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南(紀錄片)

河之南(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之南》,是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部十集人文紀錄片,演繹了從夏代到清代4000多年歷史中的一個個文化故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等古都,中原地區的書畫、戲曲、科技、武術等興盛不衰,見證了中原文化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另有以紀錄片為藍本的同名圖書。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藝,大河之學,大河之風,大河之南,相關圖書,

基本信息

河之南
《河之南》是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十集人文紀錄片,首次真實而全面地再現了中原河南的歷史文化風貌,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華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興衰的歷史過程,分析了其背後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深層原因,並通過對大河沿岸眾多歷史細節的詮釋,演繹了一個個文化故事,為中原大地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原地區孕育了中國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黃金時代,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眾多的苦難與創痛。它的過去,不僅僅是歷史長河上的一朵浪花,更是一個民族的悠遠的背影。
從夏代到清代的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其中有3200年,河南一直居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有20多個朝代、200 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炎帝黃帝的傳說、盤古女媧的神話、殷商的甲骨文,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源頭。南召猿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發現,賦予了中國遠古歷史更多的細節與佐證。鄭州、安陽、洛陽、開封等古都,見證了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甲骨文與小篆等書法遺蹟,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延續。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匯聚,也見證了這一過程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構。依託於這樣悠久深遠的文化傳統,中原地區的書畫、戲曲、科技、武術等興盛不衰。

大河之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中原,也即河南,孕育了南召猿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黃二帝。安陽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從傳說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母源與主體,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權和文字的出現,是中國文明從史前文化進入歷史時代的分水嶺。
仰韶文化-彩陶雙耳罐仰韶文化-彩陶雙耳罐
這是黃河中下游交匯處的一段河流,河南岸屹立著華夏兒女的先祖———炎帝黃帝
那時候的黃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條山和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河道也就是河南省地圖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線。所以說,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從這條大河的南岸生長。 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義。
就在河南西部的澠池縣,有一個村莊,名叫仰韶村。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來到了仰韶村。 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給中國人帶來了“考古”這個專業概念,更帶來了一處遺址的發現,一個新的文化斷代,那就是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間的文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帶領考古調查團對仰韶村再次進行了調查發掘,從遺址中發掘出土了大批的器具,這些發現,徹底澄清了西方學者當年的一些模糊、混亂認識,有力地佐證了我國存在著非常發達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員。
裴李崗村位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市)。《帝王世紀》記載:“新鄭縣古有熊國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1977年的4月,裴李崗村的村民將一塊搓衣板模樣的大石板扛到了縣城,交給了縣文管局。這塊石板,終於撬動了對裴李崗村遺址的開掘。
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現。1899年的秋天,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身患瘧疾,屢治無效,一位深諳藥性的老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其中一味叫“龍骨”的中藥,引起了這位金石學家的好奇。王懿榮的發現和研究開啟了中國獨特的學術——— 甲骨學,學者羅振玉1909年得知甲骨文出於河南安陽小屯村,從而研究判定這裡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由此揭開了殷商時代璀璨文化的神秘帷幕。
伴隨著甲骨文字出現的青銅大鼎,更顯現了殷商王國政權的演化過程。文字和王權的出現,是中國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大河之民

