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防治

沙眼防治

沙眼防治是在患沙眼之前人們為了防止得到沙眼而總結出的一系列措施與介紹。自磺胺及抗生素套用後,沙眼治療上有了顯著進步。實驗研究證明,利福平、四環素、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磺胺及氯黴素等對沙眼衣原體有抑制作用。

基本介紹

  • 別稱:沙眼
  • 常見病因:不注意衛生
  • 常見症狀:紅腫
  • 傳染性:傳染
  • 傳播途徑:觸摸,體液
各期症狀,局部用藥,治療,兒童注意事項,

各期症狀

沙眼的急性期症狀
症狀包括畏光、流淚、異物感,較多粘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可出現眼瞼紅腫,結膜明顯充血、乳頭增生,雙下穹隆部結膜侵潤、充血、不滿濾泡,可合併瀰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
沙眼的慢性期症狀
無明顯不適,僅眼癢、異物感,乾燥和燒灼感。結膜充血減輕,結膜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及濾泡增生,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簾狀的角膜血管翳。在病變進展中,結膜病變逐漸形成瘢痕。最早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稱之為Arlt線,漸成網狀,以後全部變成白色平滑瘢痕。角膜緣濾泡發生痕化改變,臨床上稱為Herbet小凹。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瞼結膜痕為沙眼的特有體徵。
沙眼的晚期症狀
發生瞼內翻與倒睫、上瞼下垂、瞼球粘連、角膜渾濁、實質性結膜乾燥症、慢性淚囊炎等併發症,導致症狀加重,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局部用藥

0.1%利福平或0.5%金黴素或四環素眼藥水每日滴眼3~6次,效果較好。但此類藥物水溶後,數周即逐漸失效,需重新配製。若製成眼藥膏或混懸液可保存較久。10%~30%磺胺醋醯鈉和0.25%~0.5%氯黴素眼藥水易於保存,效果亦佳。前述各藥一般需持續用藥1~3個月。亦可行間歇療法即用藥3~5日後,停藥2~4周,再行用藥,效果亦佳,易於堅持,對於大部分結瘢而仍有殘餘乳頭增生“小島”者,可以硫酸銅筆腐蝕,促進結瘢。

治療

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除局部滴用藥物外,成人可口服磺胺製劑等。連續服用7~10天為一療程,停藥1周,可再服用。需2~4個療程,應注意藥物的副作用。
乳頭增生嚴重的,可行藥物摩擦,以棉簽或海螵蛸棒蘸蛸棒蘸磺胺或四環素,摩擦瞼結膜及穹隆結膜。濾泡多者行壓榨術,局麻下以輪狀鑷子擠破濾泡,排出其內容,同時合併藥物治療,促進痊癒。對消眼的後遺症如少數倒睫可行電解術,瞼內翻倒睫者,需作手術矯正.

兒童注意事項

沙眼是兒童少年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眼病。全世界約有4.5億沙眼患者,約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由沙眼致盲的入估計有200萬-500萬人。沙眼主要流行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生活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解放前沙眼患病率很高,城市約為40-60%,農村約為60%-80%,同時期盲人中有1/4-1/3是由沙眼造成的。解放後全國多次開展了沙眼普查普治工作,加之生活物質水平提高,沙眼患病率有了明顯的下降。當前在大城市的中國小校學生中沙眼患病率已降到l 0%左右,郊區約為20%。沙眼的病原體具有與病毒不同的分子生物學特徵,稱為沙眼衣原體。
沙眼主要通過接觸傳染。凡是被沙眼衣原體污染了的手、毛巾、手帕、臉盆、水及其他公用物品都可以傳播沙眼。兒童沙眼大多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傳染。
有資料表明,在同一農村中,無沙眼母親的子女沙眼患病率為37。7%;而有沙眼母親的子女,其沙眼患病率高達82。5%。據廣東省人民醫院調查,7歲以下兒童沙眼患病率與其父母沙眼患病率有密切關係。
預防措施
1。做好健康教育 沙眼的預防主要在於防止接觸感染,因此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對象應包括學生及其家長和學校教職員,使他們了解沙眼的病因及其防治方法。可利用廣播、幻燈、電影、圖片展覽以及各種文藝形式,以提高教育效果。
要改善學校和家庭環境條件。學校應儘可能地添置流水式洗手設備,保證生活用水。做到一人一巾,公用毛巾用後要煮沸消毒。沙眼衣原體在70℃時一分鐘即可被殺死,0。1%福馬林或1%石炭酸也可迅速將之殺滅。
教育兒童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使用的手帕、毛巾要乾淨。勤洗手,不用髒手、衣服或不乾淨的手帕擦眼睛。
2。治療沙眼患者 這是預防沙眼的重要措施。在對兒童少年沙眼患者治療時,還應同時治好保教人員或家庭中的現症患者。
3。培訓人員 應有計畫地培訓保教人員、保健教師和校醫等,使他們掌握防治沙眼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掌握沙眼的檢查、診斷、治療和記錄以及填寫報表等方法。
治療沙眼和疑沙患者均應為治療對象。主要採用局部用藥。可首選10%-30%磺胺醋醯鈉液,有過敏史者選用0。05%-0。1%利福平液或四環素族眼膏。根據病情每日(白天)滴眼藥水4、6次,晚上塗眼膏1次。眼藥水應一人一支,不要混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