丘],手植眾薌,自號薌林居士。”可見向子諲是打算在宛丘長期居住的。另外,向子韶、向子忞兄弟後來也遷居宛丘,“少師(向子韶之父向宗琦,贈少師)晚年不樂處京師,市第於宛丘,未及徙居而少師捐館。”向宗琦是于靖康元年(1126)去世的,即在徽宗末年他就已經打算離開開封,移居宛丘。他為何晚年不願住在京師,對此史料沒有記載。也許是他對腐朽黑暗的政治、仕風不竟的官場早已心生厭惡之情;也許是他對時局早有認識而避亂於宛丘。向子諲一支與向子韶一支為何先後遷居宛丘,原因不得而知,但這恐怕不是巧合。如非靖康巨變,宛丘也許是向氏家族部分成員的聚居之地。誠如向子諲所言:“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擾,故廬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靖康之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被金軍俘虜北上。許多世家大族紛紛南遷,向氏家族也不得不離開故國家園,匆忙南遷。但是,時值戰爭,兵荒馬亂,向氏家族成員或因仕宦於不同地方,或因居地分散等條件的限制,他們未能聚居一地,而是散居在兩浙、江西、湖南等地。僑寓鎮江的有向子莘一支。居於江蘇吳興的有向水、向士彪、向公明等人,人稱吳興向氏,也稱霅溪向氏。僑居明州(今浙江寧波)是向士偉一支,向士偉有子名公援、公擢。僑居湖南的有向子韶、向子忞兄弟這一支,因他們居于衡州衡陽之伊山,因此也稱伊山向氏。居於江西臨江軍(今江西樟樹市)的是向子諲一支,也有人稱他們臨江向氏。他們雖然散居各地,有的還以所居地來命名,但時人或後人仍稱呼他們為河內向氏或開封向氏。向氏家族的人,如向水自稱是古汴向氏,就是遵循祖籍的一種稱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