盤古開天地,伏羲女媧造人,中華民族的創世神話生髮於中原。中原是軒轅黃帝的故里。根植於中原大地的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據統計,38%的漢族姓氏起源於中原,但這些姓氏所擁有的人數卻占到漢族人口的80%至85%以上。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的動亂,都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中原先民大遷徙的一個意外的後果是,催生了客家文化這朵奇葩,使得中原遺風綿延不絕。
軒轅故里軒轅故里
新鄭,是黃帝的故里。黃帝的姓氏,因為居“軒轅之丘”,所以稱軒轅氏。而黃帝長於姬水,所以姓姬。史料記載,黃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華夏的四面八方。
鹿邑是老子李聃誕生之地,也是李姓發源地。從商末的理官到東周的李聃,二百多年間,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並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
淮陽陳胡公墓,香火鼎盛。陳氏後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叫媯滿,是舜帝後裔。
媯滿是武王伐紂的功臣,西周建立後,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媯滿自然名列其中,被封為陳侯,武王還將女兒太姬嫁給了媯滿,稱為胡公。 媯滿建立的陳國,就是今天的淮陽。 歷史上,封王后的媯滿頗有建樹,深受臣民愛戴。自此,眾人皆以國號“陳”為姓。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發生的動亂,都會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在歷次中原移民大遷徙中,伴隨著災難和創痛,竟開出了客家文化這朵奇葩。
贛南、閩西、粵東,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地踏上這片土地,為躲避戰亂,以及防範當地土著的侵襲,他們用來自於中原的技術,建起了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固守在這高牆大院內,他們稱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們是客家人
客家人頑強地沿用中原方言,並吸收、融會當地土語,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韻的而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客家方言,這是戰亂的意外。那些失傳已久的中原遺風,在客家圍屋裡,被重新發現了。

大河之都

中原的古都作為中國歷史文明的盛器,濃縮和固化了幾千年的輝煌與滄桑。夏都二里頭,被史學家譽為“中國第一王都”;商都鄭州、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經歷各不相同,卻都記錄了中華文明在光輝與暗淡、彷徨與失落之間的艱難歷程。
清明上河圖-東京汴梁清明上河圖-東京汴梁
“在一片麥浪之中,二里頭不動聲色地潛伏著,像一條酣睡的巨龍,一旦醒來,必將震驚世界。”
40年裡,參與河南偃師二里頭的考古工作者始終執著於這一信念。
這一件青銅器皿,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叫“爵”,出土地就是二里頭,是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皿。冷靜的身軀,沉穩的造型,人們尊稱它為“青銅禮器”,將它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甚至為中華文明源頭的象徵。
一直以來,史學界堅持,中國傳統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母源與主體,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的中原意識,也經這一核心觀念衍生。但是,中國是否有過夏王朝?也一直是困惑史學界的一個謎。這個謎底隨著“爵”的問世,終於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被揭開了。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人們將夏代看做是中國都城規劃布局的濫觴時期,更將二里頭遺址譽為“中國第一王都”。而青銅器的出現,則拉開了中國夏、商、周“青銅時代”的序幕。
這個土坡位於河南鄭州市老城區的東部,面對日益現代的鄭州城,稀疏的樹木遮不住它的寂寞。很多年裡,走在這土坡之上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土坡曾是護衛三重城垣的城牆,在它懷抱里曾經是一座擁有宮城、內城和郭城的大都市,一個建築史上的奇蹟。
隔著鄭州,與洛陽遙相呼應的是七朝古都開封,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春秋時期,鄭莊公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在朱仙鎮古城附近屯兵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西漢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劉啟諱,改“啟”為“開”,啟封也就改稱為開封。
中原的這些古都,經歷各不相同,但結局何其相似。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陸游在緬懷先祖光輝業績的時候,心頭一定浮現出中原古都的千年滄桑。

