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中央交響樂團改編交響音樂)

沙家浜(中央交響樂團改編交響音樂)

音樂《沙家浜》是中央交響樂團根據現代京劇《沙家浜》改編而成。在當時,它的意義不僅僅是用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豐富了舞台,更在於它回響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口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家浜
  • 演奏樂隊:中央交響樂團
  • 錄製時間:1971年3月
  • 指揮李德倫
  • 錄音地點:中央廣播大樓音樂廳
  • 錄音方式:主傳聲器單聲道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洋為中用,創新唱法,新作誕生,

作品內容

專輯曲目:
01.序曲
02.軍民魚水情
03.敵寇入侵 槍聲報警蘆葦盪
04.堅持
05.授計
06.斥敵
07.奔襲 勝利

創作背景

《》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後由北京京劇團移植改編為京劇《地下交通員》,之後,1965年再由著名作家汪增祺執筆改編為京劇《蘆盪火種》。該劇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沙家浜是常熟縣的一個聯絡站。聯絡員阿慶嫂,以開茶館為掩護,保護新四軍留下的傷病員,並與偽“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和參謀長刁德一巧妙周旋,最後與新四軍主力配合,將胡傳魁、刁德一及日軍黑田等一網打盡,沙家浜又豎起紅旗。
毛主席在看了《蘆盪火種》後幽默地說:蘆盪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么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於是經毛主席提議,正式改名為《沙家浜》,由北京京劇團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最初被正式定為樣板戲的正是交響樂《沙家浜》,而非京劇《沙家浜》,雖然後者的影響要大得多。
交響樂《沙家浜》保留了京劇《沙家浜》中幾乎所有正面人物的唱腔,而在《序曲》、《堅持》、《奔襲》、《勝利》等樂章中,曲作者還創作了大量交響合唱段落,使整個作品不但具有京劇的韻味,還頗具恢宏的藝術感染力。

洋為中用

為了回響毛主席所提出的“洋為中用”的口號,交響音樂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職人員都由中央樂團的工作者來擔綱。一下子,搞美聲的唱起了老旦,搞交響的寫起了鑼鼓板。當年交響音樂《沙家浜》創作組成員譚炯明說:“我開始進入這個組的 時候,對京劇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小時候看過京劇,但也就是喜歡那個武打的,像孫猴呀這種類型的,對唱腔方面我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在這種情況底下呢,在當時我們團的資料室有一套當時出的京劇唱片,京劇老唱片,我就借回家,天天的,咱們先不創作,就聽”。

創新唱法

對於滿腦子西洋調式的作曲者來說,忽然轉向京劇風格的創造,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更何況,這還是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就在作曲人員潛心研究京劇曲調的同時,美聲專業的歌唱演員也在向京劇界前輩學習京劇的唱腔。

新作誕生

經過創作和演出人員不懈的努力,一部由西洋管弦樂隊京劇鑼鼓四大件和從美聲唱法改行而來的京劇演員所演繹的交響音樂《沙家浜》終於問世了。從藝術上來講,它既有交響音樂的龐大氣勢,又保持著京劇的基本風格。這著實讓當時的觀眾耳目一新。
這部飽受了歲月洗禮的作品,已經有30多年了。在這30多年裡,包括交響音樂沙家浜在內的一批“文革”時期的文藝作品,由於種種的因素而留下了深深的時代痕跡。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在文藝舞台上,甚至是街頭巷尾,聽到它的聲音,看到它的身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