沬

"沬(mèi)"字。這是一個現代漢語中使用率很低,或者說是很冷僻的字,《新華字典》即未收此字。再加上它與"沫(mò)"字極其相似,很容易被誤認。甚至電腦都將"沬""沫"混淆。

甲骨文從「」從「」從「」,象一人跪坐於盤皿前洗臉。

金文從兩「」,從倒「」,從「」,從數點(◎)。

」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全字象兩手持皿倒水洗面之形。

數點(◎)象水滴之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沬
  • 外文名name of a river; name of a town in the State of Wei; dimness
  • 拼音:mèi 
  • 注音:  ㄇㄟˋ
  • 大五碼:AA7A 
  • 倉頡碼:水十木 
  • 四角號碼:3519.0
  • Unicode:U+6CAC
字源解詁,簡介,古籍解釋,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朝歌故城。,

字源解詁

略說: 甲骨文從「」從「」從「」,象一人跪坐於盤皿前洗臉。
沬
詳解: 甲骨文從「」從「」從「」,象一人跪坐於盤皿前洗臉。
金文從兩「」,從倒「」,從「」,從數點(◎)。
」象人形而突出頭部,全字象兩手持皿倒水洗面之形。
數點(◎)象水滴之形。
小篆改為從「」,「」聲的形聲字。
《說文》:「沬,灑面也。從水未聲。湏,古文沬從頁。」
段玉裁註:「頮,古沬字。」
又云:「從兩手匊水而灑其面,會意也。」
一說金文象傾盆浴灑之形(郭沫若)。
甲骨文用作人名,又疑為灑面之意。
金文表示洗面,囂白盤:「囂白(伯)媵嬴尹母沬盤。」
「沬盤」即洗臉用的盤。
又表示終。
頌鼎:「萬年沬壽」,金文「沬壽」即終壽、滿壽之意(夏淥)。
典籍又作「眉壽」、「麋壽」、「牟壽」。
《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相關漢字: ,,,,
沬
沬
沬
沬

簡介

mèi ㄇㄟˋ
部首筆畫
部首:氵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
五筆86:IFIY 五筆98:IFY 倉頡:EJD 鄭碼:VBKO
四角號碼:3519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AC
不信你用 google、百度或其他搜尋引擎搜尋"沬",搜出的結果是大量的含"沫"的網頁。也難怪不少人"沫""沬"不分,屢屢誤讀誤寫。但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鶴壁——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轄域內古城朝歌曾為殷商四代帝王和周代諸侯衛、趙前期都城,或稱沬。文化積澱豐厚,作一個鶴壁人,如果也動輒將"沬"誤讀誤寫為"沫",那不免有傷大雅、貽笑於人。因此我們有必要弄清"沬"在讀音和意義等方面的有關知識。
"沬"的讀音與意義。
"沬"屬多音多意字。有三個讀音,多項意義。
一、讀"mèì"時有三個意項:
1 、古同"昧 ",微暗。《易·豐卦》:"日中見沬。"
2 、古地名,春秋時衛國一邑——沬邑、沬鄉,在今中國河南省淇縣南。《詩·鄘風·桑中》:" 沬之鄉矣。""沬"在作衛邑名時"亦作妹",《書·酒誥》:"明大命(國家命運)於妹邦(古代諸侯的封國為邦)。"
3 、星名,"斗之輔星",北斗七星第六顆星(古籍稱 "開陽") 的伴星。即大熊座第80 號星。
二、讀wèi時,水名。
三、讀huì時,意為洗臉。通湏、頮、靧。詞語有:沬泣,意為以淚水洗臉,形容淚流滿面。沬血,意為以血洗臉,形容血流滿面。
關於"沬水"。
先說 "沬水"中"沬"的讀音。
"沬"為水名,辭書中唯有《康熙字典》有此意項。但《康熙字典》標註"沬"作水名時讀音為wèi 。這使人有點不可思議。中國的城邑和村落以水命名的歷來很多,朝歌原名"沬"、"沬邑"、"沬鄉"、"沬邦",顯然源自"沬水";但"沬"、"沬邑"、"沬鄉"、"沬邦"中的"沬"讀" mèi ",而"沬水"中的"沬"卻讀"wèi ",這似乎是不合情理的,難怪後來的辭書全捨棄了"wèi"這一讀音。 "沬"或許確實原讀"wèi "音,但漢語字詞讀音和意義是發展變化,約定俗成的,現在我們遵循除《康熙字典》以外的辭書將"沬水"中的"沬"讀為與"沬邑"、"沬鄉"、"沬邦"中的"沬"相同的讀音" mèi ",應當是順理成章的。
再說"沬水"的地理位置。
"沬水"為古代商都朝歌附近的一條河是無疑的。但是,查遍地圖卻無蹤影。一說是淇縣流域面積最大的思德河,一說是距城最近的折脛河,一說是橋盟河,一說是流經朝歌的兩條小溪,一為"泲"一為"沬"。"泲沬"音"姊妹"( zǐmèi )。大的為"泲"(姊 ),發源於三海,經西壇、韋莊、東關、南楊莊入橋盟河;小的為"沬"( 妹) ,發源於泉頭村東,經西關、稻莊入折脛河
筆者認為最後一種說法雖未有辭書認同,但頗具情理。作為衛邑的"沬"即後來的"朝歌",雖貴為殷商都城,名氣顯赫,但當時的人們不一定關心它命名的原因,對"沬邑"之名源自"沬水"的事實工具書或典籍未載也不難理解,何況,由"姊妹"而"泲沬"的"泲""沬"二水原本是兩條不足以在地圖上顯示的小溪,其命名也極具地方局限性,作為河流人們知之甚少是很自然的。
當然,這僅為一家之言,"沬水"到底何處是?尚留待專家繼續更嚴密科學的考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湏《廣韻》《集韻》莫貝切《韻會》《正韻》莫佩切,𠀤音妹。衞邑名。《詩·鄘風》沬之鄕矣。亦作妹。《書·酒誥》明大命於妹邦。
《易·豐卦》日中見沬。《注》王氏曰:微昧之明也。薛氏曰:斗之輔星。
《廣韻》《集韻》𠀤無沸切,音未。水名。
《唐韻》荒內切《集韻》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說文》灑面也。通頮。
作靧。《禮·內則》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

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朝歌故城。

《括地誌》說:" 紂都朝歌在衛州東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史記· 周本紀· 正義》引) 《 括地誌》又云:" 紂都朝歌在衛州東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通“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雲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 (《 史記卷四 ·周本紀 》)這么說, 殷商第23代王武丁、28代王武乙、30代王帝乙、31代帝辛等四個帝王曾先後以沬,即後來的朝歌為都城。到底是誰改"沬"為"朝歌",有兩種說法:一說帝乙,一說帝辛。按《括地誌》" 紂都朝歌 "之說,紂王時都城已名"朝歌"無疑;據《 括地誌》 " 帝王世紀雲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 這一種說法,似應為帝乙始更 "沬"為"朝歌"。到底是否確鑿,尚待專家澄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