大河之魂

思想家,永遠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出生於中原的老子莊子、祖籍中原的孔子,或淡然,或坦然,或超然,從不同角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雛形。他們在中原大地所引領的百家爭鳴,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的輝煌時代,也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文化思想變遷的源頭。
老子推演圖老子推演圖
一個沒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
莊周陵園,隱匿於民權縣老顏集鄉。 陵園極其簡陋,其風格與莊周人生頗有些相似。
公元前369年,莊周出生於“宋之蒙縣”,也就是今天商丘西北的民權縣。這個夢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現實中活得非常寒磣,甚至有些猥瑣。莊周的精神世界,卻是雄偉瑰麗而異彩紛呈。
相對於《道德經》的簡潔,《莊子》以汪洋恣肆,富有文采的文字,以及深刻的思辨色彩,傳遞出詩化的哲理。從後來者李白、蘇東坡這些大文豪的身上,看到了莊子的浪漫情懷和逍遙灑脫的詩意人生。
為了追求先王的禮儀制度,考察禮樂的來源,公元前5世紀的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到了當時的東都洛陽,面見了當時在東都洛陽圖書館當館員的老子。雖然這次會晤的細節,歷史書籍上並沒有留下確切的記載。但可以想見,這次見面或許是兩位哲人早已心嚮往之的事情,他們相見恨晚,但又互不認輸,都被對方的深刻淵博和滔滔雄辯所折服,卻又都堅信自己的思想更能解釋宇宙、社會和人生,胸中激盪著征服對方的野心和抱負。
這是一次偉大的歷史會晤,一次激烈的思想對峙,也是一次坦誠的對話交流。
也許是天佑中華,也許是冥冥中的安排,中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哲人相遇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即使放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壯闊背景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他:“先生拜訪老子,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兒啊?”
孔子感嘆說:“我所見到的老子啊,猶如飛翔在天的龍啊。”

大河之光

東漢時期,儒學家在洛陽再度輝煌。許慎以《說文解字》創立了文字學,並對五經之義加以闡發,蔡邕的《熹平石經》樹立了儒學與書法的雙重標桿。北宋時期,程頤程顥以理學重新詮釋儒學,規劃了此後800多年中國傳統社會的秩序。儒、釋、道三者在中原的融會貫通,確立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少林寺里的三教合一碑,見證了這一融合,也標誌著中原在融合過程里的中心地位。
東漢許慎東漢許慎
漢光武帝劉秀陵園,掩映在洛陽城郊的麥田裡。西漢末年王莽亂政後,光武中興,劉秀在兵戈未息之際,便在洛陽城重新興建了太學。
東漢時期,以《》、《》、《》、《》、《春秋》等儒家經典為核心的經學成為顯學,無數大師們的名字折射著五彩的光輝,閃爍於儒家的堂奧。
據偃師發現的“辟雍碑文”中描述,東漢太學發展至西晉時期,作為“天子之學”場地的“辟雍”,聚集學生7000餘人,太學學生來自十五個州,由此可見洛陽太學的盛況。
漢使由洛陽出發,西行前往天竺國求佛。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官方第一座寺院。因為是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回來,寺院就命名為白馬寺
佛教的介入,使中國文化第一次接受人類另一個文明的重要影響。2000年來,佛教相當程度地改變了中國文化的特質,及至禪宗確立,佛教才通過文人士大夫們真正融入中國文化的土壤。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落跡傳教而建的,而它的聲名遠揚則源於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達摩被稱作禪宗的始祖,是他將禪的種子移植到中國,在這裡開花,結果。

大河之歌

中原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集,其中《國風》的半數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李賀蘇東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發出迷人的光芒。唐詩的俊逸瀟灑,宋詞的婉轉旖旎,在中原大地上留下無數可供追緬的足跡。傳統文人的一腔家國情懷,在范仲淹作於南陽的《岳陽樓記》中表露無遺。
洛神賦洛神賦
1986年6月,舞陽縣賈湖,同樣一個美麗的季節,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8000年前的骨笛出土了。沿著音樂的河流,去尋找詩歌的故鄉。
公元220年,悠悠洛水,神情憂傷的曹植,或許是思念曹丕妃子甄后,或許是寄託君臣之道,或許是祭奠流逝的感動,曹植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洛神賦》這篇曠世奇文。賦是在漢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成於洛陽才子賈誼之手,鼎盛於司馬相如
而至陽夏諸謝的田園歌唱中,漸趨低回,直到唐代有一個偉大的詩人在中原橫空出世,那就是“詩聖”杜甫。“惜我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山老更 ,餓走半九州”。這是杜甫對自己的真實寫照。民間疾苦,社會亂離,天道不公,杜甫有著最切身的體驗和感受,所以“三吏”,“三別”所達到的詩歌高度絕不是偶然的。
唐詩,一個以時代命名的詩歌,一個直接記錄了唐王朝精神標尺的詩歌,在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吟唱聲中徐徐謝幕了。 隨著北宋工商業的繁榮,勾欄瓦斯的民間唱曲脫胎換骨,慢慢演變為“宋詞”。

大河之藝

春秋時代的蓮鶴方壺,其理性寫實的藝術風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的變遷。李斯的書法小篆,記載了歷史中政治與文化制度的動盪巨變。由南陽畫像石而龍門石窟,流傳下的是漢唐時期的綺麗與雄渾。唐代的吳道子顏真卿,分別以書畫演繹了中原藝術的磅礴與風骨。直至宋朝黃庭堅郭熙張擇端的書畫與以汝窯為代表的瓷器,構成了一種文雅到了極至的藝術景觀。
蓮鶴方壺蓮鶴方壺
一隻展翅欲飛的鶴,立於青銅之上。
這是春秋的鶴。這是春秋的青銅。
蓮鶴方壺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專家贊其為“青銅器時代的絕唱”。
1923年,蓮鶴方壺於新鄭李家樓出土。考古論證,此壺為春秋中期的青銅器物。作為青銅禮器的一種,一蓮一鶴,蓮鶴方壺的大膽創新,呼應了春秋時代大變革的思想。
造型由嚴正而奇巧,器形由厚重而輕靈,手法由象徵而寫實,刻鏤由深沉而浮淺,紋飾由神秘而理性,美,在此發生了變化。
而在這一青銅殘片上,世間的宴樂、攻戰狩獵,一切均以接近生活的寫實面貌自由地登上了青銅。紋飾如此浮淺,就像在器皿表面上的繪畫。
作為春秋戰國思想解放的戰果之一,現實生活、人間趣味進入了傳統宗教束縛的掙脫,這是觀念、情感、想像的解放,人的尊嚴從神的壓迫中甦醒了。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的第三年,秦始皇東巡泰山,在泰山上刻下了《始皇詔》。
今天,《始皇詔》已經消逝,而《泰山刻石》殘片尚余。
這些小篆的作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相李斯,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
上蔡人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曾觀察到廁中鑽屎堆之鼠,遇人驚恐萬分,而糧倉中食粟之鼠,卻終日旁若無人,不禁感慨:“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為了追求人上人的生活,李斯拜荀子為師,不懼坎坷,佐秦王,滅六國,明法度,定律令,建郡縣,終於走到中國政治的前台。

大河之學

濮陽“45號墓”的龍虎成為四象中的青龍、白虎,是中國6400年天文學歷史的起源見證。東漢張衡、元代郭守敬分別在中原大地上創造出了渾天儀地動儀與觀星台等天文學奇蹟。“醫聖張仲景以醫濟世,明朝朱載育創造音樂上的12平均律,以及墨子物理科學上的發現探索,都閃現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
青龍青龍
濮陽西水坡水庫,初夏的陽光下,幽深的湖水,折射著五光十色的光芒,隱隱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意味。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這片神秘的地方發現了一個仰韶時期特別的墓葬,一位男性的墓主,身旁排列著一組由肨殼組成的奇異的圖形。考古學家把這個墓穴編號為“45號墓”。
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寫道:回憶1987年秋冬,凡接觸到西水坡45號墓材料的人,不管是親自參觀還是看見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後世長期流傳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在此之前,中國天文學家中關於“四象”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湖北曾候乙墓中。1978年,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蓋上,考古學家發現了28宿的全部名稱,以及青龍、白虎的圖像。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據此推測,28宿體系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出現。
2400年的天文學歷史,對於農業高度發達的中國,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在接下來複雜的考證過程中,猜想被逐漸證實,濮陽“45號墓”墓主腳下的肨塑三角與兩根腿骨合擺的圖像,就是天上的北斗!從而,45號墓的龍虎成為四象中的青龍、白虎,有了天文學上的意義。

大河之風

由漢而來的靈寶“道情皮影”,濮陽大弦子戲是中華戲曲的活化石。明清以來,中原劇種有80種之多,尤以豫劇為盛,且至今散發出遠古中原豐沛熱情的“鄭衛之音”。太極拳少林功夫的名揚天下,同樣得益於中原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少林寺少林寺
2500年前,當老子來到函谷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他沒有想到,區區五千字,後人將它視為哲學的寶典,宗教的聖典,並由此產生了道家、道教。
中原有“中華戲曲之鄉”的美譽。豫劇大師常香玉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一個質樸無華,“通俗”得讓全國億萬民眾、男女老少都喜歡的《花木蘭》。更為重要的是,豫劇由此家喻戶曉。起源於明末清初的豫劇,距今不過二三百年的歷史。論古老,豫劇比不上崑劇;論功夫,豫劇比不上京劇;論優美,豫劇比不上越劇;論趣味,豫劇比不上川劇。然而,論觀眾人數,豫劇卻占全國之冠。也許,豫劇重唱、善唱都是其中的奧秘所在。
1982年上映的電影《少林寺》,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少林功夫熱潮。於是一座擁有1500多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名寺因一部電影得以蜚聲中外,這其中的滋味誰能解得?

大河之南

周公在禹都陽城興建測影台,從禮制上確定了中原為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中國”一詞,亦源於此。由夏至今的4000年的時間裡,其中3200年,中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中原成為一個吸納、交流、融合和錘鍊四方文化精髓的大熔爐,這也是中華精神的主脈。隨著北宋汴京的淪陷,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遷、北移,中原的輝煌隨之終結。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河南,古稱豫州,地處九州之中,又稱中州、中原。 據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記載,周武王在消滅了殷商之後,在洛邑嵩山告祭時說:“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中國”一詞即源於此。
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北宋等王朝,帝王的車臣一次又一次地駐足於河洛;鄭州、安陽、洛陽、開封、許昌等曾經的國都,一次又一次地彰顯問鼎中原統攝華夏的至尊。
歷史上開封境內黃河大堤曾數次決口,其中7次水淹開封城。破壞之後是重建,因此有了“開封城,城摞城”的奇觀。但是每一次破壞必然伴隨文化的遷徙和破損。戰爭和洪患慢慢地侵蝕著中原大地的肌體,一次次的遷徙則將中原文化帶往異地他鄉。

相關圖書

圖書信息
書 名: 河之南
作 者:攝影者:鄭泰森
出版時間: 2010年04月
ISBN: 9787020073368
開本: 16開
定價: 33.00 元
內容簡介
《河之南》是一本圖文並茂、具有濃烈人文歷史色彩的圖書;以同名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為藍本,用絢麗多彩的圖文形式,生動直觀地再現以河南為主體的華夏中原地區的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從夏至清的漫長歷史中的三千多年,河南一直居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心臟地帶,二十多個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迂都於此。洛陽、開封等古都見證了傳統中古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安陽殷墟等歷史遺蹟,記錄著華夏先民篳路藍縷的文明創造及其薪火相傳。儒、道、佛三家的會聚,影響並建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子、莊子等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令後人追懷瞻仰的足跡。
閱讀此書,不僅是一次尋索華夏文明的朝聖之旅,還將獲得歷史反思之理性的珍貴啟迪。
作者簡介
楊曉民,1966年生,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學士,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碩士,一級文學編輯,供職於中央電視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集《羞澀》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學術專著《中國單位制度》(合著)獲全國第三屆人事科研成果一等獎。為《人在單位》、《江南》、《徽州》、《嵩山》、《徽商》等大型電視系列片總策劃,總撰稿。《江南》獲第十七屆(2002年)“星光獎”一等獎、優秀撰稿獎、《徽州》獲第十八屆(2003年)“星尤獎”一等獎、優秀撰稿獎。策劃央視2005、2006年“新年新詩會”。出版散文集《江南》、《徽州》等。
圖書目錄
貳 大河之民
叄 大河之都
肆 大河之魂
伍 大河之光
陸 大河之歌
柒 大河之藝
捌 大河之學
玖 大河之風
不僅僅是朝聖(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